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味覺感受器

2020-12-04 星辰自留地

進化是修補匠,不是工程師。「進化不會從零開始產生新奇的東西。生物學家們繼續認為這是正確的。

舉個例子: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幾十年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這一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它代表了視蛋白的一種不依賴於光的功能,並對這些蛋白質在古代生物體內的作用提出了疑問。

「這是視蛋白在味覺或任何形式的化學感覺中所起作用的第一個例子,」合著者克雷格·蒙特爾說,他是一位著名的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

19世紀末,科學家們發現視紫紅質在感光方面的作用。視紫紅質是一種與視網膜相結合的視蛋白,是維生素a的一種形式。直到最近,研究人員還認為視紫紅質蛋白家族只參與光的接收。然而,在2011年,蒙特爾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一種視蛋白可以使果蠅在舒適的範圍內檢測到微小的溫度變化。

動物有多種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感覺蛋白。有些需要強烈的刺激,如滾燙的熱,才能激活。視紫紅質能夠對非常細微的變化或非常低水平的刺激做出反應——比如在非常昏暗的光線條件下——然後引發分子級聯,放大信號,最終激活感官反應。

蒙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馬兜鈴酸——在一些植物中發現的一種有毒的苦味化合物——來研究果蠅的味覺感受器。高濃度的這種苦味化學物質通過直接打開一種叫做TRPA1的通道蛋白來激活果蠅的味覺神經元,這種通道蛋白可以讓鈣和鈉進入細胞。這就導致了動物們所避免的苦味。然而,即使是高度稀釋的馬兜鈴酸,果蠅也會避開,因為馬兜鈴酸的信號不足以直接打開通道。

他們懷疑視蛋白分子可能也在通過信號放大過程探測微妙的化學信號。

他們讓果蠅在單糖和摻有馬兜鈴酸的糖之間做出選擇。不出所料,果蠅拒絕了含有這種苦味化學物質的糖,只吃了純糖。

然後,科學家們培育出帶有突變的果蠅,阻止它們合成不同的視蛋白。他們發現,在三種視蛋白中任何一種有缺陷的果蠅都無法檢測到這種小濃度的酸,而且它們攝入的含這種苦味化合物的糖幾乎與純糖一樣多。然而,突變的動物仍然對大量的苦味化合物敏感,他們繼續避免。蒙特爾說,大量的苦味化學物質直接激活了TRPA1通道,這種通道在沒有視蛋白的果蠅體內仍然存在。

研究小組發現,馬兜鈴酸通過與視蛋白結合的方式激活了視蛋白,而視蛋白與視蛋白結合的方式與視蛋白結合的方式相同。就像在非常微弱的光線下激活視蛋白一樣,化學激活的視蛋白隨後啟動分子級聯,放大小信號。這使得果蠅能夠檢測到這種化合物的濃度,否則它們的感覺神經元將不足以產生反應。

蒙特爾說:「視紫質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被發現了,所以在150年後才發現視紫質在味覺上的作用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蒙特爾推測,化學感受可能是視蛋白最初的作用。他說,化學物質的接收比光的接收更能滿足生命的基本需求。知道該吃什麼和避免那些危險的化學物質,比探測光線的能力更古老的生存功能。也許是偶然的,他大膽地說,視網膜與視蛋白結合併賦予視蛋白光感。

蒙特爾在2011年發現視蛋白在溫度感覺中起作用後,另一組科學家發現視蛋白在果蠅的聽覺中起作用。現在,隨著視蛋白也是味覺感受器的證明,蒙特爾懷疑它們可能還與其他感官有關。

