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子刊:發現PD-L1抑制劑抗癌的全新機制!

2020-12-05 健康界

藥物在體內究竟是怎麼起作用的這個問題,坑著實不少。比如冷泉港實驗室就曾經測試了10種研發中的靶向藥,結果發現這10種藥物全都不是作用在原本預期的靶點上。像阿司匹林、二甲雙胍這樣的「神藥」,更是不斷被發現還有新的作用靶點。

免疫治療領域,類似的事情也不斷發生。此前,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就發現,PD-L1抗體可以直接激活NK細胞上的PD-L1信號,增強其抗腫瘤活性。

近日,蘇黎世羅氏創新中心的Maud Mayoux和Wei Xu等又發現,腫瘤中的樹突狀細胞(DC)可能是PD-L1抗體治療的關鍵之一。PD-L1抗體與DC表面的PD-L1結合,讓原本與PD-L1結合的共刺激分子B7.1暴露了出來,使得DC能更好地激活T細胞,殺傷腫瘤。

臨床數據也顯示,PD-L1抗體阿替利珠單抗的治療效果跟腫瘤中的DC豐度高度相關。腫瘤中DC較高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阿替利珠單抗治療後,死亡風險比腫瘤DC豐度低的患者低了46%,中位總生存期延長了8個月。尤其是在PD-L1表達超過5%的患者中,腫瘤裡高豐度的DC與接受阿替利珠單抗治療後死亡風險降低75%相關。

這一研究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原理,看上去十分簡單。腫瘤或腫瘤相關免疫細胞上有PD-L1,跟T細胞上的PD-1結合就會抑制T細胞,只要使用PD-L1或PD-1的抗體阻斷這一過程,就能解救T細胞,恢復抗腫瘤免疫。

不過從臨床療效來看,PD-1/PD-L1抗體的作用機制好像沒那麼簡單。不同患者間療效差異巨大不說,腫瘤中的PD-L1水平也不能很好的預測患者的治療效果,甚至一些腫瘤不表達PD-L1的患者,也能在PD-L1抗體的治療中獲益。

在2007年,哈佛大學的ManishJ。Butte等人曾發現,除了跟PD-1結合外,PD-L1還可以與B7.1分子結合。這個B7.1是一種共刺激分子,表達於呈遞抗原的樹突狀細胞表面,可以與T細胞上的CD28分子結合從而激活T細胞。

腫瘤中的樹突狀細胞常處於功能缺陷狀態,會不會就是它表面的B7.1被PD-L1結合了,沒法去刺激T細胞?特別是樹突狀細胞自己本就表達有PD-L1分子,可以跟自己身上的B7.1相互作用[4]。而PD-L1單抗,其實可能解救的是這些被PD-L1抑制的樹突狀細胞。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研究人員首先對腫瘤中的樹突狀細胞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腫瘤中和外周血裡的DC,都高表達PD-L1分子,而B7.1分子只出現在腫瘤相關的DC表面。

數量上,腫瘤相關樹突狀細胞表面,無論是哪個樹突狀細胞亞群,PD-L1分子都遠遠多於B7.1分子。再加上PD-L1和B7.1的結合力本就比CD28強3倍,樹突狀細胞表面的B7.1幾乎全會被PD-L1結合,不可能去結合CD28,激活T細胞。

體外試驗也發現,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形成免疫突觸時,樹突狀細胞上的B7.1幾乎不能與T細胞上的CD28結合。而加入PD-L1抗體封閉PD-L1後,B7.1和CD28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強。

在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共存時,使用PD-1抗體封閉T細胞上的PD-1大約增強了32%。而在PD-1已經被封閉,排除了PD-1和PD-L1之間的相互作用後嗎,再向其中加入PD-L1抗體,又進一步讓CD28信號的增強幅度從32%升高到了52%。

此外,PD-L1還可以直接激活幼稚的樹突狀細胞,使其具有刺激T細胞增殖、增加CD8+T細胞殺傷能量的作用。

機制上PD-L1抗體跟樹突狀細胞有這麼多的作用,臨床上的療效又跟樹突狀細胞又怎樣的關係呢?

