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3月20日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最近,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聯合研究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通過多學科緊密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成功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其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及Gs或Gi結合的兩個複合物結構。GCGR屬於B類GPCR家族,對於維持人體血糖穩態發揮關鍵作用,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GCGR主要通過激活Gs蛋白行使其功能,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該受體也可與Gi和Gq等其他類型的G蛋白作用,產生不同的生物學效應,體現了GPCR信號轉導過程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2017年以來,上海藥物所研究團隊合作陸續解析了GCGR全長蛋白分別與小分子抑制劑和多肽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對B類GPCR信號識別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此次,該科研團隊乘勢而為,進一步測定了GCGR與不同效應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對於全面闡釋該受體蛋白的信號轉導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以往的GPCR結構研究,人們普遍認為GPCR通過調節第六跨膜螺旋(TM6)向外遷移的幅度改變其G蛋白結合口袋的大小,實現與不同類型G蛋白的結合。與這一傳統認知不同,GCGR-Gs和GCGR-Gi複合物結構顯示,GCGR以一個相似的G蛋白結合口袋與這兩種功能相反的G蛋白結合。與已經解析的A類GPCR與G蛋白的複合物結構相比,GCGR的G蛋白結合口袋開口更大,不僅可以滿足體積較大的Gs蛋白的結合,而且能夠容納體積較小的Gi蛋白,這種利用相似結合口袋識別不同G蛋白的分子機制可大大提高GPCR激活多條下遊信號通路的效率。這一發現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認識。

  雖然與Gs和Gi結合時,GCGR形成的G蛋白結合口袋大小相似,但其與兩種G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差異巨大。GCGR與Gs相互作用界面的面積是其與Gi作用界面的兩倍,使得該受體與Gs的親合力高於Gi,這為GCGR主要通過Gs進行信號轉導提供了結構基礎。此外,研究發現,在這兩個複合物結構中,受體分子胞內側環區(Intracellular loop,ICL)存在較大的構象差異,三個胞內環(ICL1-3)在與不同G蛋白結合時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第二胞內環(ICL2)的構象差異最為顯著,該區域與Gs緊密結合;而受體與Gi結合時,ICL2向受體一側偏移,僅與Gi形成微弱的相互作用。

  該合作攻關團隊綜合利用胺基酸突變、G蛋白激活和細胞信號轉導等研究手段,針對GCGR與G蛋白作用界面上的數十個關鍵胺基酸進行檢測,研究它們對Gs和Gi活化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GCGR的ICL2和第七跨膜螺旋與第八螺旋之間的連接區域對於識別Gs蛋白發揮關鍵作用,而受體的另外兩個胞內環(ICL1和ICL3)和G蛋白結合口袋內的疏水胺基酸則對於結合Gi蛋白至關重要。這是首次在一種GPCR分子中明確不同類型G蛋白的識別關鍵區域,對於深入研究G蛋白的選擇性調控機制意義重大。此外,這些發現為偏向性配體藥物的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通過選擇性抑制其中一種效應蛋白的活化,有效降低藥物副作用,將推動抗2型糖尿病藥物的研發。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藥物所博士喬安娜和韓碩、生物物理所研究生李新美、復旦大學藥學院研究生李志鑫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博士趙佩珅;該項目的主要合作者還包括莫納什大學教授Patrick M. Sexton、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明偉、楊德華以及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博士Steffen Reedtz-Runge等。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上海市科學與技術發展基金和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委員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的三維結構示意圖。GCGR參與調節人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圖中左上角GCGR的三維結構以藍色飄帶圖顯示,GCGR的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紅色飄帶顯示;圖下方為與GCGR結合的兩種G蛋白,以表面圖顯示,其中,Gs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橙色、灰色和藍色顯示,Gi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紅色、灰色和藍色顯示。(圖片由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提供)

相關焦點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2020-03-2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圖中左上角GCGR的三維結構以藍色飄帶圖顯示,GCGR的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紅色飄帶顯示;圖下方為與GCGR結合的兩種G蛋白,以表面圖顯示,其中,Gs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橙色、灰色和藍色顯示,Gi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紅色、灰色和藍色顯示。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1】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晶體結構揭示B型GPCR信號轉導機制doi:10.1038/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隨後新的GPCR結構陸續被解析;2011年,首個GPCR和下遊效應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人β2腎上腺素受體與Gs異源三聚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獲得解析,首次揭示了GPCR激活下遊Gs蛋白的分子機制,是GPCR研究領域的裡程碑;2015年,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解析了首個視紫紅質與視覺組遏蛋白(arrestin)完整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破解了GPCR與其下遊另一個關鍵信號蛋白—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在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及近年來大火的冷凍電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蛋白質結構解析也日益成為科學界的「寵兒」。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他們的發現揭示了一種胰高血糖素受體的結構。這種胰高血糖素受體是糖尿病藥物開發的一種高度有希望的靶標。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5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the full-length glucagon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構及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王明偉/楊德華團隊、徐華強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等,首次報導人源GHRHR與GHRH和Gs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GHRHR的配體識別、信號激活及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 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
  •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5:36:3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上海科學家再次完成高難度蛋白質結構解析 調控血糖的"大門"這樣打開
    :左為全長GCGR蛋白與小分子變構調節劑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體mAb1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右為全長GCGR蛋白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最近,上海科學家利用X射線蛋白晶體衍射技術,觀察到了掌管血糖釋放的蛋白質機器——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被啟動的那一瞬間的景象。今天凌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2型糖尿病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在中國,血糖異常的人超過一億。人體內的血糖究竟是如何調節的?GCGR是其中關鍵的一員——它可以啟動機體提高血糖的程序。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PNAS|顧臻團隊發明血糖響應智能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複合貼片
    胰島器官中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下降和體內胰島素缺乏是糖尿病的主要誘因,並常伴隨著具有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α細胞的失調。與胰島素降糖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能促進糖原分解進而升高血糖。目前糖尿病治療旨在通過體外補給胰島素和實時監測血糖變化來輔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