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美國科學家發現,眼睛的視覺感受器也能夠用於感知味覺!

2020-12-04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XZ

責編 | 雪月

像許多動物一樣,沒有視蛋白這種蛋白質是無法感知光的,它存在於眼睛的感光細胞中。視蛋白是形成視紫紅質的骨架,視紫紅質是視杆細胞的感光色素,可以在弱光下看到東西。自150多年前發現視紫紅質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視紫紅質蛋白家族只參與光的接收。然而,在2011年由聖塔芭芭拉分校的Craig Montell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暗示了視蛋白與聽覺、觸覺和溫度檢測有關。

2020年4月2日,由聖塔芭芭拉分校的Craig Montell 研究小組在Current Biology發表題為Functionsof Opsins in Drosophila Taste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揭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

在該研究中,作者想確定視蛋白(opsins)是否在味覺中起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果蠅是否用它們來檢測一種它們不喜歡的苦味分子。研究人員針對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以及基因修飾後不能合成視蛋白的果蠅進行了味覺測試。所有果蠅都可以在兩種糖溶液之間進行選擇,但其中一種溶液摻有苦味化合物。

結果發現,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避開了含有苦味的溶液,喝下了另一種溶液。而基因修飾後的果蠅並沒有避開含有苦味的溶液,並且發現其中三種視蛋白是必需的。在三種視蛋白中缺乏任何一種,果蠅都無法檢測到這種苦味分子,表明它們對此不太敏感。此外,這三種視蛋白也能探測到光,儘管在蒼蠅的眼睛中發現了這些蛋白質,但分析表明,這些蛋白質也存在於其通氣管狀喙尖的神經元中。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發現,Montell和他的同事通過測量電脈衝來展示苦味分子刺激這些神經元的強度。當研究人員將苦味化合物塗在果蠅的喙上時,完整的視蛋白神經元每秒發出近20次脈衝。但是,缺少三種視蛋白中任何一種的果蠅其神經元發出的信號還不到一半,這表明苦味分子對它們的影響較小。

