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王明偉課題組合作,發現了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新的激活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

B型分泌素GPCR家族由15種肽類激素受體組成,包括胰高血糖素受體、血管活性腸肽受體、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和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等,在體內激素平衡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治療骨類疾病、代謝性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藥物作用靶標。目前對該家族受體的激活機制及構象變化知之甚少,基於其下遊信號通路的藥物開發舉步維艱。

研究人員以胰高血糖素受體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其激活的分子機制,即受體第六跨膜區被保守極性口袋和疏水區域限制在非活性構象,破壞這兩個關鍵結構域會使第六跨膜區的構象發生改變從而產生自我激活效應。研究人員還發現,該保守極性口袋的重組也會導致其他B型GPCR(如血管活性腸肽受體I、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I、甲狀旁腺激素受體I和垂體腺苷酸環化酶激活多肽受體I等)的自我激活,說明重組該保守極性口袋為B型GPCR的共有激活機制。

專家表示,該項研究成果解釋了人們20年前觀察到的現象,即甲狀旁腺激素受體中的雙位點突變為何會引起受體發生自我激活而導致先天性軟骨發育異常症。

《中國科學報》 (2017-04-1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的性質決定GPCR的狀態,起激活作用的配體(激動劑)使受體活化,受體進一步與G蛋白異源三聚體偶聯,將配體信號轉導進細胞內;而起抑制作用的配體(抑制劑/拮抗劑)使原本活化的受體功能受到抑制。除了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GPCR也是藥物開發領域的「明星」。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等這些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都與GPCR密不可分。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獲重大突破。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2017.07.00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和美國文安德爾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出一種被稱作視紫紅質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合到一種被稱作抑制蛋白(arrestin)的信號分子上時的組分細節。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供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趙強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團隊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圖片來源: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一類名為Class Frizzled(Class F)的G蛋白偶聯受體進行研究;研究者Gunnar Schulte教授說道,Class F受體異常與多種類型癌症的發生直接相關,如今我們仔細分析了該受體被激活的分子機制,同時也嘗試尋找特殊藥物來阻斷Class F受體的激活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目前已有超過475種以GPCR為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銷售額佔整體藥物市場的27%。GPCR是7次跨膜蛋白,該類蛋白有著相似的調控方式。GPCR受到胞外配體的激活,從而發生構象改變,引發下遊信號通路,通過第二信使等對生理過程進行調控。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重大科學難題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G蛋白偶聯受體的七跨膜α-螺旋結構,圖片來自Valeryns/Wikipedia。2017年5月20日/生物谷BIOON/---2型糖尿病病例在不斷增加。當人體微妙的葡萄糖調節受到破壞而導致血糖水平上升(即高血糖症)時,這種複雜的疾病就會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疾病能夠破壞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在生物體內,膽汁酸主要通過激活膜受體(GPBAR/TGR5)和核受體FXR發揮作用。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孫金鵬和山東大學教授易凡團隊等對GPR97進行了受體生理學和內源性配體發現等工作,發現包括糖皮質激素類的氫化可的松、可的松以及11-脫氧皮質醇等在內的內源性類固醇激素均能夠激活GPR97,其中,地塞米松具有更強的GPR97激活能力,並最終確認Go是GPR97激活後偶聯的G蛋白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