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膽汁酸是一類由肝細胞產生,並由膽管分泌到腸道的兩親性代謝產物,在消化過程中對人體攝入的脂肪有重要的乳化作用。肝臟生成的兩種初級膽酸可由腸道菌群進一步代謝為多種次級膽酸,對代謝和炎症相關的生理過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膽汁酸及其受體為核心構成的肝臟-膽汁酸-腸道菌群信號轉導軸,是近期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最近研究表明,許多天然膽汁酸及其衍生物對原發性膽汁性性膽管炎(PBC)、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II型糖尿病等疾病有治療作用。在生物體內,膽汁酸主要通過激活膜受體(GPBAR/TGR5)和核受體FXR發揮作用。

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遊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 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

本研究對肝腸軸的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以及GPCR的激活過程等都將有廣泛的影響。具體發現包括:

(1) 本研究首次揭示兩親性代謝產物是如何被GPBAR識別並發揮作用的。GPBAR的配體結合口袋中由第五個螺旋及兩個胞外環來構成疏水側面,從而面對膽汁酸的疏水一面,而膽汁酸的另一個親水結合面則朝向螺旋6和7之間的親水胺基酸集團,形成特異性的相互作用。

圖一:GPBAR與G蛋白三聚體複合物結構,兩個結構的解析度均為3.0。a:小分子化合物P395作用下GPBAR與G蛋白三聚體的複合物結構。b:內源性配體INT-777作用下GPBAR與G蛋白三聚體的複合物結構。

(2) 闡明了膽汁酸受體對多種不同膽汁酸識別的指紋圖譜。研究通過對內源性膽汁酸類似物INT-777與GPBAR的結合模式的分析,以及內源性配體CA、DCA、DCA、LCA、TCA、GCA、TDCA、UDCA和TUDCA的配體結合,生化及藥理學分析,找到了GPBAR識別不同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這為深入理解膽汁酸的作用機理以及針對於GPBA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二:受體識別內源性膽汁酸的結構指紋圖譜

(3) 發現了膽汁酸在受體上的別構調控位點。團隊成員通過電鏡結構解析,發現GPBAR受體TM3-5附近存在配體第二個結合口袋。通過對內源性配體的結構及生化數據分析,發現10種膽汁酸中的5個具有12-OH的膽汁酸可以結合在該位點上,並別構調控膽汁酸受體激活的過程。這為理解膽汁酸如何作用於其膜受體的生理過程,以及發展和開發別構位點的小分子藥物提供理論基礎。

圖三:GPBAR受體的第二個配體結合口袋。a: 電鏡結構及生化實驗驗證GPBAR存在第二個配體結合口袋。b: 電鏡結構及生化實驗發現10種膽汁酸中的5個具有12-OH的膽汁酸可以結合在該位置,發揮別構調控作用。

(4) 最近的研究剛剛發現膽汁酸受體可以通過Arrestin偏好性途徑調控不同的生理功能。偏向性配體的研究及開發是目前GPCR領域的一個熱點,本研究應用的兩個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偏向性。通過對結構及生化數據的分析,發現GPBAR的ECL1,ECL3及ICL1是決定配體偏向性的結構基礎,這為開發偏向性配體及藥物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圖四:GPBAR決定配體偏向性的結構基礎。結構及生化實驗發現 GPBAR的ECL1, ECL3 及ICL1 是主要調控配體偏向性的關鍵位置。

(5) 本研究明確提出了GPBAR不同於經典的受體激活機制與分子開關。此前「toggle switch」的結合和PIF基序的結構重排都被認為是大多數GPCR的共同機制。而對GPBAR而言,它的第六個跨膜螺旋(TM6)中雖然具有「toggle switch」 W237胺基酸,但並不具備分子開關的功能;發揮分子開關功能的殘基卻是其上一個螺旋中的Y240。有趣的是,GPBAR的TM6與TM3的相互距離在所有已有結構報導的GPCR中最大,整個激活模式與結構重排都是一種全新的方式。這些新的發現擴展了人們對GPCR激活機制的認識。

圖五:GPBAR獨特的激活機制

(6) GPCR的第三個內環的功能大家一直不甚清楚。本研究觀察到了受體完整清晰的第三個內環密度。首次發現了GPBAR受體的第三個胞內環(ICL3)可以和Gs蛋白特異性結合。並通過序列比對及生化實驗發現,GPCR的ICL3與Gs的結合存在一類通用的規律,即這類GPCR受體可以通過ICL3偶聯基序(R/KψXR/KXψXR)與Gs結合。這些研究闡明了此前尚未了解的GPCR-G蛋白的偶聯的新機制。

綜上,本研究不僅揭示了GPBAR參與膽汁酸識別和其別構效應的獨特結構特徵,而且闡明了GPCR超家族中配體結合口袋與G蛋白結合位點之間存在著新的激活及相互作用機制。考慮到GPBAR在代謝和免疫調節中的重要作用,GPBAR與激動劑的高解析度結構以及這些新的發現將促進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

據悉,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楊帆、副教授肖鵬及博士郭璐璐林婧宇吳襄、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毛春友明倩倩為共同第一作者;張巖研究員,於曉教授、謝欣研究員和孫金鵬教授為本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69-1

相關焦點

  • 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遊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來看山大基礎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生平玉奇、肖鵬副教授、碩士研究生趙儒嘉、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毛春友和上海藥物所蔣軼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孫金鵬教授、張巖教授、徐華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易凡教授、於曉教授為論文共同作者。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配對的抑制型受體和激活型受體能夠識別相同的MHC-I類分子。由於抑制型受體與配體的親和力較高,NK細胞通常處於抑制狀態。病毒感染等刺激信號會導致激活型受體過表達,競爭性結合配體,激活NK細胞,使其「殺死」進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或清除體內不斷出現的自身病變細胞。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HDAC抑制劑拓展實體瘤治療的重要進展,揭示了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上述研究對指導HDAC抑制劑治療其他實體瘤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而LIFR-STAT3的激活則是HDAC抑制劑聯合用藥的重要標誌,其基於機制的聯合用藥策略將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價值。  該研究由上海藥物所腫瘤藥理團隊獨立完成,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等有關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 2018年上海藥物所吳蓓麗連發3篇高水平文章(總影響因子90多)為靶向...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科學家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機制
    儘管包括甲醯化多肽配體在內的大多數配體激活FPR2後介導免疫細胞的趨化和遷徙以及後續的炎症反應發生,但FPR2可以被內源性的蛋白配體(Annexin A1)以及脂質配體(LXA4,Resolving D1等)所激活,介導炎症反應的消除,起到防護機體的作用。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4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題為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褪黑素受體配體可調節晝夜節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17 美國布法羅大學(SUNY)Margarita L. Dubocovich、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學院Bryan L.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10月24日出版的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院士高福、田波團隊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4-1BB配體(4-1BBL)以三聚體的形式結合三個4-1BB 單體分子(mono-4-1BB)。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