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1/2317

 2月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嚴景華與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高福合作的題為An unexpected N-terminal loop in PD-1 dominates binding by nivolumab 的研究論文。

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為人類徵服癌症帶來了新的希望,其中最受關注的PD-1/PD-L1免疫療法通過阻斷PD-1/PD-L1信號通路,激活T 細胞活性,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控制癌症。百時美-施貴寶公司開發的PD-1靶向性抗體藥物nivolumab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2014年12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用於黑色素瘤及非小細胞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為闡明nivolumab詳細的作用位點及作用機制,指導nivolumab臨床應用及新的靶向PD-1藥物研發,該研究對nivolumab阻斷PD-1/PD-L1相互作用模式以及PD-1蛋白糖基化修飾對其結合nivolumab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比較了目前僅有的兩個已上市PD-1靶向性抗體藥物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在與PD-1相互作用中的競爭/協同作用。

通過解析nivolumab與PD-1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位於PD-1分子胞外免疫球蛋白功能域外的N端loop區域(N-loop)介導了其與nivolumab主要的氫鍵相互作用,而通過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分析nivolumab與PD-1的親和力,發現N-loop缺失的PD-1完全喪失了與nivolumab結合的能力,因此,N-loop在PD-1與nivolumab相互作用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Nivolumab的臨床前研究報告表明其與PD-1的結合可能依賴於PD-1的糖基化修飾,而腫瘤細胞內源性表達的PD-1可能會由於糖基轉移酶功能異常而導致PD-1糖基化修飾異常,從而使得nivolumab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因此,研究人員對PD-1的糖基化修飾情況及其對nivolumab相互作用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在PD-1的結構中能夠觀察到其第58位天冬醯胺糖基化修飾位點的糖鏈修飾,然而通過SPR實驗對nivolumab與PD-1的4個N-糖基化位點分別突變後蛋白的親和力檢測顯示其與野生型PD-1蛋白親和力並無顯著差異。不僅如此,nivolumab與無糖基修飾能力的原核細胞及差異性糖基修飾的昆蟲細胞表達的PD-1之間相互作用的親和力與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產生的PD-1無顯著差異,表明nivolumab與PD-1的相互作用並不依賴於PD-1的糖基化修飾。通過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與PD-1相互作用模式的比較發現,二者結合PD-1不同區域,儘管其在PD-1上的結合面相互緊鄰,但二者並未發生交互重疊。通過OCTEC對二者競爭/協同結合特性進行分析表明,PD-1結合niovlumab後不能再有效結合pembrolizumab,反之亦然。因此,儘管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結合PD-1的不同區域,其結合PD-1後產生的空間位阻對於進一步結合另一個抗體具有一定空間位阻效應。

該文第一作者是微生物所博士譚曙光、柴彥,以及微生物所與安徽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張浩。

