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神經所揭示靈長類大腦精細視覺編碼的新機制

  3月30日,《Neuron》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局部和整體物體感知中高級腦區精細視覺的腦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偉研究組完成。視覺科學的中心問題是探索從局部到整體的跨腦區視覺信息整合的腦機制。該研究通過在非人靈長類獼猴大腦視皮層V1,V2,和V4三個腦區進行群體神經元和單細胞神經元記錄,探索了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高級腦區是否存在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基礎以及它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相關性。該突破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元不僅存在於大腦初級視覺皮層V1腦區,而且也存在於中高級視皮層V4腦區,尤其是揭示了在整體和局部的精細視覺編碼中,V4腦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該研究結果和發現不僅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靈長類視覺大腦的工作原理,還將為神經計算,類腦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和人工智慧信息處理提供重要的新的理論指導和依據。

  靈長類的大腦是人類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生物系統,因此探索和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其神經機制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所有感覺輸入中,視覺對人類行為和認知的貢獻最為重要。不管是神經科學家、哲學家還是藝術家,都通過視覺的感知和解析,來深刻理解人類的思維和認知活動。由於我們能夠毫不費力地看到眼前的視覺世界,我們常常會忽略視覺認知背後超級複雜的大腦神經環路連接和海量的神經計算。在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的非人靈長類獼猴,是與人類最接近的模式實驗動物。為了探索和研究靈長類視覺大腦的內在神經機制和外部視覺物體在視覺大腦中的重現過程,我們需要研究視覺信息編碼和處理的腦機制,尤其是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精細視覺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腦機制。

  靈長類視覺系統通常被描述為一個從視網膜出發,由各個不同等級的視覺腦區組成的神經環路系統。初級和次級視皮層(V1和V2)神經元具有較小的時空整合感受野,偏好局部視覺信息,而從較高級視覺腦區V4和MT/MST開始,神經元普遍具有較大的感受野,適合整合較大視野內的視覺信息,從而完成整體視覺感知和認知功能。已有的教科書式的知識認為,在靈長類等級化的視覺系統中,伴隨著神經元感受野的逐級增大,各個視覺腦區的最優空間解析度逐級下降。那麼精細視覺如何傳遞到高級視皮層如IT區進行物體識別和認知?這是視覺科學研究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至今沒人能回答(圖A和B)。

  我們最新的研究工作首先證實了前人的研究結果,發現V1,V2和V4視皮層神經元在群體上其最優空間頻率選擇性逐級降低,總體上V1腦區神經元空間分辨最高,V4最低。但是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與低級視皮層V1和V2腦區相比,我們發現V4腦區居然存在「不同空間頻率偏好的神經元聚集成群」的腦功能組織結構, 並且在高空間頻率的集群中,V4神經元具有超高的最優空間頻率選擇性反應,且編碼局部視覺信息,而處於低空間頻率集群中的V4神經元則編碼整體視覺信息。我們同時發現前者反應潛伏期比後者要長至少10毫秒,說明在沒有特定視覺任務時,視覺感知是從整體開始的(course-to-fine),符合人類的視覺感知是先整體後局部細節的視覺體驗。這些新發現不僅打破了嚴格的空間解析度和視網膜離心度的負相關關係,而且揭示了V4在整體和局部的精細視覺編碼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V4為更高級腦區顳側視皮層IT腦區神經元提供前饋輸入,使其在完全覆蓋中央視區進行物體空間位置、遠近和大小視覺特性不變性分析中獲得精細視覺信息(圖B)。

  該項工作由博士後陸一樑,尹家鵬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陳哲遠,在高級研究員王偉博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課題組的其他成員也積極參與了該課題的研究,並得到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劉睿博士的大力協助。本工作得到基金委面上項目(31571078)和青年基金(81601628)的資助。

  圖註:此圖的左側部分展示了本研究課題提出的視覺科學關鍵問題及其研究方法,右側部分呈現了本研究的主要實驗結果。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大腦裡的信息分類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成功發現金屬凝固偏析形成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文章揭示了間斷分布的蕨類植物通過獨立起源形成自然雜交物種的新機制,這種新機制的發現對傳統的物種地理分布的擴散形成機制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傳統上,人們認為物種分布區的散布主要通過物種繁殖體的傳播和擴散形成。
  • 科學家揭示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偉、顧勇團隊首次揭示了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在靈長類背側視覺通路中兩個重要運動信息處理腦區(MT和MSTd腦區)中的神經信息整合編碼機制。2月19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2019-01-21 21:16: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Nat Immunol:科學家揭示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
    2014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該研究或為揭示癌症免疫療法的新型藥物靶點提供一定線索。
  • 研究揭示鑽石形成新機制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了一種可以解釋天然鑽石如何形成的新機制。根據這個新模型,在地球深處水—巖的相互作用中,酸鹼度(pH值)的下降會帶來鑽石的沉澱。過去,鑽石的形成一直被歸因為和地底深處液體或者巖漿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科學家對這些反應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此前也尚未研究過pH值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美國馬裡蘭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DimitriSverjensky和團隊使用一個理論分析模型模擬了鑽石的形成條件。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 但是,使計算機感知視覺世界有多困難?截至2019年,我們才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計算機視覺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大約有60年的歷史。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 碳氫鍵活化是有機化學的聖杯,而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有機分子精準轉化則是聖杯中的明珠,一直備受合成化學家關注。自由基的氫原子轉移策略是實現碳氫鍵官能團化一種有效途徑,得到廣泛地研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劉宏濤研究團隊的研究有了新發現,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植物細胞》。專家表示,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線UV—B脅迫的新機制,對提高植物抗紫外脅迫能力、提高植物黃酮類次生代謝物合成量具有指導意義。(何靜)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5/tpc.20.00048【來源:光明科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Cell Survival by Modulating XBP1 Activity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題,發表在Mol Ther-Oncolytics上。
  • 顛覆|美國科學家發現,眼睛的視覺感受器也能夠用於感知味覺!
    撰文 | XZ責編 | 雪月像許多動物一樣,沒有視蛋白這種蛋白質是無法感知光的,它存在於眼睛的感光細胞中該研究首次揭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在該研究中,作者想確定視蛋白(opsins)是否在味覺中起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果蠅是否用它們來檢測一種它們不喜歡的苦味分子。研究人員針對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以及基因修飾後不能合成視蛋白的果蠅進行了味覺測試。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在著名的東京大學,有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了視覺感知測試實驗,準備了四張有意思的圖像,而這些圖像中的任何兩個,都會在屏幕上短暫閃爍,觀眾必須識別光強度(白色或黑色)和圖像的方向(左或右對角線)。但是,就在志願者按下按鈕開始測試之後,圖像便出現一些讓測試者不曾預測到的感受。
  • 科學家發現大腦視覺處理新機制
    經過10年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課題組發現了大腦處理「精細視覺」的新機制。該成果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上,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繼體細胞克隆猴成果發布後的又一項重要科研突破。視覺,是腦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視覺錯覺現象
    科學家揭示視覺錯覺現象本報記者 沈 慧著名的視覺光流運動錯覺圖。身材偏胖,穿豎條紋的衣服更顯「瘦」?事實證明,這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科學家們發現其背後「秘密」可能就是——視覺錯覺。對大腦來說,視覺錯覺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類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然而,它在大腦中是如何產生的?其腦神經編碼機制迄今尚不清楚。近日,《神經科學雜誌》期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一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