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不同物種的味覺感受器數量差異很大。有些動物的味覺極其遲鈍,有些動物的的味蕾遍布全身,最高可達175,000個,而成年人大約有10,000個味蕾。所有的動物都會用味覺來區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這是避免有毒食物或過量攝入某些化合物(如鹽)的重要功能。
食肉動物
食肉性動物是指主要以肉類作為日常飲食的動物,其味蕾通常比雜食動物少。獅子的舌頭上大約有470個味蕾,而大多數食肉動物都可以感受到苦味,這有助於它們避開腐臭的肉類。但是包括大型貓科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在內的一些食肉動物卻不能感受到甜味,它們並沒有相應的味覺感受器。因為肉不是甜的,這些味蕾並不能幫助食肉動物辨別食物,所以它們也是不必要的。當你的食物幾乎只有一種類型時,味蕾的數量也相應較少。
雜食動物
雜食性動物是指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的一類的動物,它們的味蕾數量比食肉動物多,一般能夠感受到包括甜味在內的五種味道。豬大約有15,000個味蕾,這無疑給了它們一個優勢,而食肉動物幾乎不吃水果。許多鳥類也是雜食性動物,但對於雜食動物比食肉動物有更多味蕾的規則來說,它們是一個例外,因為鳥類的味蕾數量在動物界中是最少的。
其中雞的味蕾最少,通常不超過30個,而其他的鳥類大約也只有20-60個味蕾。鸚鵡是鳥類中味蕾數量最多的物種,它們有幾百個味蕾,但其數量仍比不上其他雜食動物。有人認為鸚鵡吃辣而不怕辣,是因它們沒有感知辣味的味蕾,但這也是一種誤解。「辣」並不屬於味覺,只是是舌、口腔和鼻腔黏膜受到刺激產生的辛辣、刺痛、灼熱的感覺。
食草動物
草食性動物是指主要吃植物,而不吃肉類的動物,它們通常比其他陸棲動物有更多的味蕾。牛的味覺很發達,可以區分四種基本味道(甜、鹹、苦、酸),它們大約有25,000個味蕾,味覺感受的強弱取決於個體當前的食物需求。這些額外的味蕾可以幫助食草動物迅速地辨別苦味(可能有潛在的毒性),區分生長在安全植被中的危險植物。
而且牛非常偏愛甜味(高熱量)和鹹味(電解質平衡)的食物,植物中的鈉含量很低,而且它們不能像雜食動物和食肉動物那樣從肉類中獲取鹽,所以味蕾可以幫助它們找到含鹽的物質來補充缺失的元素。為了協助它們的尋找鈉鹽,其嗅覺和味覺感受器能夠探測到微量的鈉鹽。如果牛的鈉鹽含量近乎消耗殆盡,它們就會表現出更強的尋找鈉鹽的自發活動。
魚類
魚的味蕾往往比陸地動物多,且味蕾並不局限在它們的嘴中,許多魚類的皮膚上布有味蕾。充足的味蕾有助於它們通過水來感受味道,探測食物,並準確的定位食物的方向和位置。鯰魚的味覺是所有動物中最有名的,其味覺感知能力極強,它的味蕾遍布整個身體表面和口咽腔內側,因此被稱為「遊動魚的舌頭」。
昆蟲
很多昆蟲是用腳來「品嘗」食物的,考慮到大多數腳的氣味,通過腳來感知世界聽起來並不那麼吸引人。所以,當一隻蒼蠅落在你的三明治上時,不僅僅是在休息,而是在品嘗你的午餐。蒼蠅落到食物上之後,首先會用它的感受細胞來判斷食物的味道,確定這些食物是可食用的還是有毒的蝴蝶也可以通過腳來品嘗世界,但它們這樣做的原因不同。
蜜蜂的觸角、下顎和前肢上都有味覺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可以幫助蜜蜂感知花朵的甜味。而昆蟲並不是唯一能用腳來品嘗食物的動物。章魚的8條腿上有多達1800個吸盤,每個吸盤都布滿了化學感受器,可用來探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