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4 生物谷

 

 

生命在於運動,免疫在於平衡。一個健康的個體體內的免疫細胞足以消滅體內不斷出現的病變細胞,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細胞。T細胞是機體所有抗腫瘤免疫體系的主力軍,而腫瘤往往能夠逃逸機體的免疫監視,讓T細胞對腫瘤細胞「視而不見」,甚至有時候腫瘤細胞近在眼前,卻又對它無能為力,只能「袖手旁觀」。T細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陰」「陽」兩類分子的調節,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在CTLA-4和PD-1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1BB(CD137)是T細胞表面一種重要的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屬於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分子(TNFR),含有4-1BB信號的嵌合抗原工程化T細胞(CAR-T)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靶點細胞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中。不僅如此,目前已經有多種4-1BB激活型抗體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urelumab 抗體和輝瑞公司(Pfizer)的utomilumab 抗體,這些抗體單獨或與其它腫瘤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治療效率。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發現,4-1BB 與4-1BBL 作用模式屬於經典的TNF-TNFR結合模式,4-1BBL 以三聚體的形式結合三個4-1BB 單體分子(mono-4-1BB),表明單體形式的4-1BB與配體結合模式的保守性。對4-1BB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結合機制的分析發現,4-1BB的配體(4-1BBL)與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 結合4-1BB 的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而進一步通過流式細胞術與Octet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實驗的驗證,進一步表明二者結合4-1BB 時存在顯著的競爭關係,提示在utomilumab的作用過程中會阻斷4-1BBL介導的4-1BB活化信號。

通過對活化的T 細胞進行檢測,發現T細胞能夠表達單體(mono-4-1BB)和二體 (di-4-1BB) 兩種形式的4-1BB分子,並對兩種不同形式的4-1BB分子,尤其是di-4-1BB與配體作用的結合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4-1BBL 結合T 細胞表面的4-1BB 後不會對4-1BB產生廣泛交聯,並過度激活下遊信號。文章提出了4-1BB結合配體及激活型抗體的作用模式,指出配體和激活型抗體介導的4-1BB交聯受到其獨特的結合模式的調控,且T細胞表面mono-4-1BB 和di-4-1BB分子的比例也是其信號活化的重要調節因素(如圖)。

文章對4-1BB與其配體和激活型抗體作用模式的闡明,對於理解4-1BB分子活化的分子基礎及激活型抗體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對於開發以4-1BB為代表的激活型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微生物所李燕、譚曙光和蘇州醫工所張常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福、田波、高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經費支持。

