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2020-11-27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

B型分泌素GPCR家族由15種肽類激素受體組成,包括胰高血糖素受體、血管活性腸肽受體、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和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等,在體內激素平衡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治療骨類疾病、代謝性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藥物作用靶標。目前對該家族受體的激活機制及構象變化知之甚少,基於其下遊信號通路的藥物開發舉步維艱。

研究人員以胰高血糖素受體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其激活的分子機制,即受體第六跨膜區被保守極性口袋和疏水區域限制在非活性構象,破壞這兩個關鍵結構域會使第六跨膜區的構象發生改變從而產生自我激活效應。研究人員還發現,該保守極性口袋的重組也會導致其他B型GPCR(如血管活性腸肽受體I、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I、甲狀旁腺激素受體I和垂體腺苷酸環化酶激活多肽受體I等)的自我激活,說明重組該保守極性口袋為B型GPCR的共有激活機制。

專家表示,該項研究成果解釋了人們20年前觀察到的現象,即甲狀旁腺激素受體中的雙位點突變為何會引起受體發生自我激活而導致先天性軟骨發育異常症。

《中國科學報》 (2017-04-1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當研究小組將受體的次序連接起來時,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主要出現在細胞膜中的胺基酸,有好幾串顯示受體在細胞膜中蜿蜒穿梭了7次,這好像是網膜紫質,這種視網膜裡的測光受體可以激活G蛋白。那個時候沒理由相信這些受體會看起來一模一樣,尤其是當其中一個受到光線的刺激,而另一個受到激素的刺激。「這兩種感受完全不同類型的刺激受體會不會是有聯繫的?」靈光一閃的念頭使得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被建立起來。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異源三聚體G蛋白主要有四個家族: Gi/o, Gs, Gq/11, G12/13, 它們所介導和調控的細胞質信號級聯反應在哺乳動物細胞功能的各個方面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1-3】。研究發現,單個GPCR可以同時激活一個以上的G蛋白家族,並且具有不同的效率。表現出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動力學特性的稱為「初級偶聯」,而表現出較低的效率或較慢的動力學特性的則稱為「次級偶聯」。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位於細胞膜內的蛋白,將信號傳遞到細胞中以便調節人體生理學的重要方面。GPCR接收到的信號包括激活細胞中的這些蛋白而能夠產生視力的光線,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等化學物,觸發疼痛的信號等。將近一半的臨床使用的藥物通過靶向不同種類的GPCR發揮作用。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細胞》期刊同期還以背靠背的方式發表了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在史丹福大學研究組的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的組裝》(Assembly of a GPCR-G protein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利用氫氘交換質譜分析和X射線輻射裂解蛋白印記質譜分析研究 beta2 腎上腺素受體與Gs蛋白複合物形成的動態過程的工作。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這些「信號兵」負責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廣泛參與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的調節,其失調將導致疾病發生。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圖]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G蛋白偶聯受體的七跨膜α-螺旋結構,圖片來自Valeryns/Wikipedia。2017年5月20日/生物谷BIOON/---2型糖尿病病例在不斷增加。當人體微妙的葡萄糖調節受到破壞而導致血糖水平上升(即高血糖症)時,這種複雜的疾病就會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疾病能夠破壞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
  • Nature:利用smFRET成像技術揭示腎上腺素激活的G蛋白偶聯受體變化
    Scott Blanchard和他的團隊利用他們開發出的這種基於相機的成像平臺追蹤G蛋白偶聯受體(GPCR)如何對它們的環境作出應答。圖片來自 Dr. Daniel Terry/Weill Cornell Medicine。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必須與其特異的受體結合才能行使正常功能,而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正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膜表面受體家族。強光使人閉眼、花香使人愉悅、黑暗使人心跳加速……在人體的深處,細胞的表面,正是這些GPCR發揮著「傳感器」的作用。正因為這些「聰明的GPCR」的存在,人們才能感知如此「繽紛多彩」的世界。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布萊恩·卡比爾卡: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動態...
    2012年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和另一位美國科學家Robert J. Lefkowitz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如果把它通過激素激活,可以看到就會有一個GPCR-G蛋白的一個循環情況。在激活情況之下,這個GTP就會釋放,然後會出現,然後就會激發並且調節其他的細胞蛋白活動。腺苷酸環化酶所發揮的作用會調節細胞內部的活動。它其實是最大的神經膠質受體群,大概30%—40%的藥物都是針對G蛋白偶聯受體所開發的藥物。
  • 科學家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
    近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Discovery of Human Signaling Systems: Pairing Peptides to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的文章,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