圖註:nivolumab與PD-1的相互作用及其與pembrolizumab作用模式比較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高福院士團隊揭示PD-L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阻斷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應用中獲得了重大成功,顯著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多個抗體藥物已經獲得美國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不僅如此,目前已經有多種4-1BB激活型抗體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urelumab 抗體和輝瑞公司(Pfizer)的utomilumab 抗體,這些抗體單獨或與其它腫瘤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治療效率。
  • 深度解密PD-1抗體
    上個月,201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的James Allison和日本的Tasuku Honjo教授,以表彰兩位及其團隊在腫瘤免疫治療上的巨大貢獻。以PD-1單克隆抗體為代表的免疫療法,自2014年誕生以來,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其在腫瘤治療方面的巨大潛力。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受體-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使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恢復其腫瘤殺傷能力,進而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對4-1BB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結合機制的分析發現,4-1BB的配體(4-1BBL)與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 結合
  • 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通過科普性的介紹,你將大致了解ADC藥物的作用機制;此外,以靶向CD79b的polatuzumb為例,從早期研發直至上市,你將更深入的了解一個藥物的誕生。因此從藥物設計的角度出發,另一撥以西雅圖遺傳學公司為代表的研發人員嘗試將小分子細胞毒藥物與抗體藥物結合,形成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既能保證靶向性,也能改善細胞毒藥物的治療窗。至此,這種新型抗癌藥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成為發展熱點。
  •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聚糖的功能機制及靶向性藥物研究
    主講人簡介:丁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資助,201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主要從事中藥中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涉及方向有抗腫瘤,早老痴呆,免疫調節,以及針對腸道菌群相關疾病預防等。研究工作闡明了30多種多糖新結構和9種靶向性中藥多糖抗腫瘤作用的新機制;首次揭示了多糖的吸收機制和蛋白聚糖與miRNA相互調控網絡研究的新方向;發現了中藥多糖抑制腫瘤生長的15個潛在新靶點。
  • 概述免疫治療的起源與發展史(上)_PD-1/PD-L1_nivolumab_CTLA-4...
    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發展迅猛,特別是抗體藥物的發展令人矚目,截止2016年底,FDA先後批准了約五十種抗體藥物上市,其中大多數是針對癌症治療的單抗藥物。其中,靶向CTLA-4、PD-1等分子的治療性抗體已經成功上市,為腫瘤治療開創了新的理念。
  • 科普|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因此從藥物設計的角度出發,另一撥以西雅圖遺傳學公司為代表的研發人員嘗試將小分子細胞毒藥物與抗體藥物結合,形成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既能保證靶向性,也能改善細胞毒藥物的治療窗。至此,這種新型抗癌藥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成為發展熱點。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Paul R.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pd-1抑制劑有哪些,pd-1產品三大特點
    了解pd-1抑制劑前,先來科普一下PD-1是什麼?PD-1是一種存在於T細胞表面上的蛋白,通常可以讓免疫細胞無法正常運轉,從而無法及時有效地清除人體內高微衛星不穩定性的腫瘤,這類腫瘤有數百甚至數千個突變,從而導致腫瘤全身轉移。
  • 血液腫瘤治療藥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利妥昔單抗的成功使得隨後幾年一大波治療血癌的單抗藥物被批准上市,包括治療慢性髓細胞淋巴瘤,靶點是 CD52 的 alemtuzumab,治療霍奇金淋巴瘤以及系統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 (sALCL) 的靶點為 CD30 的抗體偶聯藥物 brentuximab vedotin。
  • 蘇州醫工所發現免疫檢查點分子PD-1在腫瘤中普遍表達
    研究表明,儘管已廣泛使用PD-L1作為有利的生物標誌物,病人對抗PD-1/PD-L1藥物的反應率仍然只達到20%-40%左右。目前,免疫檢查點治療(ICT)針對PD-1/PD-L1的基本機制還未完全了解。近期研究表明,PD-1在缺乏適應性免疫的癌症中起重要作用。但是,PD-1在腫瘤細胞上表達的潛在功能和機制仍然未知。
  • PD-1抗體「有力搭檔」——CD28雙特異性抗體
    文 | 黎元免疫療法因其療效持久、副作用低等優勢在眾多癌症創新療法中日益突出,其中阻斷PD-1/PD-L1檢查點的單克隆抗體已獲批治療多種癌症,但是仍有許多患者對這一療法反應差或根本沒有反應。所以現在迫切需要一種具有靶向性且耐受性良好的免疫療法來將PD-1療法的益處擴展到更多的患者。
  • 腫瘤細胞固有PD-1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
    發現PD-1信號傳導途徑的分子功能和機制,揭示了腫瘤細胞固有的PD-1可作為患者選擇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標記物。    6 腫瘤細胞固有的PD-1是潛在的癌基因  有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中表達PD-1,利用抗PD-1抗體治療後抑制了腫瘤細胞的生長,如黑色素瘤,肝癌等;在沒有適應性免疫的情況下,以PD-1為靶點的抗體治療會降低卵巢癌和膀胱癌細胞的細胞生長。這些數據都表明,腫瘤細胞固有的PD-1是潛在的癌基因。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英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Mel Greaves教授說,幾年前,當我被問到腸道菌群的功能是什麼時,我說最主要是消化食物。」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點燃「冷」腫瘤,降低副作用!新型IL-12製劑放大PD-1抗體療效 | Nature子刊
    圖片來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與「冷腫瘤」相對的「熱腫瘤」中含有高水平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這些免疫細胞通過抗原依賴機制靶向並殺死腫瘤細胞。然而,長期的抗原暴露會導致T細胞耗竭,也就是說,T細胞會變得功能低下,失去其擴增潛能。
  • 免疫治療失效原因揭秘:抗體被巨噬細胞吞噬
    科學轉化醫學的封面目前最有希望的抗癌方案就是通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然而目前FDA批准的所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都不是對所有患者有效(2),研究人員對於免疫檢查點的耐藥機制還沒有完全的了解。然而來自麻薩諸塞州總醫院Pittet教授的團隊想知道,PD-1抗體進入人體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在阻擋它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