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2020-12-06 科學網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在果蠅的細胞上,並不是所有的氣味感覺神經元基因都能表達7-TM(seven transmemberane)氣味受體,這就意味著可能存在有另一類型的氣味受體。現在,有證據證實一類與離子型穀氨酸受體(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相關聯的蛋白(先前的研究未將其定位為受體)是氣味受體家族中的一類。

 

駱利群教授於1981年初中畢業,後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85年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試錄取為研究生;1986年1月獲郭沫若獎學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學,在美國波士頓布蘭德斯(Brandeis)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6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9月,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博士後。

 

駱教授於1996年12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助理教授,研究的方向為神經發育和神經環路。1997年,獲得Sloan基金獎。2001年,任美國《神經元》雜誌編委。2002年,榮獲神經科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青年科學家獎。2002 年-2005年任史丹福大學生物系副教授。2005年至今任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兼職教授,同年當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研究員。

 

駱利群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領先水平。他利用果蠅發現了突觸分枝發育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這種分枝機制與哺乳動物突觸受損後的衰弱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在他獲得Javits獎後會對更多的分枝因子及這些因子影響的分子靶標進行進一步研究,這將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於人類神經衰減疾病的了解.

 

另一重要成就就是神經追蹤技術,這一技術主要是利用軸突運輸的已知分子進行逆行和順行追蹤,如辣根過氧化物酶軸突逆行追蹤法、螢光色素逆行標誌法、細胞毒植物凝集素追蹤法等。這改進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經典方法,將對大腦發育研究產生極大的推動,HHMI特為此發了評論,稱之為遺傳學的重大進展。(來源: 生物通)

 

