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味覺地圖嗎?來看看科學是如何糾正味覺地圖的

2020-12-05 六百八視頻

先給說說味覺地圖是什麼。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德國科學家戴維·黑尼希對味覺做了一個實驗,他把酸、甜、苦、鹹、這四種味道的溶液塗在了參與者舌頭的不同位置上,然後讓這些參與者評價這些味道的相對強度。根據參與者的評價,他發現,舌頭上不同的位置對味道有不一樣的感受,就比如,舌尖對甜味更敏感。後來,埃德溫·波林,這位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根據黑尼希的實驗數據繪製出了最初的味覺地圖。

他將舌頭分成了四個區域:舌尖是用來感受甜味的,舌根是用來感受苦味的,而舌頭兩側的前端部分是用來感受鹹味的,後端部分則是用來感受酸味的。酒杯設計界的泰鬥人物,格奧爾格裡德爾,他所設計的酒杯就是依據味覺地圖來設計的,通過引導酒液流向舌頭上的某個特別的位置,從而讓人們能更好地品嘗到酒的味道。不止是與美食相關的領域,還有教育領域,那些在課堂上,不斷用舌頭的不同區域來嘗試不同味道的實驗課,還有心理學書籍上對味覺的說明,都強調說,舌頭上的不同位置對味道是有著不一樣感受的。

但是現在,科學家通過對味覺的分析發現,人們的舌頭上到處都是味覺的感受器,這種味覺的感受器叫作味蕾,一個人的舌頭上大概有一萬個味蕾,每個味蕾裡面又有著不同味道受體,這些不同的受體可以感受不同的味道,比如甜味受體負責感受甜味,鹹味受體負責感受鹹味。換句話說,味道的感受根本就沒有位置上的差異,整個舌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再後來,科學家又發現了,人能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不只有味覺地圖上所說的四種,除了「酸甜苦鹹」之外還有鮮味,也是大家通常認為的味精的味道,而油脂的味道則被認為是第六種基本的味覺。

我們亞洲人對於鮮味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因為亞洲料理中常常會用到鮮味,像味增湯、雞湯、海鮮這些。鮮味的感受是由鮮味受體負責的,但奇怪的是,當科學家將鮮味受體負責偵查的鮮味單獨提煉出來,把這種化學名稱叫作「鹹味胺基酸」的提煉物溶解之後,竟然是沒有味道的。所以說,鮮味一定要和其他的味道搭配在一起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單獨吃是沒有任何味道的。科學家還通過對大腦的觀察發現,鮮味和甜味很相似,都可以引起快樂中樞的活躍,看來不僅僅是吃糖能夠讓人感到快樂,嘗到鮮的東西也能讓人感到快樂。

再來看看油脂味。聽到這個詞總是會聯想到肥胖,但高油脂的食物還是那麼具有吸引力。在過去,科學家將這類食物的吸引力歸功於它們濃鬱的香味,直到在舌頭上發現了脂質受體,也就是專門感受油脂味的一種信號物質。這種受體能夠引發特有且令人愉悅的感受,舌頭上的這種受體越多,對脂質的敏感度也越高,也就越容易達到愉悅的感受。反過來,那些對脂質不怎麼敏感的人,他們在吃油脂食物時所體驗到的愉悅感會相對比較低,那就需要用更大的量,來彌補愉悅感的不足,但吃更多的油脂食物又導致了他們敏感度的進一步變差,最後就像惡性循環一樣。

