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茶術碎碎念001~ 味覺地圖

2020-09-05 司馬茶

以下1~3部分內容,主要是度娘信息解讀,對於真實性和科學性,不予評價,各位看官只需要關注我的分析解讀是否合理即可。

1、關於味道。本文配圖是度娘隨手可查的「味覺地圖」。各位看官也可以隨便查一下。最初味覺地圖出現的時候,說舌頭的不同部位負責品嘗不同的味道。後來……闢謠了,說人類舌頭約有超過2000個味蕾,每個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均能分辨5種基本味道,而不是舌頭的不同區域各司其職。這5種基本味道是:酸、甜、苦、鹹、鮮(後來又加了個「肉味」⚠️注意:不包括辣、麻、澀等),孰對孰錯?不管它,可以明確的是:口腔不同區域的確對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有差別。比如舌尖對甜敏感,舌兩側對酸敏感,舌根靠喉部對苦敏感,舌面前段對鹹和鮮敏感。那麼,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些部位,對應感知不同的味道。再具體一點解釋,就是想感知酸不酸,就把注意力放在舌頭兩側;想感知苦不苦、有多苦,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喉嚨這個區域……各位看官,不妨找幾種不同味道的飲品驗證一下,糖水、醋、飲料都可以。

2、關於感覺。據度娘說,人體皮膚能夠分辨出來的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冷覺和痛覺,皮膚的這些功能,我們的口腔同樣具備……又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同樣,我們無需深究,只需要知道,除了那5種,其他的比如辣、麻、疼、癢、燥、澀……不是味覺,都是……感覺。或者說不是單純的味覺,而是是感覺與味覺的混合疊加。

3、味道與感覺的混合。比如辣,本質是痛覺,但同時激發了熱感,是混合味道或者說是混合感覺;再比如麻,不是味覺,而是觸覺,但是它沒有辣味那麼嚴重,沒有達到疼痛的程度。吃花椒感到麻的原理是花椒中的一種山椒醇激發了人類舌頭裡負責顫動的神經纖維活動,於是舌頭表面下的肌肉等開始快速地震顫,這種高頻率而且不由自主的顫動就是麻;再比如澀,是由味覺和其他感覺神經配合著味蕾的開合共同形成的……

講真,以上內容隨便找出一句話就夠我們研究一輩子了。我們顯然不專業,根本不可能研究透徹,但可以從中捋出一些確定的信息:

一、我們口腔的功能天生是強大的,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具備這些功能,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或者說,沒有刻意調動覺察力有針對性地去感知,由此產生人與人口腔靈敏度不同的錯覺。對於味道的感知,不存在誰比誰敏感的問題,只存在誰比誰注意力集中的問題、誰比誰練習更多的問題。抽菸喝酒只要不是太重,影響也微乎其微,我認識很多菸鬼品茶高手。所以,喝茶的時候,不要用誰的味覺靈敏不靈敏來說事,不驕傲不自卑,每個人口腔的功能是一樣的。

二、味覺地圖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們明白,味道可以拆分到口腔不同位置去感知、細分。以前我們說味道是混沌的混合感覺,理解味覺地圖以後,就可以把味道分別描述。就可以把苦酸甜鹹鮮的表現說得更具體。比如:舌兩側的酸,有表現在舌兩側前半段的,有表現在後半段的;酸的具體味道,有的酸像老陳醋一樣,有的像酸菜一樣,還有的酸帶餿味……

三、有些味道是基本味覺,有些味道是混合味覺;有些感覺是基本感覺,有些感覺是混合感覺;甚至還有一些感覺,是味覺與感覺的混合。這些表現代表了什麼意義?看起來很複雜,在後邊的章節中,我會將之簡單化,分為「味道」和「回味」兩類,雖不科學,但更實用。

集中注意力,有針對性地感知味道,細化味道,是開啟口腔覺察力的開始,把簡單一口茶的混合感知拆解成多個點的表現,這是喝茶方式的改變,由此,我們就進入了喝茶的第一層境界:喝味道。在這個階段要做的是:⚠️忽略香氣!把嗅覺屏蔽掉,專注於口腔,努力去感知這些味道表現的細節。在下一次碎碎念之前,初學者可以嘗試,喝任何飲料的時候,即便是喝水,都做一下體驗:在感覺舒適的溫度下含在嘴裡,用口腔的不同部位去感知它,找一下味覺在不同部位的體現。至於這些味道代表了什麼意義,我們且不去理會。當然,你也可以嘗試一下能否找到對應的答案,不過,茶齡不足的初學者是很難理解的,不要灰心,你的每一次思考,最後都會有收穫。

第一次碎碎念,我們用味覺地圖指出一個體驗方向,這是習茶路上的第一關。習茶重在引路,不能隨隨便便剝奪了被引導者的體驗經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初學者此刻應該是恍然大悟的,抑或是風中凌亂的……

上回書說到,我個人在06年穀歌到味覺地圖後,曾經以為發現了茶之真諦,認真加以研究,就可以仗劍闖天涯了,殊不知,不過是剛摘下屁帘子換上開襠褲而已,習茶之路才剛剛開始,此刻的你,先別急著驕傲哦……

下回預告:兒童是天生的品茶高手?