(《細胞》(Cell ),Volume 136, Issue 1, 23-25, 9 January 2009,Maria L. Spletter and Liqun Luo)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氣味信息素主導雄果蠅間進攻行為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雄性果蠅是利用氣味感覺神經細胞上的一種蛋白質受體來探測潛在對手發出的信息素,新成果發表在4月在線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它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動物是利用一系列有層次的信息素來指導自己的社會行為。 與絕大多數動物繁殖後代的基礎相似,雄性果蠅也需要鑑別潛在的雌性配偶和潛在的雄性對手。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味覺感受器
    舉個例子: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幾十年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這一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它代表了視蛋白的一種不依賴於光的功能,並對這些蛋白質在古代生物體內的作用提出了疑問。
  • 神經遞質能助果蠅快速進行氣味識別
    來自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哈佛大學Rowland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遞質釋放的不對稱性能幫助果蠅快速的進行氣味識別 ,並且嗅覺受體神經元ORN激發時間和速率上的細微差異
  • 對果蠅和很多其它動物來說,氣味是一種高效的感官線索
    果蠅如何在沒有GPS、視覺地標等的情況下找到目的地或伴侶呢?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31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果蠅或藉助包括氣味在內的「內部羅盤」找到食物或伴侶。由於果蠅的感覺器官和嗅探方式與其它動物類似,因此最新研究有望回答動物尋找食物如何影響更廣泛食物生態與環境等問題。
  • 科學家發現昆蟲能「品嘗溫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7日報導,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味覺受體,能感知外界溫度是否合適,而不是感知氣味或味道。其他一些傳播疾病的昆蟲,如蚊子和採採蠅也有這類感受器,因此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能幫人們更好地掌握昆蟲是怎樣確定一個溫血動物「獵食」目標,繼而傳播疾病的,並有望開發出相關的驅除或誘捕工具。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nbsp&nbsp&nbsp&nbsp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nbsp
  • 果蠅大腦暗藏人類睡眠「玄機」
    △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據悉,團隊最新成果是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合作,利用果蠅發現了大腦中調節睡眠質量的神經環路,為應對睡眠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幹預靶點及潛在治療策略。
  • 揭秘飛蟲來歷:果蠅並非「自生」是被氣味吸引
    無獨有偶,在青島一大學讀研究生的女生小王尤其厭惡身邊各種昆蟲,特別是蒼蠅一類,為了能夠放心吃水果,她特地上網進行了搜索。不過各種說法都有,網絡上有人說這種蟲子是蛆變的,有人則說是垃圾招來的,可家裡這麼幹淨,從哪來的?小王說,在沒搞清楚真相之前,她一吃水果就想到種種可能性,「你說,萬一有蟲卵在水果裡,吃進去那得有多噁心!」
  • 趙章武團隊研究揭示miRNA let-7對果蠅生物節律的調控機制(圖文)
    該研究在果蠅中證實了miRNA let-7調控晝夜節律,並進一步揭示了其調控環路。  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自然環境的晝夜波動和季節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動,使幾乎所有的生物體在生理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作為最常見的一類生物節律,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 果蠅不愛花,而是花的發酵氣味
    果香與發酵的氣味兒會對果蠅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德國的一家實驗室中,科學家正在向受到儀器監測的果蠅吹送一陣陣的果香和酵母的味道。這場實驗是針對一種植物——所羅門疆南星與其對果蠅的奇妙吸引力而進行的。
  • 複雜混合氣味的受體調控
    複雜混合氣味的受體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1 13:42:5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uart Firestein和Elizabeth M. C.
  • Nature:發現果蠅檢測水味道的受體PPK28
    現在,作為退化蛋白/上皮鈉通道家族中一員的PPK28,被發現是果蠅的水味道受體。這個家族的其他蛋白已經被發現與機械刺激和鹽刺激的檢測有關。
  • PLoS Biol:7個轉錄因子調控果蠅嗅覺系統
    Alenius和實驗和臨床醫學部的研究小組從一個較小的角度尋求對這一關鍵問題的答案:果蠅的嗅覺系統。我們不起眼的果蠅的嗅覺系統包含1200個嗅覺神經元(人類有600萬個),共分為34組。每個神經元小組對一套特殊的氣味起反應,因為每個神經元小組中所有的神經元只使用果蠅嗅覺中的一個受體。總之,受體提供果蠅辨別數以千計氣味的能力:一個嗅覺受體,一組神經元,既簡單又複雜。
  • 沒有GPS 果蠅或借「內部羅盤」找食物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果蠅如何在沒有GPS、視覺地標等的情況下找到目的地或伴侶呢?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31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果蠅或藉助包括氣味在內的「內部羅盤」找到食物或伴侶。由於果蠅的感覺器官和嗅探方式與其它動物類似,因此最新研究有望回答動物尋找食物如何影響更廣泛食物生態與環境等問題。研究團隊目前正研究動物的神經系統、肌肉與身體的互動以及環境如何影響其行為等,希望獲得答案。在最新研究中,德雷塞爾大學科學家將果蠅對氣味做出反應的神經細胞(嗅覺神經細胞)轉換為感光細胞,以詳細繪製出果蠅尋找食物、離開並試圖返回食物的路徑。
  • 研究發現雄性果蠅求偶失敗也會「借酒澆愁」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被異性拒絕的雄性果蠅也傾向於更多攝取含酒精的食物。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學術期刊《科學》上報告說,他們把雄性果蠅分別與不同種類的雌性果蠅放在一個容器裡。雌果蠅有的樂意尋找伴侶,有的則拒絕配對。等雄果蠅如願以償或遭受挫敗之後,研究人員把普通食物和含酒精的食物送到雄果蠅面前,觀察它們的偏好以研究果蠅的求偶行為和酒精攝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不過另一方面,果蠅在生物醫學領域方面卻有著巨大的貢獻,現在已經有6個諾貝爾獎都是跟果蠅的研究相關。本期「超越視覺」(Beyond the Eyes)項目的主角是體長不到3mm的果蠅,我們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了果蠅的頭、胸、腹和它的一生,講述關於果蠅的故事。
  • 王琛柱團隊發現蛾子的產卵器能嗅到植物氣味
    昆蟲觸角依靠嗅覺感受神經元(OSNs)來感受氣味物質,在其樹突上共同表達的氣味受體(ORs)和協同氣味受體(ORco)的作用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昆蟲在觸角輸入信號的引導下找到寄主,然後利用位於腹部末端的產卵器進行產卵。
  •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來源:羊城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吳倩 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戴熙慧敏告訴 DeepTech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D 型絲氨酸的合成酶(絲氨酸異構酶,SR)參與睡眠,如果 SR 基因缺失,睡眠減少。換句話說,D 型絲氨酸在生理上,可以調控果蠅的睡眠。
  • 昆蟲靠什麼聞到氣味?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十分豐富的類群,在長期的進化中,其嗅覺系統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專一且極其靈敏的化學檢測器,可以識別環境中特異性的化學氣味分子,並依此來覓食、求偶、躲避天敵等。昆蟲觸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錐形感器,主要感受環境中的化學氣味。氣味通過感器上的微孔進入感器淋巴液中,與淋巴液內的氣味結合蛋白相結合,形成氣味 -OBP 複合體,複合體再與感受細胞的樹突膜相互作用,產生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信號通過軸突傳入昆蟲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昆蟲的行為反應。昆蟲除了藉助氣體結合蛋白來感受氣味,還會藉助很多嗅覺相關蛋白,主要有以下幾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