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總是受到內源或外源環境中多種損傷因子的攻擊,例如DNA複製錯誤、細胞代謝產物、電離輻射、紫外線照射和化療試劑等,這些因素都會引起DNA損傷的產生。如果不能夠及時有效修復DNA損傷,將導致基因組不穩定性,進而誘發多種人類疾病,如腫瘤、神經退行和出生缺陷。為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生物體進化出一套保護機制來監控DNA損傷並及時修復,這一機制即為DNA損傷應答。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已知在紫外線輻射或順鉑等化療試劑暴露條件下,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被招募到複製叉處替換高保真性DNA複製酶,在相應的損傷DNA模板對側整合正確的核苷酸,從而促進複製叉的繼續前行。但與高保真的DNA複製酶相比,Polη複製未損傷DNA模板的錯誤率顯著升高(10-2~10-3),極易導致遺傳信息不能夠正確地從親代細胞傳遞到子代細胞中,因此它到複製叉的招募和移除必須受到嚴格調控,然而關於Polη在TLS完成後如何從複製叉解離尚不清楚。研究發現,幹擾Polη的氧連糖基化修飾雖不影響其被招募到受阻複製叉處及其在損傷DNA模板對側整合核苷酸的能力,但顯著削弱Polη與CRL4CDT2 E3泛素連接酶之間的相互作用,降低第462位賴氨酸的多泛素化修飾水平,進而抑制p97-UFD1-NPL4複合體所介導的Polη與複製叉分離的過程,導致細胞內突變率上升、細胞對紫外線和順鉑試劑敏感性增強、DNA複製叉移動速率變緩等。該項研究工作揭示了Polη 氧連糖基化修飾與泛素化修飾之間的互作關係,以及DNA複製過程中多種DNA聚合酶轉換的分子機制。Polη在多種腫瘤細胞中表達顯著升高,與順鉑等化療藥物的耐藥性產生密切相關,也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負相關。
該發現首次報導氧連糖基化修飾參與調控細胞跨損傷合成過程並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從DNA損傷應答角度揭示了對營養水平敏感的氧連糖基化修飾調控基因組穩定性和腫瘤耐藥性的分子機制,為解決順鉑等化療藥物的耐藥性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有望改善部分腫瘤患者的生存狀況。
研究工作以Polη O-GlcNAcylation governs genome integrity during 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的資助。
O-GlcNAc糖基化修飾調控Polη與複製叉解離的分子機制示意圖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