除此之外,Montell發現,果蠅還可以用另一種非視蛋白來感知苦味。然而,只有高濃度的苦味分子才能直接刺激這種蛋白質。相比之下,視蛋白有助於果蠅檢測到較低的苦味濃度,使果蠅更容易察覺到它們應該避開的微量物質。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視蛋白是用來感知光,但這項研究提出了另一種情況,即認為視蛋白最初的作用不是光傳感器,而是化學傳感器,直到後來,動物們才利用蛋白質來感知光線。總的來說,該項研究證實了視蛋白在果蠅中代表了一種新的味覺受體,而這一發現可能不僅僅局限於果蠅中,也可能發生在人類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味覺感受器
    舉個例子: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幾十年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這一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它代表了視蛋白的一種不依賴於光的功能,並對這些蛋白質在古代生物體內的作用提出了疑問。
  • 味覺細胞中竟含有嗅覺感受器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美國非盈利性獨立科研機構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的科學家報告說,鼻子中能夠探測氣味、具有嗅覺功能的感受器也存在於舌頭上的味覺細胞中。研究結果表明,嗅覺和味覺——食物味道的兩大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從舌頭開始,而不是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始於大腦。
  • The FASEB J:重大發現!科學家在人類心臟中發現味覺感受器!
    2015年5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正常情況下存在於鼻子和嘴巴中的嗅覺和味覺感受器或許也存在於心臟中。
  • 沒有眼睛 捕食蟎靠味覺感知覓食
    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謝開飛 通訊員林雄 歐捷)作為害蟎的天敵,沒有眼睛的捕食蟎——胡瓜鈍綏蟎,如何感知外界並捕食?其生長發育過程受哪些基因控制?這些在生物界「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如今有了答案。經研究發現,胡瓜鈍綏蟎沒有發育成熟的眼器官,基因組中無果蠅中的光敏性視紫紅質,但其基因組中存在一些參與眼器官發育的調控基因,並存在一些光傳導基因,因此它雖然沒有視覺,但可以感知光。 「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胡瓜鈍綏蟎的視覺缺失,其感知外界環境的主要途徑是化學感知,通過味覺來感知食物靶向、捕食。」
  • 人類的眼睛是如何感知光明的?
    亮度感知可以用非線性亮度和線性黑視素之和來解釋,說明黑視素信號可以表示絕對的亮度水平。近日,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將最近發現的一種視網膜細胞——黑視素細胞的功能分離出來,證明了其在視覺環境感知中的重要作用。
  • 顛覆!小鼠味蕾中發現一種超級味覺細胞 一次就能識別出苦甜酸鮮四味
    當神經生理學家Debarghya Dutta Banik和他的同事在小鼠身上關閉了更多特定味覺細胞的感知能力後,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還有其它細胞對味道做出反應。研究小組於8月13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上發表報告稱,將這些細胞從嚙齒類動物的味蕾中提取出來,讓它們嘗嘗幾種化合物的味道,發現有一組細胞能夠感知不同口味的多種化學物質。
  • 通過觸手感知味覺?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是生物適應環境的基礎,生物需要感受並整合周圍環境信息從而完成覓食、求偶以及抵禦捕食者等重要行為。陸生動物通常利用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等傳統感覺器官捕捉外界環境中分子信息並作出相應的生理行為反應。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通過觸手感知味覺?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Cell Press述評
    陸生動物通常利用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等傳統感覺器官捕捉外界環境中分子信息並作出相應的生理行為反應。 海洋環境中,由於許多信號分子難溶於水無法在水環境中擴散,海洋生物感知這些信息則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以接觸為基礎的化學感知方式來實現,章魚(Octopus)就是一個典型的通過接觸性依賴的化學感知方式實現環境感知的例子。
  • 幼年斑馬魚360度四色視覺:對物體有不同的顏色感知力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具有面向前方,能夠轉動的眼睛。想像一下,如果人類在演化史中無法上、下擺動頭部,那我們眼中的世界會與現在看到的有何不同?斑馬魚的幼魚是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模式生物,具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視覺系統,它們或許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 美國科學家研發腦部植入晶片,可使盲人有視覺感知
    Sandia和Aquila將共同研究可穿戴設備可能採用的形式(如腕帶或胸帶),當指紋和眼睛掃描等訪問方法受限時(如在可能需戴手套或保護眼睛的實驗室中),它可替代進行訪問。該技術可識別佩戴者的個人心電圖指徵,並發送允許用戶進入特定位置的信號。Sandia此前已針對此類生物安全概念開展工作,此次合作協議旨在達到更高的技術水平。
  • 感知你無法感知的事物?是超能力還是本能?
    隨著我們對地球生物的更多了解,發現很多物種都有超乎尋常的能力。例如:蝮蛇有紅外線視覺,蜜蜂可以看到紫外線,鯰魚全身都被味覺感受器包裹,電鰻用電流來「感受」亞馬遜渾濁的水域。物種進化的能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感知範圍。
  • 《深度感知》:世界是光作用於人體和眼睛的反射物
    於是他決定投入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光與視覺,幾十年時間過去了,如今70多歲的他已經成為美國意識科學領域的先驅、哲學博士、視覺科學博士、精神和諧光學院院長、光療領域的開創者。他就是《深度感知》的作者雅各布·以色列·利伯曼。
  • 辣味並不是味覺!你知道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嗎?
    味覺是我們感知愛與美好的重要方式。但是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卻不是為了享受美味。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可沒有挑食的權利,他們無法根據經驗來進食,必須不斷地嘗試每一種看起來可以吃的東西。在這充滿危險和死亡的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可以判別食物營養價值和有害程度的功能——味覺。
  • 記憶中關於感知——視覺的一些認知
    我們的感官,如: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身體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關於感知中視覺部分的一些內容。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所形成的圖像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維立體的,它們有高度、長度、寬度,而我們在精神上可以移動這些高度、長度、寬度,以便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們。
  • 《科學》復明之路: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光感受器,重激活視覺迴路
    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在這項新研究中,瑞士巴塞爾分子和臨床眼科研究所(IOB)與德國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DPZ)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全新療法,他們使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的光感受器,重新激活了視覺迴路。
  • 科學家用眼睛注射給予小鼠「超級視覺」
    科學家們讓老鼠能夠看到通常看不見的近紅外光。超級小鼠——這是Marvel漫畫書的直接內容:讓測試對象能夠看到紅外線,類似於夜視鏡的工作方式 - 但沒有笨拙而笨重的設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將與視網膜結合的微小納米粒子注入到測試小鼠的眼球中,給予他們研究人員稱之為 「超級視覺」的東西。擁有強大的力量在2月28日發表在「 細胞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眼可注射光感受器結合上轉換納米顆粒」注入小鼠眼中。
  • 原 創:|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味覺地圖真的存在嗎?
    然而,事實上,味覺地圖是不!存!在!的!應該有不少小夥伴曾因看了這破地圖被坑得暈頭轉向。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一個「味覺地圖」理論,認為舌頭上的不同區域負責感知不同的味道,舌尖感受甜味,舌根感受苦味,而舌頭兩側負責品嘗酸味和鹹味。【1】世紀謬誤這是真的嗎?
  • 林聖彩團隊發現感知葡萄糖調控mTORC1的感受器和機制
    他們課題組先前發現了飢餓時,葡萄糖能夠通過其代謝產物1,6-二磷酸果糖(FBP)水平的下降,再通過FBP空置的醛縮酶作為感受器,抑制陽離子(鈣)通道TRPV,進而抑制v-ATPase和Ragulator,從而激活AMPK的過程【17-19】(詳見BioArt公眾號: 林聖彩合輯)。
  • 人類是用舌頭感到味覺,你知道昆蟲通過什麼感受味覺的麼?
    在動物界,不同物種的味覺感受器數量差異很大。有些動物的味覺極其遲鈍,有些動物的的味蕾遍布全身,最高可達175,000個,而成年人大約有10,000個味蕾。所有的動物都會用味覺來區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這是避免有毒食物或過量攝入某些化合物(如鹽)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