「在每種情況下,它們都提供了一種機制,通過啟動放大級聯來感應低水平的刺激,」他說。

這一新發現可能不僅僅局限於科學家們研究的果蠅。蒙特爾說:「結果可能是視蛋白在哺乳動物中代表了一種新的味覺受體,包括人類。」蒙特爾的研究小組目前正在研究這一假設。

相關焦點

  • The FASEB J:重大發現!科學家在人類心臟中發現味覺感受器!
    2015年5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正常情況下存在於鼻子和嘴巴中的嗅覺和味覺感受器或許也存在於心臟中。
  • 味覺細胞中竟含有嗅覺感受器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美國非盈利性獨立科研機構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的科學家報告說,鼻子中能夠探測氣味、具有嗅覺功能的感受器也存在於舌頭上的味覺細胞中。研究結果表明,嗅覺和味覺——食物味道的兩大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從舌頭開始,而不是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始於大腦。
  • 顛覆|美國科學家發現,眼睛的視覺感受器也能夠用於感知味覺!
    自150多年前發現視紫紅質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視紫紅質蛋白家族只參與光的接收。然而,在2011年由聖塔芭芭拉分校的Craig Montell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暗示了視蛋白與聽覺、觸覺和溫度檢測有關。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辣味並不是味覺!你知道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嗎?
    味覺是我們感知愛與美好的重要方式。但是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卻不是為了享受美味。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可沒有挑食的權利,他們無法根據經驗來進食,必須不斷地嘗試每一種看起來可以吃的東西。在這充滿危險和死亡的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可以判別食物營養價值和有害程度的功能——味覺。
  • 你知道什麼是味覺地圖嗎?來看看科學是如何糾正味覺地圖的
    但是現在,科學家通過對味覺的分析發現,人們的舌頭上到處都是味覺的感受器,這種味覺的感受器叫作味蕾,一個人的舌頭上大概有一萬個味蕾,每個味蕾裡面又有著不同味道受體,這些不同的受體可以感受不同的味道,比如甜味受體負責感受甜味,鹹味受體負責感受鹹味。換句話說,味道的感受根本就沒有位置上的差異,整個舌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 人類是用舌頭感到味覺,你知道昆蟲通過什麼感受味覺的麼?
    在動物界,不同物種的味覺感受器數量差異很大。有些動物的味覺極其遲鈍,有些動物的的味蕾遍布全身,最高可達175,000個,而成年人大約有10,000個味蕾。所有的動物都會用味覺來區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這是避免有毒食物或過量攝入某些化合物(如鹽)的重要功能。
  • 辣,是痛覺不是味覺
    在四種基本味覺中,人對鹹味的感覺最快,對苦味的感覺最慢;但就人對味覺的敏感性來講,苦味比其他味覺都敏感,更容易被覺察。產生這四種味覺的物質結構為:糖類—甜味,酸類—酸味,鹽類—鹹味,生物鹼—苦味。味覺的生理基礎味覺的產生:呈味物質刺激口腔內的味覺感受體,然後通過一個收集和傳遞信息的神經感覺系統傳導到大腦的味覺中樞,最後通過大腦的綜合神經中樞系統的分析,從而產生味覺。不同的味覺產生有不同的味覺感受體,味覺感受體與呈味物質之間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 小鼠味蕾中發現一種超級味覺細胞 一次就能識別出苦甜酸鮮四味
    現在,研究人員在小鼠的味蕾中發現了一組超感知細胞,它們可以探測到味蕾所識別的五種味道中的四種:苦、甜、酸和鮮味——這些細胞都可以捕獲到它們。這很讓人吃驚,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味覺細胞非常特殊,只能探測到一種或兩種味道。一些已知的味覺細胞只對一種化合物有反應,例如,對甜味三氯蔗糖或苦味咖啡因有反應。但新的結果表明,一個更為複雜的過程正在發揮作用。
  •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一、嗅覺感受器和嗅覺的特點   嗅覺感受器位於上鼻道及鼻中隔後上部的嗅上皮,兩側總面積約5cm2。由於它們的位置較高平靜呼吸時氣流不易到達。因此在嗅一些不太顯著的氣味時,要用力吸氣,使氣流上衝,才能到達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種細胞,即主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除了舌頭,全身各處竟然都有「味覺」!