這就是科學對於味覺地圖的糾正。人的整個舌頭都能吃出不同的味道,不僅僅是酸甜苦鹹,現在還發現了鮮味和油脂味也是人類的基本味覺。

相關焦點

  • 原 創:|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味覺地圖真的存在嗎?
    其實這個謠傳很容易被打破,不信你試試,也就是舌根嘗苦、兩側後半部嘗酸、兩側前半部嘗鹹、舌尖嘗甜。你或許會不屑一顧:小編,這種完全是教科書級別的常識,就別科普了好嘛。然而,事實上,味覺地圖是不!存!在!的!應該有不少小夥伴曾因看了這破地圖被坑得暈頭轉向。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一個「味覺地圖」理論,認為舌頭上的不同區域負責感知不同的味道,舌尖感受甜味,舌根感受苦味,而舌頭兩側負責品嘗酸味和鹹味。
  • 「味覺地圖」欺騙了我們半個世紀
    難道大家都不想知道是「為什麼」嗎? 中間這30多年來的謬誤,已經讓這幅圖流行全球,成為了常識。 科學的發展是有局限性,味覺形成的具體機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直都是個迷。 所以這個謬誤不但沒能被及時糾正,反而是以冷知識的形式傳播,為大眾津津樂道。
  • 司馬茶術碎碎念001~ 味覺地圖
    同樣,我們無需深究,只需要知道,除了那5種,其他的比如辣、麻、疼、癢、燥、澀……不是味覺,都是……感覺。或者說不是單純的味覺,而是是感覺與味覺的混合疊加。 3、味道與感覺的混合。比如辣,本質是痛覺,但同時激發了熱感,是混合味道或者說是混合感覺;再比如麻,不是味覺,而是觸覺,但是它沒有辣味那麼嚴重,沒有達到疼痛的程度。
  • 感問感答:關於味覺特點,舌頭上的味覺究竟是怎樣分布的?真的有「味覺地圖」?
    (圖片來源於:《感官分析技術應用指南》)答:舌尖負責甜,舌根負責苦的「味覺地圖」根本不存在。如果非要說有味覺地圖,應該是這樣的:具體可了解新民晚報發布的兩篇闢謠文章。——素材來源:感官科學與評定~交流群下面是新民晚報關於《根本不存在的「味覺地圖」為何流行了半個世紀?》上和下兩部分的內容提要,供參考學習。根本不存在的「味覺地圖」為何流行了半個世紀?(上)1901年,德國D.P.
  • 舌頭的味覺及認識盲區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體驗一下麻的感覺,但是手邊又沒有花椒的話,你可以讓自己的舌頭以每秒鐘50次的頻率來震動,它們的感受差不多。因此,麻味是震動感而不是味覺。盲區3:澀味是否為味覺?澀味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質凝固時而產生的一種收斂感覺。澀味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覺,而是刺激觸覺神經末梢造成的結果,不是味覺。盲區4:鮮甜二味有關嗎?
  • 酸甜苦辣鹹,辣到底是味覺還是痛覺?
    酸甜苦辣鹹,從很久以前就看到一個叫做味覺地圖的東西。味覺地圖來自網圖在說辣是什麼的時候先說說這張味覺地圖,按照地圖所示:每個舌頭對應的地方都有與之對應的5覺,但唯一和國內的那麼辣到底是不是味覺?我們是否能從味覺地圖看出來?先說說這張地圖,從1904年哈尼格發明到1942年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歷史學家愛德溫·波林,利用哈尼格的原始數據計算出了不同敏感水平的真實數量,再到一些科學家卻利用這些數據繪製了一幅舌頭味覺地圖,現代舌頭地圖就這樣誕生了。
  • 舌頭上有味覺地圖?醫生:這顛覆三觀的冷知識,一次說清
    也就是強行給舌頭加上了「味覺地圖」。這一結論未經大量科學實驗推敲,被沿用或流傳至今。所以零零發信誓旦旦的說到:在品嘗紅酒時,應將舌頭捲成一圈,以此來避開酸的味蕾。(圖片來自網絡,侵則刪)這一切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實則舌頭真的分布著所謂的「楚河漢界」嗎?
  • 【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是真的嗎?
    [1] 【味覺傳導】味覺受體細胞感受到味覺刺激後,會將這些刺激傳遞給神經纖維,由神經纖維進行長距離傳輸。神經纖維只能傳遞電信號,因此各種複雜的外界刺激必須首先編碼成為神經能夠識別和傳輸的電位信號,才能傳到大腦形成感覺。
  • 從「舌頭的味覺分區」看偽科學如何產生的
    那些常識曾經被你當做人生的真理,但實際上它們沒有任何意義。比如說這個:你的小學老師有沒有告訴你,人的舌頭對不同的味道的感覺是有分區的。如果有過的話,那麼恭喜你,你並不是唯一聽過這個的。根據紐約時報. Clairborne Ray的說法,人類的舌頭的某些部位可能對一些類型的味道稍微敏感(注意,"稍微")。然而,我們並不能清楚地畫出這一區域的輪廓。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因為舌頭上不存在味覺地圖
    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如果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取一小勺辣椒醬塗抹在手中,你會發現仍能夠感覺到刺痛感。很有趣吧?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給味覺下個定義。 味覺是什麼? 味覺指的是我們的味蕾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我們味蕾上存在的味覺細胞,感受到味道的刺激和嗅覺一起在大腦中合成了我們的味覺。