近年來,該團隊在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作用機制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在PD-1、PD-L1及CTLA-4等靶點抗體藥物的結合機制,PD-1糖基化修飾對抗體藥物影響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Protein Cell 等,為相關靶點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對4-1BB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結合機制的分析發現,4-1BB的配體(4-1BBL)與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 結合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4-1BB(基因為:CD137)就是一種重要的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目前已經有多種4-1BB激活型抗體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urelumab 抗體和輝瑞公司(Pfizer)的utomilumab 抗體,這些抗體單獨或與其它腫瘤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治療效率(圖)。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這種抗體抑制腫瘤的機制是它對調節機體對癌細胞免疫反應的關鍵免疫細胞的作用。抗4-1BB抗體刺激並激活效應T淋巴細胞(例如,刺激CD8+ T淋巴細胞產生INFγ)、NKT和APCs(例如巨噬細胞)選擇性地殺死癌細胞。在抗4-1BB單抗的刺激下,腫瘤抗原特異性記憶T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增加,從而延長了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包括4-1BB在內的幾種TNF受體主要作為T細胞活化的共刺激因子發揮作用。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TIGIT更是作為一種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靶點細胞治療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當中。DNAM-1是該家族中唯一的激活型受體分子。因此,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NK細胞的作用機制,而且對以DNAM-1為靶點的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高福團隊解析了人DNAM-1和小鼠DNAM-1分子的胞外段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
  • [專家觀點]CTLA-4抗體的研究進展
    CTLA-4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可能:①通過其胞外域起競爭配體作用:CTLA4與B7分子具有高度的親合力,與CD28競爭結合抗原提呈細胞(APC)上的B7家族分子,阻斷CD28與B7的信號傳導通路,防止CD28分子促進T細胞激活(圖1)。②抑制IL-2的產生實現負性調節作用。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B淋巴細胞只能產生一種專有的、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所以具有理化性質高度專一、生物活性單一、與抗原結合特異性強等特點,單克隆抗體是由單個B淋巴細胞克隆所分泌的抗體。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單克隆抗體藥物在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同時也成為了醫藥領域增長速度最快、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
  • 高絲氨酸內脂抗腫瘤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趙國平、許安課題組在高絲氨酸內脂誘導活體細胞的凋亡及其抗腫瘤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高絲氨酸內酯(C12)在活體水平時,通過誘導線粒體依賴的氧化應激,以及激活DNA損傷和p38/JNK MAPK信號,發揮促凋亡和抗腫瘤作用。
  • 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通過科普性的介紹,你將大致了解ADC藥物的作用機制;此外,以靶向CD79b的polatuzumb為例,從早期研發直至上市,你將更深入的了解一個藥物的誕生。圖2:ADC藥物的結構和作用機制示意圖圖片來源: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
  • 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 楚, 公認的核心環節是皮膚肥大細胞激活並釋放組胺 和其他促炎遞質, 這也是造成 CU 皮損血管擴張的原 因, 然而肥大細胞活化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未知 的;自身抗體如抗 IgE 抗體、抗高親和力 IgE Fc 受體 (FcεRI)抗體也是蕁麻疹重要的發病機制,但是該機制 僅涉及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其他免疫遞質也參與發病 機制。
  • 信號通路在套細胞淋巴瘤發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一、P13K/Akt/mTOR信號途徑研究證實,在侵襲性母細胞型及經典型MCL患者中,P13K/Akt/mTOR信號途徑具有組成性活化,麗導致這一途徑激活的機制包括其上遊激酶BTK、SYK、P13KCA的擴增及這一信號通路的開關——PTEN基因由於突變、缺失或甲基化而失活
  • 科普|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圖2:ADC藥物的結構和作用機制示意圖圖片來源: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1、靶點/抗原的選擇和抗體的選擇這幾類細胞毒性小分子藥物對於增殖的腫瘤細胞具有高效的殺傷作用。MMAE/MMAF對於腫瘤細胞的IC50約為10-7-10-10mol/L;DM1/DM4的IC50約為10-10-10-12mol/L;卡齊黴素的IC50約為10-10mol/L。
  • 課代表上線:抗體藥物研發又一熱點——CD40 | 醫麥新觀察
    現在,國內外成功上市抗體藥物大多針對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如PD-1,CTLA-4等)的,此外,另一類針對共刺激性檢查點(CD27、CD40、OX40、GITR、ICOS等)的激動性抗體藥物研發正呈井噴式上漲!其中,CD40已經被多次報導可以有效摧毀癌細胞且不讓健康細胞受到傷害,因此正成為抗體藥物研發的熱點方向。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ADCs 藥物是由單克隆抗體( monoclonal antibody,mAb) 、連接子( linker) 和小分子細胞毒素( cytotoxin)構成的多結構域分子[1]。單克隆抗體( mAb) 可以特異地結合到腫瘤細胞表面的靶抗原,而ADCs 藥物通過mAb 識別受體介導的內化作用進入腫瘤細胞,隨後釋放細胞毒素,發揮細胞殺傷作用[1,3],見圖1。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其大致的作用步驟如下:1、ligand結合GPCR ;2、GPCR構象發生改變;3、α亞基催化GDP變為GTP;4、α亞基分離作用於靶蛋白;4、靶標蛋白通過第二信使激活下遊通路;需要注意的是當上面的信號通路活化後,會一直持續,直到GTP變為GDP 恢復正常狀態。
  • 針對GPCR家族的抗體藥物研發
    有些蛋白酶激活受體如PAR1,在MMP-1的催化下活化並激活下遊信號通路,促進癌細胞的侵襲和惡化。有些趨化因子受體,如CXCR2、CXCR4,在骨髓瘤、淋巴瘤細胞中高表達[3],也可能高表達在如胰腺癌等實體瘤細胞上,參與細胞的遷移、血管生成等[4]。
  • 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但其治療機制仍尚未明確,推測可能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體可分為3個方面:即刻效應、中效機制和長效機制。 1.即刻效應 即刻效應即普萘洛爾作用於血管瘤毛細血管壁而致血管收縮。 1.1抗血管舒張作用 普萘洛爾為一種脂溶性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腎上腺素能夠激活α1-AR,促使血管收縮;激活β2-AR,促使血管擴張。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主要表達β2-AR。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Receptor,成功解析「B類」GPCR——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蛋白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調控機制;2018年1月4日,吳蓓麗與趙強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