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混合氣味的受體調控

2021-01-19 科學網

複雜混合氣味的受體調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1 13:42:5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uart Firestein和Elizabeth M. C. Hillman合作發現受體在外圍嗅覺編碼中的廣泛調控。相關論文於2020年4月10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他們使用完整的小鼠嗅覺上皮細胞的掃描共聚焦對準平面激發(SCAPE)顯微鏡,對單個氣味混合物的反應進行了高通量分析,並行成像了約10,000個嗅覺感覺神經元。

在大量的反應細胞中,氣味的混合物不能引起對混合物中各個成分的簡單反應。相反,許多神經元在存在另一種氣味時表現出拮抗作用或反應增強。所測試的所有八種氣味均在不同的受體上充當激動劑和拮抗劑。他們表明這種響應的外圍調控增加了嗅覺系統區分複雜氣味混合物的能力。

據悉,對單一氣味的反應已得到很好的鑑定,但實際上,人們不斷接觸複雜的氣味混合物。

附:英文原文

Title: Widespread receptor-driven modulation in peripheral olfactory coding

Author: Lu Xu, Wenze Li, Venkatakaushik Voleti, Dong-Jing Zou, Elizabeth M. C. Hillman, Stuart Firestein

Issue&Volume: 2020/04/10

Abstract: Abstract

Olfactory responses to single odors have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but in reality we are continually presented with complex mixtures of odors. We performed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single-cell responses to odor blends using Swept Confocally Aligned Planar Excitation (SCAPE) microscopy of intact mouse olfactory epithelium, imaging ~10,000 olfactory sensory neurons in parallel. In large numbers of responding cells, mixtures of odors did not elicit a simple sum of the responses to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blend. Instead, many neurons exhibited either antagonism or enhancement of their response in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odor. All eight odors tested acted as both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at different receptors. We propose that this peripheral modulation of responses increases the capacity of the olfactory system to distinguish complex odor mixtures.

DOI: 10.1126/science.aaz539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7/eaaz539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沈前華研究組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遺傳發育所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受體的降解,從而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和對白粉菌的抗性,並減弱其細胞死亡對植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 科學網—受體調控讓花粉管「搶婚」難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在小鼠的實驗中,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創造了一種被大腦嗅覺處理中心嗅球感知為氣味的電子信號,儘管這種氣味並不存在。由於氣味模擬信號是人造的,研究人員可以操縱相關神經信號的時間和順序,並確定哪些變化對小鼠準確識別「合成氣味」的能力最重要。「解碼大腦如何分辨氣味是複雜的,部分原因是,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不同,我們還不知道單個氣味最重要的方面。」
  • PLoS Biol:7個轉錄因子調控果蠅嗅覺系統
    每個神經元小組對一套特殊的氣味起反應,因為每個神經元小組中所有的神經元只使用果蠅嗅覺中的一個受體。總之,受體提供果蠅辨別數以千計氣味的能力:一個嗅覺受體,一組神經元,既簡單又複雜。Alenius和他的同事們首先通過研究果蠅的753個基因調控基因,又稱為轉錄因子。他們已經鑑定確定了七個轉錄因子,它們對建立嗅覺系統中所有34個神經元組都是必須的。
  • 為什麼「氣味」會觸發記憶?
    正如您可能已經猜到的那樣,空氣中的分子被我們的大腦轉換為我們解釋為氣味的過程以及大腦用來分類和解釋這些氣味的機制非常複雜。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如此複雜,以至於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研究人員Richard Axel和Linda Buck對其解碼的工作。
  • 氣味科普:為什麼鼻子可以聞到氣味?
    鼻子要聞到氣味,首先要有氣味來源,通常是空氣中的揮發性化學分子,當化學分子被吸入鼻腔,便與嗅覺受體結合。嗅覺受體是由「G蛋白耦合受體」蛋白質家族所組成,分布在嗅覺細胞表面,嗅覺細胞位於鼻腔上端的嗅上皮層,由鼻孔往上算約七公分的位置,面積約一平方公分,像一片指甲大小。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GABAA受體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受體,可以通過介導神經細胞外氯離子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的興奮性。GABAA受體在神經細胞膜上的定位分布對神經信號的產生與傳導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GABAA受體在細胞膜分布水平的失調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包括多種神經發育及信號傳導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兩極性躁鬱症和自閉症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如焦慮、抑鬱和失眠等。此外,GABAA受體還是重要的中樞神經疾病藥物靶點。因此,GABAA受體的動態調控對於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
  • 科學家發現小鼠通過染色體聚集辨彆氣味
    1月9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LHX2- and LDB1-mediated trans interactions regulate olfactory receptor choice」的文章,發現在小鼠嗅覺感覺神經元中(olfactory sensory neuron,OSN),多個染色體的某些區域聚集在一個結構中,該結構控制鼻子中全部嗅覺受體基因的表達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最近,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聯合研究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通過多學科緊密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成功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其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及Gs或Gi結合的兩個複合物結構。
  • 便便和花的氣味來自同一種東西?
    當一個氣味分子進入鼻腔後,會與嗅覺細胞上的嗅覺受體結合。每種氣味分子都包含許多不同構面,可以與有著對應形狀構面的嗅覺受體結合。想像一下,我們的手掌就像是一個含有多種構面的氣味分子,手腕可以戴上手鐲,手指則可以戴上戒指,構造不同的部位結合需要不同的構面。但這種對應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氣味分子也可以被多個嗅覺受體識別。
  • ERBB受體家族
    ▎Armstrong2021年1月18日,Nature Reviews Cancer期刊發表了日本科學家關於ERBB受體家族信號異常調控抗腫瘤免疫的綜述文章ERBB家族包括4個受體:EGFR、HER2、HER3和HER4。這四個受體可以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不同受體有不同的配體,下遊信號則有很多重疊。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米色脂肪是近年來新發現可以被冷刺激或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誘導形成的一種產熱脂肪,在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方面有極好的應用前景。通過深入了解白色脂肪米色樣變及棕色脂肪形成和活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靶向幹預促進棕色/米色脂肪產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微量元素鐵在維持營養和能量代謝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脂肪細胞鐵穩態代謝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色脂肪。
  • 昆蟲靠什麼聞到氣味?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十分豐富的類群,在長期的進化中,其嗅覺系統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專一且極其靈敏的化學檢測器,可以識別環境中特異性的化學氣味分子,並依此來覓食、求偶、躲避天敵等。昆蟲觸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錐形感器,主要感受環境中的化學氣味。氣味通過感器上的微孔進入感器淋巴液中,與淋巴液內的氣味結合蛋白相結合,形成氣味 -OBP 複合體,複合體再與感受細胞的樹突膜相互作用,產生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信號通過軸突傳入昆蟲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昆蟲的行為反應。昆蟲除了藉助氣體結合蛋白來感受氣味,還會藉助很多嗅覺相關蛋白,主要有以下幾種:1.
  • 數學模型: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氣味!
    他們能通過映射這一數據來探索人類感覺到最舒適的氣味組合區域。背景每一種氣味,從玫瑰花的香味到煙燻味再到魚腥味,都是由氣味分子混合而成的。這些氣味分子會與你鼻子中的受體蛋白質結合到一起。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奮鬥,想要準確理解是什麼讓氣味分子的每種組合形成其獨特的氣味,或者通過其結構預測某個分子是讓人愉悅,或者有毒,還是根本沒有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