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味覺地圖」
事實上,這又是一個世紀謠傳,味覺地圖根本不存在!其實這個謠傳很容易被打破,不信你試試,也就是舌根嘗苦、兩側後半部嘗酸、兩側前半部嘗鹹、舌尖嘗甜。你或許會不屑一顧:小編,這種完全是教科書級別的常識,就別科普了好嘛。然而,事實上,味覺地圖是不!存!在!的!應該有不少小夥伴曾因看了這破地圖被坑得暈頭轉向。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一個「味覺地圖」理論,認為舌頭上的不同區域負責感知不同的味道,舌尖感受甜味,舌根感受苦味,而舌頭兩側負責品嘗酸味和鹹味。
【1】世紀謬誤
這是真的嗎?小編問了一圈周圍的小夥伴,得出的結論竟是驚人地一致:「當然是真的!」還有小夥伴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對小編說:「從小看各種百科全書,書上也都是這麼說的!」好吧!你們都被誤導了,真相併不是這樣的。要講清楚這個道理,先要清楚舌頭是如何品嘗味道的。科學資料顯示,人體的味覺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頭的上表面和邊緣,少數也散布於人的口腔和咽部黏膜中。
味蕾的感受細胞也稱味覺細胞,每一個味蕾中大約含有五十至一百五十個味覺細胞,味覺細胞在人們感受味道的時候起很重要的作用。在人們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會刺激味覺細胞,興奮的味覺神經將這種感受傳入神經中樞,產生味覺。小時候最喜歡有人來家裡玩,因為可以有糖吃,因為當時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物質相對的匱乏,有糖吃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當把糖含在嘴裡,就好像是得到親人的疼愛一樣,心裡甜滋滋的,非常開心。慢慢地味覺上的甜用來表達生活中遇到開心的事。
味覺神經:兄dei嗨起來!雖然世界上的食物有很多種,可是人類可以分辨出來的只有以下幾種——酸味、甜味、鹹味、苦味和「鮮味」。其實舌頭上的每個味蕾都能分辨幾種基本味道,並沒有負責感知不同味道的特定區域。流傳了快一個世紀的「味覺地圖」其實是經典謬論。那麼「味覺地圖」的理論是怎麼出現的呢?
原來最開始的相關論文研究是用德語書寫的研究的是舌頭上的不同區域對味道敏感度的差異,但是由於原文中一些數據表達的模糊,在翻譯的過程中理解錯誤,從而影響了之後的引申研究。於是,「味覺地圖」的理論就這麼流傳開來,為很多人所熟知。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很多研究者都駁斥過這一理論。
【2】反對的聲音
其實在這個理論誕生後的七十年後,美國科學家就重新進行了德國人的實驗,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舌頭不同區域對不同味道的敏感度有微小的差異,但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基本沒有影響。這也證實了後來關於味覺分布的一系列說法是誤解。
到了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多科研團隊對人類味覺功能進行了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所謂味覺分布地圖只是被人們誤解已久的「常識」。現在都明白了舌頭上的各個區域都能夠品嘗出不同的味道。不過小編還是很疑惑,為什麼一個如此站不住腳的理論能夠流傳半個多世紀,被這麼多人所接受。其實,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就可以證明——把一小撮鹽或者一個檸檬放在舌尖,鹹味和酸味還是可以分辨得很清楚的。
小時候也不喜歡吃苦瓜,更不喜歡吃藥,因為舌體兩側都覺得它們太苦了。長大一點之後,才慢慢學著接受苦瓜的苦,閉著眼睛一口咽下苦的藥。倉央嘉措說,世上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苦,誰在它面前都躲不掉,它或早或晚都在時間長廊的某個階段裡等著你。親人的離世,那滋味是苦的,或悔恨或遺憾。在它還沒有到來之前要如何學會接受,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功課。
【3】真實地圖
那麼真實地圖,應該是怎樣的呢?哺乳動物舌背面和側面分布有多種乳狀突起。味蕾長得和洋蔥類似,是味覺的關鍵因素。味覺是通過味覺受體細胞產生的。這些細胞能識別不同的呈味分子,所以大家就可以品嘗出味道了。人類舌頭上的味蕾數量非常龐大,有八千甚至一萬個。對於味覺而言,舌頭與舌頭邊緣是很敏銳的。味蕾的分布範圍也很廣,幾乎遍布了整個舌頭。所以真實的味覺地圖,應該是這樣的:
當咀嚼和吞咽的過程中,食物就會隨著唾液擴散到乳突上。
我們平時喝茶的時候,嘗到的甜味是舌尖上反映出來,嘗到的苦味是舌根反映出來的。人生不僅可以得到甜味,還要學會接受苦味,更要懂得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領悟並接受生活中遇到的或風花雪月、或雲淡風輕、或繁花似錦、或狂風暴雨。從身體自身器官的味覺上開始學起,辨別甜、識別苦。
據說愛喝茶的人能比一般人嘗到更多不易察覺的味道,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愛吸奶茶的小編沒有這個能力……一旦乳突上的味蕾接觸到這些食物分子,味蕾上的味覺受體細胞就開始協調工作了。好感激這些細胞哦,要不然這麼多的美食咱們都嘗不出來味道了。
這個「世紀騙局」終於揭開了真相,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小編隨時歡迎小夥伴們的留言與評論分享到來,一定要積極發表你的意見哦! 如果今天的生活小知識給你帶來了幫助的話,喜歡公眾號的寶貝別忘了關注哦!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結束了,對有興趣可以去關注一下哦,歡迎留言轉發。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