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0 瀟湘晨報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因此,研究PD-1的糖基化修飾及其對抗體藥物作用的影響,對於理解以PD-1為靶點的抗體藥物作用機制及指導藥物開發具有意義。camrelizumab是靶向PD-1的IgG4型人源化抗體,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肝細胞癌等,展示出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與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教授鄧初夏團隊合作,在EMBO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N-glycosylation of PD-1 promotes binding of camrelizumab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PD-1分子N-糖基化修飾呈現多態性;不同表達系統的PD-1的蛋白穩定性評價結果表明,糖修飾對PD-1分子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分別對camrelizumab與不同表達系統的PD-1的親和力進行測定,發現相比camrelizumab與原核表達的PD-1分子的親和力,其與昆蟲或哺乳動物細胞製備的PD-1親和力低約200倍,他們推測這種親和力的差異可能是PD-1分子在三種表達系統中的糖基化修飾不同導致的。

研究人員進一步解析camrelizumab-scFv/PD-1的複合物結構,發現camrelizumab的重鏈的三個CDR區均可與PD-1結合,輕鏈的LCDR1和LCDR3參與PD-1的結合;camrelizumab的輕鏈與PD-1的結合區對PD-L1的結合形成空間位阻,可阻斷PD-1與PD-L1的結合;結構分析顯示,PD-1的N58位點上的N-乙醯氨基葡萄糖和海藻糖殘基直接參與camrelizumab的結合。結合實驗表明,N58A突變後的PD-1及用去糖基化酶PNGase消化後的哺乳動物細胞表達PD-1蛋白與camrelizumab的親和力均顯著降低。對PD-1/PD-L1作用的阻斷效應是camrelizumab發揮T細胞活化和抗腫瘤作用的主要機制,而流式細胞分析發現,PD-1的N58位點突變後,camrelizumab阻斷PD-1與PD-L1結合效率顯著下降。

該研究闡明治療性抗體camrelizumab與PD-1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分析PD-1的N58位點的糖基化修飾對抗體結合及其阻斷活性的影響,有利於深入理解抗體藥物的作用機制及指導藥物開發。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科芳、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譚曙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譚曙光、鄧初夏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西北大學教授王仲孚等的支持,並獲得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澳門大學講席教授基金等的贊助。

論文連結

PD-1的N58位點糖基化修飾對camrelizumab結合和阻斷活性的影響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10月24日出版的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院士高福、田波團隊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4-1BB配體(4-1BBL)以三聚體的形式結合三個4-1BB 單體分子(mono-4-1BB)。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4-1BB 的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而進一步通過流式細胞術與Octet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實驗的驗證,進一步表明二者結合4-1BB 時存在顯著的競爭關係,提示在utomilumab的作用過程中會阻斷
  • 重症COVID-9中的特異抗體異常糖基化助力疾病防治機制等
    【1】,發現重症患者抗體的核心巖藻糖的缺失增加,而這一異常糖基化的結構修飾的抗體具有很強的促炎功能。異常糖基化的結構修飾的抗體和單核細胞表面 FcRIIIa受體有極高的親和力,並促進單核細胞分泌IL6,IL1b,TNFa。
  • 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通過科普性的介紹,你將大致了解ADC藥物的作用機制;此外,以靶向CD79b的polatuzumb為例,從早期研發直至上市,你將更深入的了解一個藥物的誕生。圖2:ADC藥物的結構和作用機制示意圖圖片來源: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
  • 蛋白質糖基化研究獲進展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內質網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質O-GalNAc糖基化調控機制,這一成果公布在國際糖生物學研究領域權威雜誌Glycobiology上。
  • 科普|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圖2:ADC藥物的結構和作用機制示意圖圖片來源: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1、靶點/抗原的選擇和抗體的選擇受益於過去幾十年間的抗體改造技術,人源化和全人源抗體已成為抗體藥物的主流,有效降低了免疫原性。在ADC藥物的設計中,抗體的篩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特異性的結合、抗原抗體複合物介導ADC藥物的內吞效率以及內吞後細胞內的準確定位(如溶酶體)等。此外,對於抗體的修飾,如對於抗體恆定區的糖基化修飾或者對於連接位點的修飾均有助於改善藥物的特質和療效。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PTMs 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生物中,對生物體的信號傳導以及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但是 PTMs 鑑定往往比未修飾多肽 鑑定更加困難。蛋白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為普遍也是研究最為深入的修飾方式,而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特別是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磷酸化已經被證明對癌細胞的誘發和生長有關鍵作用,多種針對不同酪氨酸激酶受體的小分子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也已經被開發成為治療癌症的一線藥物。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為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生物體進化出一套保護機制來監控DNA損傷並及時修復,這一機制即為DNA損傷應答。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
  • 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際蛋白質組學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福全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付巖團隊在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所取得的進展「Large-scale Identification
  • 新一代抗體藥物大盤點
    抗體藥物已成為整個製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本文盤點了新一代抗體藥物,包括ADC、工程抗體、多特異性抗體、非免疫球蛋白配體等。抗體-藥物共軛物抗體-藥物共軛物(ADC)是最為耀眼的新抗體技術平臺。ADC通過化學連結器把細胞毒劑連接到單克隆抗體。通過靶向遞送化學治療劑直接作用於癌組織,ADC可增加單克隆抗體的臨床療效,並降低全身給藥的細胞毒性作用。
  • 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5-carboxylcytosine-modified DNA」的文章,在之前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人類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的結晶結構,以及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
  • 用於重組抗體生產的細胞構建技術研究進展
    作為抗體產業上遊關鍵技術,如何快速、高效建立生產細胞系,是我國抗體產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2]。1用於抗體生產的工程細胞系構建流程抗體分子具備四聚體糖蛋白的複雜分子結構,其胞外表達遵循著"分泌蛋白"的一般規律:全抗體分子的輕、重鏈各自翻譯後,經摺疊、組裝,糖基化修飾後才具生物活性。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蛋白質糖基化修飾(glycosylation)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在腫瘤發生、發展、侵襲、遷移過程中都已被證明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拉沙熱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飾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寡糖轉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其中LASV主要在奈及利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內亞等西非國家中流行,每年造成10-30萬人感染,約5000人死亡。LASV囊膜糖蛋白GP高度糖基化,在其躲避宿主抗體中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糖基化過程的具體機制仍不明確。該研究利用質譜技術對LASV GP蛋白的互作宿主蛋白進行鑑定,發現宿主寡糖轉移酶(OST)複合物中STT3B和LASV GP蛋白存在較強互作。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聊聊治療性抗體藥物的優化
    治療性抗體在人體內的清除通常由2 種機制引起:非特異性清除:抗體被細胞非特異性內吞;特異性清除:抗原結合介導內化和清除。   為減少非特異性清除,有實驗證明降低抗體的等電點,可提高其研究的抗體的半衰期。因此,可從抗體變體文庫(通常是隨機位點誘變產生)或來自不同人源化設計的文庫中選擇低等電點抗體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