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3部分內容,主要是度娘信息解讀,對於真實性和科學性,不予評價,各位看官只需要關注我的分析解讀是否合理即可。
1、關於味道。本文配圖是度娘隨手可查的「味覺地圖」。各位看官也可以隨便查一下。最初味覺地圖出現的時候,說舌頭的不同部位負責品嘗不同的味道。後來……闢謠了,說人類舌頭約有超過2000個味蕾,每個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均能分辨5種基本味道,而不是舌頭的不同區域各司其職。這5種基本味道是:酸、甜、苦、鹹、鮮(後來又加了個「肉味」⚠️注意:不包括辣、麻、澀等),孰對孰錯?不管它,可以明確的是:口腔不同區域的確對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有差別。比如舌尖對甜敏感,舌兩側對酸敏感,舌根靠喉部對苦敏感,舌面前段對鹹和鮮敏感。那麼,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些部位,對應感知不同的味道。再具體一點解釋,就是想感知酸不酸,就把注意力放在舌頭兩側;想感知苦不苦、有多苦,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喉嚨這個區域……各位看官,不妨找幾種不同味道的飲品驗證一下,糖水、醋、飲料都可以。
2、關於感覺。據度娘說,人體皮膚能夠分辨出來的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冷覺和痛覺,皮膚的這些功能,我們的口腔同樣具備……又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同樣,我們無需深究,只需要知道,除了那5種,其他的比如辣、麻、疼、癢、燥、澀……不是味覺,都是……感覺。或者說不是單純的味覺,而是是感覺與味覺的混合疊加。
3、味道與感覺的混合。比如辣,本質是痛覺,但同時激發了熱感,是混合味道或者說是混合感覺;再比如麻,不是味覺,而是觸覺,但是它沒有辣味那麼嚴重,沒有達到疼痛的程度。吃花椒感到麻的原理是花椒中的一種山椒醇激發了人類舌頭裡負責顫動的神經纖維活動,於是舌頭表面下的肌肉等開始快速地震顫,這種高頻率而且不由自主的顫動就是麻;再比如澀,是由味覺和其他感覺神經配合著味蕾的開合共同形成的……
講真,以上內容隨便找出一句話就夠我們研究一輩子了。我們顯然不專業,根本不可能研究透徹,但可以從中捋出一些確定的信息:
一、我們口腔的功能天生是強大的,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具備這些功能,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或者說,沒有刻意調動覺察力有針對性地去感知,由此產生人與人口腔靈敏度不同的錯覺。對於味道的感知,不存在誰比誰敏感的問題,只存在誰比誰注意力集中的問題、誰比誰練習更多的問題。抽菸喝酒只要不是太重,影響也微乎其微,我認識很多菸鬼品茶高手。所以,喝茶的時候,不要用誰的味覺靈敏不靈敏來說事,不驕傲不自卑,每個人口腔的功能是一樣的。
二、味覺地圖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們明白,味道可以拆分到口腔不同位置去感知、細分。以前我們說味道是混沌的混合感覺,理解味覺地圖以後,就可以把味道分別描述。就可以把苦酸甜鹹鮮的表現說得更具體。比如:舌兩側的酸,有表現在舌兩側前半段的,有表現在後半段的;酸的具體味道,有的酸像老陳醋一樣,有的像酸菜一樣,還有的酸帶餿味……
三、有些味道是基本味覺,有些味道是混合味覺;有些感覺是基本感覺,有些感覺是混合感覺;甚至還有一些感覺,是味覺與感覺的混合。這些表現代表了什麼意義?看起來很複雜,在後邊的章節中,我會將之簡單化,分為「味道」和「回味」兩類,雖不科學,但更實用。
集中注意力,有針對性地感知味道,細化味道,是開啟口腔覺察力的開始,把簡單一口茶的混合感知拆解成多個點的表現,這是喝茶方式的改變,由此,我們就進入了喝茶的第一層境界:喝味道。在這個階段要做的是:⚠️忽略香氣!把嗅覺屏蔽掉,專注於口腔,努力去感知這些味道表現的細節。在下一次碎碎念之前,初學者可以嘗試,喝任何飲料的時候,即便是喝水,都做一下體驗:在感覺舒適的溫度下含在嘴裡,用口腔的不同部位去感知它,找一下味覺在不同部位的體現。至於這些味道代表了什麼意義,我們且不去理會。當然,你也可以嘗試一下能否找到對應的答案,不過,茶齡不足的初學者是很難理解的,不要灰心,你的每一次思考,最後都會有收穫。
第一次碎碎念,我們用味覺地圖指出一個體驗方向,這是習茶路上的第一關。習茶重在引路,不能隨隨便便剝奪了被引導者的體驗經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初學者此刻應該是恍然大悟的,抑或是風中凌亂的……
上回書說到,我個人在06年穀歌到味覺地圖後,曾經以為發現了茶之真諦,認真加以研究,就可以仗劍闖天涯了,殊不知,不過是剛摘下屁帘子換上開襠褲而已,習茶之路才剛剛開始,此刻的你,先別急著驕傲哦……
下回預告:兒童是天生的品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