相關焦點

  • 無聊碎碎念 20190120
    點讚數多者優先採用微信碎碎念 20190110簡單碎碎念 20190111控制碎碎念 20190112幸福碎碎念 20190113 注意碎碎念 20190114洞察碎碎念20190115成長碎碎念 20190116期望碎碎念 20190117 遊戲碎碎念 20190118焦慮碎碎念20190119
  • 拖了很久的碎碎念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寫下這一段的時候,春節已經結束了,我也已經坐在了節後開工的工位上了,而這篇還沒寫完的碎碎念也算是跨了年了,囉裡囉嗦的從去年寫到了今年,也不知道自己都寫了些啥玩意。以上,是我不知所云可能也不合邏輯的碎碎念,辛丑年第一篇作業已完成。
  • 你知道什麼是味覺地圖嗎?來看看科學是如何糾正味覺地圖的
    先給說說味覺地圖是什麼。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德國科學家戴維·黑尼希對味覺做了一個實驗,他把酸、甜、苦、鹹、這四種味道的溶液塗在了參與者舌頭的不同位置上,然後讓這些參與者評價這些味道的相對強度。後來,埃德溫·波林,這位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根據黑尼希的實驗數據繪製出了最初的味覺地圖。他將舌頭分成了四個區域:舌尖是用來感受甜味的,舌根是用來感受苦味的,而舌頭兩側的前端部分是用來感受鹹味的,後端部分則是用來感受酸味的。
  • 原 創:|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味覺地圖真的存在嗎?
    似是而非的「味覺地圖」事實上,這又是一個世紀謠傳,味覺地圖根本不存在!
  • 感問感答: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真的有「味覺地圖」?
    (圖片來源於:《感官分析技術應用指南》)答:舌尖負責甜,舌根負責苦的「味覺地圖」根本不存在。如果非要說有味覺地圖,應該是這樣的:具體可了解新民晚報發布的兩篇闢謠文章。——素材來源:感官科學與評定~交流群下面是新民晚報關於《根本不存在的「味覺地圖」為何流行了半個世紀?》上和下兩部分的內容提要,供參考學習。根本不存在的「味覺地圖」為何流行了半個世紀?(上)1901年,德國D.P. Hanig 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在舌頭的各個部位滴下酸、甜、苦、鹹的味道,以檢測對應的味道嘗出閾值。
  • 有個愛碎碎念的爸爸是啥體驗 網友:超可愛!
    有個愛碎碎念的爸爸是啥體驗 網友:超可愛!
  • 漫長的夏休,終於劃上不完美的句號——summerpockets全通碎碎念
    漫長的夏休,終於劃上不完美的句號——summerpockets全通碎碎念 2018-07-01 01:53  溼帝-錢包君暴斃中
  • 原來任嘉倫是小話癆,雖然碎碎念,但卻正能量滿滿,喜歡你沒道理
    昨天《嚮往的生活》中,任嘉倫完全吸引了我的眼球,他真得很愛碎碎念,但是碎碎念之中又沒有諸多抱怨,反而正能量滿滿。差點忘記任嘉倫是出過文集的人,《國超文集2.0》在《嚮往的生活》成功出圈。兩人進蘑菇屋的過程中,我真正領略到了任嘉倫碎碎念的功力,一時間竟有些同情同行的譚松韻了。任:你是說敲敲門,還是靜悄悄啊。任:沒事吧,進人家裡也不敲敲門,直接換鞋進是吧,當自己家啊,一看你就是來過,你看輕車熟路的,我已經看到黃老師了,也可能是我的頭大。
  • 貓咪亂抓紙箱,店員忍不住和它碎碎念,貓咪一臉疑惑:你在說啥
    貓咪亂抓紙箱,店員忍不住和它碎碎念,貓咪一臉疑惑:你在說啥。沒事的時候還可以和貓咪聊天,雖然說,貓咪的語言和我們不通,而且也不一定會回應,但貓咪就像是和小孩子一樣,和它們說話也是有趣的。但有的時候,貓咪不回應自己,不說話,也是讓人有點煩惱的。
  • 司馬相如 原來是司馬「香」如
    司馬相如 原來是司馬「香」如 撒貝寧。節目中,我們聽到大部分的嘉賓或主持人都稱他為「sà」貝寧,而在《新華字典》裡,撒字根本找不到第四聲的讀音,其作姓氏只能念做「sǎ」,三聲。  在某期《開講啦》節目中,一位女觀眾提出此疑惑,撒貝寧專門解釋道:「我媽從我小學的時候開始,就特別跟我的老師們交代,念我名字的時候別帶姓,直接叫我貝寧。
  • 關於家庭主婦腦迴路的碎碎念