  • 不存在「味覺分區」 每個味蕾都能嘗到五味
    生活中存在很多被精心包裝的偽科學,例如味覺分區理論就誤導了大家很多年,根據這個說法,甚至有品酒指南根據這個理論要大家在喝酒時把舌頭捲起來。那麼味覺分區是真實的嗎?這個理論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流言: 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而舌兩側,則負責品嘗酸味和鹹味。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味覺地圖」。
  • 在大腦中重新映射味覺
    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讓我們體驗甜甜圈的甜味或奎寧水的苦味?負責味覺感知的神經活動的模式是什麼?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調節味覺的神經反應圖譜並不像之前認為的那樣,涉及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群,而是重疊和空間分布的群體。
  • 味覺都有哪些?人為什麼會有味覺?學做飯從味覺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你總覺得現在的食物沒有小時候好吃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不只是因為現在的食物都變了,而是因為你的味蕾越來越少了!所以作為一個吃貨來說,你可知味蕾是何其重要!一個吃貨失去味蕾的感覺,就跟失明一樣,你還說研究味覺這個問題不重要嗎?
  • 舌頭真的用不同部位,去感受不同味覺嗎?
    書店裡的生活大學,我們聊聊舌頭味覺。這是一個讓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小知識,幾乎沒有人懷疑過,那麼這是真的嗎?實際上,這只是數據誤讀引發的謠言,兵器被不負責任的媒體一直傳播和渲染,以至於讓它成為了世紀謊言。不過,這個謊言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 冷知識闢謠--舌頭上真的有味蕾分布地圖嗎?
    我每次搜集冷知識,有很大精力是花費在鑑別知識真假上。所以準備一個冷知識闢謠的專題。希望對您有幫助。第一期:冷知識闢謠 --- 牙膏尾部的顏色條代表成分?第二期:冷知識闢謠---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嗎?第三期來聊聊舌頭味覺的謠言。
  • 常吃快餐可能會"味覺異常' 缺鋅降低味覺靈敏度
    原標題:常吃快餐可能會「味覺異常」 缺鋅降低味覺靈敏度夏季汗多,導致鋅的流失;素食、少食,導致鋅攝入不足。鋅持續缺乏,會讓人食欲不振,甚至味覺異常,甚至品嘗不到舌尖上的美味,同時還會降低免疫力!近些年,隨著快餐飲食方式的普及,我國的味覺異常者日趨增多。其症狀是不知道吃的食物原本的味道,不管什麼食物都只感覺甜味,什麼食物也不吃時口中也發苦,舌頭還有一股火辣的感覺。如果了解一下這種患者的飲食方式,他們幾乎都有偏食,或過多地食用快餐或方便麵的經歷,因此被命名為「快餐症候群」。個案那位大三女生在學習之餘還擔任家庭教師,其生活節奏十分緊張。
  • 人類是用舌頭感到味覺,你知道昆蟲通過什麼感受味覺的麼?
    在動物界,不同物種的味覺感受器數量差異很大。有些動物的味覺極其遲鈍,有些動物的的味蕾遍布全身,最高可達175,000個,而成年人大約有10,000個味蕾。所有的動物都會用味覺來區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食物,這是避免有毒食物或過量攝入某些化合物(如鹽)的重要功能。
  • 辣味並不是味覺!你知道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嗎?
    味覺是我們感知愛與美好的重要方式。但是人類進化出味覺的最初目的,卻不是為了享受美味。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可沒有挑食的權利,他們無法根據經驗來進食,必須不斷地嘗試每一種看起來可以吃的東西。在這充滿危險和死亡的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可以判別食物營養價值和有害程度的功能——味覺。
  • 好先生陸遠味覺恢復了嗎 陸遠味覺嗅覺什麼時候恢復?
    《好先生》劇情播放至今,陸遠雖然已經回到西餐廳工作,準備努力工作找回昔日的榮光,可是對於一個失去味覺和嗅覺的人來說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對於米其林大廚出身的陸遠了,嗅覺和味覺是尤其重要的,不少觀眾會好奇陸遠的味覺和嗅覺還會恢復嗎?
  • 如果味覺也能被模擬,你還會吃鹽嗎?
    他說:「不管你吃什麼,味道都是外在、不會被攝入的。」Ranasinghe 早在新加坡國立大學 Adrian Cheok 實驗室讀博士時,就開始了這項工作。Cheok 致力於通過網際網路傳遞感覺的研究:他給寵物雞送去了擁抱;最近還在指導一名學生,製作一個接吻傳送器。在他的博士課題中,Ranasinghe 探討了在網際網路上傳遞口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