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團隊揭示PD-L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的作用機制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阻斷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應用中獲得了重大成功,顯著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多個抗體藥物已經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或處於多項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然而這些抗體藥物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Avelumab是德國Merck公司和美國輝瑞公司聯合開發的PD-L1靶向抗體藥物,能夠通過特異性阻斷PD-1/PD-L1的相互作用打破腫瘤免疫耐受,恢復腫瘤特異性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功能,進而實現腫瘤的清除,目前該抗體正在進行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胃癌及腎細胞癌等的多項III期臨床試驗。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國科大存濟醫學院院長高福院士團隊,通過結構免疫學平臺,成功解析了avelumab抗體與人PD-L1分子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PD-L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avelumab抗體主要通過其重鏈的三個CDR loopPD-L1相互作用,而輕鏈的CDR1CDR3 loop貢獻了部分相互作用。PD-L1主要通過其CC』FG 摺疊片及CC』 loopavelumab相互作用,其中CC』 loop同時與avelumab的輕鏈CDR3和重鏈CDR3相互作用並有多個氫鍵參與。

       通過對avelumab抗體與PD-1競爭結合PD-L1機制的分析,發現avelumab主要通過其重鏈的CDR2PD-L1FG 摺疊片結合來競爭PD-1PD-L1的相互作用,其在PD-L1上的結合區域與PD-1PD-L1相互作用區域部分重疊。研究還表明,avelumabPD-L1的親和力(Kd)為47.2 pM,遠高於PD-1PD-L1相互作用親和力(0.77-8.2 μM)。因此,高親和力的avelumab通過其重鏈CDR2結合PD-L1FG摺疊片後能夠阻止PD-1結合PD-L1,進而阻斷PD-1/PD-L1的相互作用。

該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子刊《Cell Research》雜誌上,對設計和改造PD-L1靶向性抗體藥物或小分子藥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福院士團隊在結構免疫學領域深耕多年,在CD8/pMHC Nature1997,封面文章等)及TCR/pMHC相互作用機制(Immunity1999aImmunity1999b)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來在不同物種MHC分子進化及抗原呈遞規律(多篇J Immunol J Virol)、 OSCARPNAS, 2016)、PILR分子(PNAS, 2014)及ILT家族分子(J Biol Chem, 2011; J Mol Biol, 2009)等重要免疫分子及其配體相互作用的結構和功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文章連結: 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aop/ncurrent/full/cr2016102a.html

圖註:avelumab與PD-1競爭結合PD-L1的結構基礎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Paul R.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靶標PD-L1降解機制和靶向分子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葉佳琪 袁蕙芸 本報 王春國內腫瘤免疫療法創新研究傳來新消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許傑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受體-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使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恢復其腫瘤殺傷能力,進而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王紅陽院士揭示抗衰老新寵——煙醯胺能改善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然而,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抗PD-1/PD-L1抗體等免疫治療在實體瘤中的有效率低,僅20%左右。另外,長時間持續性的單一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腫瘤並不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甚至容易引發免疫耐受。因此,尋找行之有效的療效預測標誌和聯合治療是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和推進腫瘤精準免疫治療的重要方法。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不僅如此,目前已經有多種4-1BB激活型抗體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urelumab 抗體和輝瑞公司(Pfizer)的utomilumab 抗體,這些抗體單獨或與其它腫瘤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治療效率。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
  • PD-1/PD-L1 抗體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研究進展
    兩個配體表達範圍的不同提示各自作用的差異,目前認為 PD-L1 在腫瘤免疫逃逸中起主要作用。PD-1 結合 PD-L1 後,通過阻斷磷脂醯肌醇激酶 3 的活化並抑制蛋白激酶 B 的激活、抑制抗凋亡基因 Bcl-xl 的表達[6]、影響能量代謝並加速 T 細胞能量耗盡[7]、募集 SHP-2 磷酸酶形成負性共刺激分子團[8]等方式抑制免疫反應,減少周圍組織損傷,避免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
  • 聯合PD-1/PD-L1療法 哪些靶點受到關注?
    靶向PD-1/PD-L1免疫檢查點蛋白的抗體無疑是癌症免疫療法中最為成功的藥物類型之一。目前全球已經有10款靶向PD-1/PD-L1的單克隆抗體獲批上市,其中6款獲得美國FDA的批准。這些抗體至今總計獲得67項FDA的批准,治療17種不同癌症類型,以及兩項「不限癌種」的適應症。PD-1/PD-L1抑制劑的未來研發方向指向哪裡?
  • 腫瘤內在PD-L1調節機制的臨床研究意義
    與JAK2信號對PD-L1表達的作用一致,在黑色素瘤或者其他類型癌症中JAK1/2基因的缺失會導致腫瘤對PD-1/PD-L1抑制劑的耐藥性,可以想像具有JAK2失活性突變的癌細胞在免疫治療中具有生存優勢,因為它們獲得了獨立於 JAK2/ PD-1軸的免疫反應機制,這一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樣攜帶JAK2缺失突變的腫瘤患者不會從PD-1/PD-L1軸抑制劑中受益。
  • Nature子刊:揭示PD-L1在腫瘤焦亡中的新機制
    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可顯著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是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但核PD-L1(nPD-L1)的功能和易位機制目前尚不明確。Caspase-1、-4、-5或-11切割Gasdermin D(GSDMD)是典型的焦亡通路。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科學》子刊:發現PD-L1抑制劑抗癌的全新機制!
    此前,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就發現,PD-L1抗體可以直接激活NK細胞上的PD-L1信號,增強其抗腫瘤活性。近日,蘇黎世羅氏創新中心的Maud Mayoux和Wei Xu等又發現,腫瘤中的樹突狀細胞(DC)可能是PD-L1抗體治療的關鍵之一。PD-L1抗體與DC表面的PD-L1結合,讓原本與PD-L1結合的共刺激分子B7.1暴露了出來,使得DC能更好地激活T細胞,殺傷腫瘤。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 介導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殺傷:雙特異性抗體的一個重要作用機制是介導免疫細胞殺傷,雙特異性抗體有兩條抗原結合臂,其中一條與靶抗原結合,另一條與效應細胞上的標記抗原結合,後者可以激活效應細胞,使其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 解讀CTLA-4抗體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CTLA-4和PD-1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兩個重要的檢查點 (Checkpoint),它們對T細胞的免疫反應起著負向調控作用。近年來,CTLA-4的抗體藥物,特別是美國FDA批准用於臨床治療的Ipilimumab,在治療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等腫瘤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