    可是,關於家庭主婦腦迴路的碎碎念卻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樣,一波又一波湧向我的腦海,在一波又一波推波助瀾之下,我只好無恥的坐在電腦前安撫一下混亂的腦迴路,湊成這一篇不成文的文字。     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裡都蘊含著家庭主婦們博大精深的思維內涵和獨特縝密的腦迴路曲線。        民以食為天。
  • 家長批評有分寸,請停止無休止批評,碎碎念只有反作用
    為什麼孩子犯錯父母為什麼碎碎念沒完?家長一直說不停,其實根本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長過度依賴於孩子,孩子的喜怒哀樂全部掛在心上,當然,孩子做錯一件事,佔據家長所有的心扉,家長不說個不停,能心裡痛快?
  • 「味覺地圖」欺騙了我們半個世紀
    從那時起,才開始有人反駁這張味覺地圖。 然而,在味覺地圖這件事上卻表現出了一種集體的盲目性。 雖然科學性已遭到質疑,但現下的烹飪行業這種味覺地圖仍然風靡。
  • 王者榮耀:張大仙開全麥碎碎念隊友哈哈大笑,老粉脫口而出:大姐
    王者榮耀:張大仙開全麥碎碎念隊友哈哈大笑,老粉脫口而出:大姐 眾所周知,各平臺有著不少知名主播,大多數主播打遊戲技術還都是可以的
  • 舌頭的味覺及認識盲區
    苦味則是奎寧等500多種化合物產生的刺激,它們往往意味著毒性,早期人類如果對苦味這種味覺不敏感,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受制於食物當中的有毒物質,而無法留下自己的後代。盲區6:味覺地圖不存在!       有這樣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舌頭上的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舌尖對甜味敏感,舌根對苦味敏感,舌頭兩側則對酸味和鹹味敏感,這就是所謂的味覺地圖。
  • 老公成植物人,我想離開這個家,無意聽到婆婆碎碎念,我放棄離婚
    我卻沒心思再去照顧老公,只想離開他,不過一次無意中,我聽到,婆婆碎碎念,說老公出事後保險公司賠了80萬,而錢都在婆婆那。我心中一動,這麼多錢在,我不能現在離婚,怎麼也得把錢拿到再離婚。婆婆年紀也大了,平時身子不好,體弱多病,我估計著再要個幾年,這一筆錢就會給我們的。
  • 格式塔視覺規律-我在實戰中的碎碎念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文章是格式塔視覺規律,本篇文章作者如是說:「這篇文章是寫給大多數人看的關于格式塔心裡學規律我在項目裡面的碎碎念。當然這會是全網最容易看懂的格式塔原理。」
  • 酸甜苦辣鹹,辣到底是味覺還是痛覺?
    酸甜苦辣鹹,從很久以前就看到一個叫做味覺地圖的東西。味覺地圖來自網圖在說辣是什麼的時候先說說這張味覺地圖,按照地圖所示:每個舌頭對應的地方都有與之對應的5覺,但唯一和國內的那麼辣到底是不是味覺?我們是否能從味覺地圖看出來?先說說這張地圖,從1904年哈尼格發明到1942年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歷史學家愛德溫·波林,利用哈尼格的原始數據計算出了不同敏感水平的真實數量,再到一些科學家卻利用這些數據繪製了一幅舌頭味覺地圖,現代舌頭地圖就這樣誕生了。
  • 舌頭上有味覺地圖?醫生:這顛覆三觀的冷知識,一次說清
    也就是強行給舌頭加上了「味覺地圖」。這一結論未經大量科學實驗推敲,被沿用或流傳至今。這是因為,味蕾中包括了50-150個左右的味覺受體細胞,而食物的味道就是通過這些受體細胞傳遞給神經的。但是,對於每個味覺受體能傳遞一種還是多種味道,學術界一直都爭論不休,目前還沒有明確結論。
  • 請注意:司馬相(xiāng)如,是「香」不是「向」!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有著「辭賦之宗」美譽的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蜀學的開創者,也是通《爾雅》、著《凡將篇》的訓詁學家,還是一位古蜀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作為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司馬相如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