    鮮味 soogif鮮味是基本味覺中,最後被發現的一個,20世紀初,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發現了它,正是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的味道。第六味覺的競爭在基礎味覺之爭中,我們常說的酸甜苦辣鹹中的「辣」,並不在其中,辣是一種類似高溫帶來的灼燒痛感,所以並不是味覺。不過,科學家們陸續發現了一些其他味覺,它們都在努力角逐,想晉升成為正式的「第六味」。
  • 味覺異常是怎麼回事?
    味覺異常是指人的主觀味覺與正常人有差異。表現為味覺增強:如口苦、口甜等;或者味覺減退甚至完全喪失:如口淡、無味。味覺異常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症狀,與局部和全身因素密切相關。引起味覺異常的原因也很多:1.物理性損傷因素 燙傷、放療可破壞味蕾,影響味覺。燙傷引起的味覺障礙是暫時的,一般可以自行緩解。手術導致醫源性的神經損傷,如股索神經損害、面神經麻痺等均可引起味覺障礙。
  • 舌頭沒有味覺什麼原因
    舌頭沒有味覺是很多人經常遇到的症狀,下面為您準備了舌頭沒有味覺的原因的相關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舌頭沒有味覺什麼原因1.物理性損傷因素燙傷、放療可破壞味蕾,影響味覺。燙傷引起的味覺障礙是暫時的,一般可以自行緩解。手術導致醫源性的神經損傷,如股索神經損害、面神經麻痺等均可引起味覺障礙。
  • 科學家發現人類和豬的確最具相似性
    近日,科學家們展開了對豬的基因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研究。他們發現,豬具有適應性強、易受食物誘惑並且很容易被馴養的特點,而這些和人類的習性竟十分相似。據了解,目前這項研究結果已經刊登在期刊《自然學報》(the journal Nature)上。
  • 英國科學家3D列印仿生舌頭,具有潛在的味覺功能
    從科學家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具有三維印刷的合成舌,這可能是能夠感測在食用香料。目前,用於口頭優化的自動味覺測試涉及大量的流變學評估,但是這些評估無法模仿表面或潤滑真實的舌頭。 結果,人類品嘗者經常被用於食品開發過程中,這使他們成為昂貴,費時且最終是主觀的嘗試。
  • 常吃快餐可能會"味覺異常' 缺鋅降低味覺靈敏度
    原標題:常吃快餐可能會「味覺異常」 缺鋅降低味覺靈敏度夏季汗多,導致鋅的流失;素食、少食,導致鋅攝入不足。鋅持續缺乏,會讓人食欲不振,甚至味覺異常,甚至品嘗不到舌尖上的美味,同時還會降低免疫力!1快餐飲食讓鋅攝入不足個案:一位大三女生最近發現自己不易區分酸味與苦味了,到醫院就診,發現酸覺和苦覺高度異常。近些年,隨著快餐飲食方式的普及,我國的味覺異常者日趨增多。其症狀是不知道吃的食物原本的味道,不管什麼食物都只感覺甜味,什麼食物也不吃時口中也發苦,舌頭還有一股火辣的感覺。
  • 化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
    化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高電負性化學物質,稱為高滷素,它使用超滷素作為金屬原子周圍的構件。新化學物種可能在許多行業中得到應用。來自維吉尼亞聯邦大學,位於路易斯安那州查爾斯湖的麥克尼斯州立大學和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0月6日的國際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報導了他們的發現。該期刊將該論文稱為「非常重要」,只有5%的論文獲得認可。氯是被稱為滷素的元素之一,其中包括氟,溴和碘。
  • 南美森林發現3種彩色蜥蜴 西媒稱「外形像龍」(3)
    研究人員發現,部分企鵝的味覺感受器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功能。騰訊科學訊 許多人都把新的味道稱為「鮮味」,它通常與肉類蛋白息息相關。事實上這種味覺在食物選擇的進化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過去幾年裡,研究人員們一直在尋找一些失去部分味覺感受器和失去辨別部分味道能力的食肉動物。現在針對企鵝的一項最新研究已經有了類似的發現,而且研究團隊認為他們已經揭開了企鵝失去味覺的原因。味覺的消失事實上要歸咎於遺傳,如果基因讓蛋白質無法正常工作,那麼它們就無法正常識別味道。
  • 原 創:|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味覺地圖真的存在嗎?
    科學資料顯示,人體的味覺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頭的上表面和邊緣,少數也散布於人的口腔和咽部黏膜中。在人們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會刺激味覺細胞,興奮的味覺神經將這種感受傳入神經中樞,產生味覺。小時候最喜歡有人來家裡玩,因為可以有糖吃,因為當時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物質相對的匱乏,有糖吃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當把糖含在嘴裡,就好像是得到親人的疼愛一樣,心裡甜滋滋的,非常開心。慢慢地味覺上的甜用來表達生活中遇到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