研究人員找來了兩項阿替利珠單抗的臨床試驗,一項是用來治療腎細胞癌的I期研究,另一項是用來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II期研究POPLAR。根據這些研究中患者在治療前所留下的腫瘤樣本,研究人員使用RNA測序確定了腫瘤中的DC豐度,並分析了DC豐度和治療獲益間的關係。

在腎癌研究中,DC豐度較高和較低的一半人,中位生存期分別為未達到和16.6個月。腫瘤DC豐度較高的人生存獲益更為明顯!死亡風險比DC豐度較低的人低了62%。

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試驗中,接受阿替利珠單抗的參與者中,DC豐度較高的人相比DC豐度較低的人,死亡風險低了46%,總生存期大約長了8個月。而接受多烯紫杉醇治療的對照組中,DC豐度高低的患者間,總生存期則沒有顯著差異。

其中,PD-L1表達超過5%的患者裡,高DC豐度和低DC豐度的患者治療獲益的差距更大。高DC豐度的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單抗治療後的死亡風險,比低DC豐度的患者低了75%!

這些臨床數據再一次證明,可能樹突狀細胞表面的PD-L1分子才是PD-L1單抗治療的主要靶點。而腫瘤中的DC豐度,可能也能成為預測PD-L1單抗治療效果的一個良好指標。

相關焦點

  • 聯合PD-1/PD-L1療法 哪些靶點受到關注?
    PD-1/PD-L1抑制劑的未來研發方向指向哪裡?又有哪些療法能夠與PD-1/PD-L1抑制劑聯用,進一步提高抗癌效果?近日,紐約癌症研究所(CRI)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發文,盤點了抗PD-1/PD-L1單克隆抗體臨床開發的現狀。
  • pd-1抑制劑 Keytruda(K藥)在大陸獲批上市
    據了解,今年2月,中國食品藥品監督局(CFDA)受理了pd-1抑制劑Keytruda的上市申請。經過5個多月的等待,終於,在7月25日,迎來CFDA正式批准pd-1抑制劑Keytruda上市的好消息,這無疑給很多內地患者帶來了希望。
  • 合成生物學聯手PD-L1抑制劑抗擊實體瘤,羅氏達成合作
    ▎藥明康德/報導日前,由著名學者盧冠達教授聯合創建的合成生物學公司Synlogic宣布與羅氏(Roche)公司達成臨床開發合作,將探索Synlogic公司開發的SYNB1891,與羅氏的PD-L1抑制劑Tecentriq(atezolizumab)聯用,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效果。
  • pd-1抑制劑有哪些,pd-1產品三大特點
    了解pd-1抑制劑前,先來科普一下PD-1是什麼?PD-1是一種存在於T細胞表面上的蛋白,通常可以讓免疫細胞無法正常運轉,從而無法及時有效地清除人體內高微衛星不穩定性的腫瘤,這類腫瘤有數百甚至數千個突變,從而導致腫瘤全身轉移。
  • 金斯瑞解讀|你需要了解的抗癌神藥-PD 1
    前言2015年8月,美國第39屆總統吉米·卡特被醫生診斷患上肝癌,同時醫生還在他的大腦中發現了黑色素瘤,同年12月,卡特在接受默沙東生產的抗癌藥物K藥(Keytruda,PD-1抑制劑)治療後發表聲明稱,在最新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中,醫生說此前在他大腦中出現的黑色素瘤消失了。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一直以來,癌症藥物抵抗是限制臨床應用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癌症,提高治療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和小鼠黑色素瘤以及人類肺腺癌細胞中,靶向BRAF,ALK和EGFR的激酶抑制劑會誘導細胞產生一個複雜的分泌信號調節網絡。這種靶向治療誘導的分泌信號會刺激產生藥物抵抗的癌細胞克隆進一步生長,擴散和轉移,並且促進藥物敏感性腫瘤細胞存活,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
  • 香港Keytruda價格貴 PD-L1抑制劑適應症一樣嗎?
    新藥PD-L1抑制劑適應症一樣嗎?  這是很多內地想赴港就醫的腫瘤患者,比較關心的問題。  近日,據維港健康了解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pembrolizumab(Keytruda)聯合培美曲塞(Alimta)和鉑作為治療無EGFR或ALK基因腫瘤畸變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藥物。
  • PD-1/PD-L1之後,新一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研藥物正在中國湧現
    這是首個在中國國內獲批臨床的TIGIT抑制劑。 無論是TIM-3抗體,還是TIGIT抑制劑,它們均是繼CTLA-4和PD-1之後,免疫療法研究領域新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被視為抗癌靶點的「新秀」,而且這些靶點在全球均無藥物獲批。
  • 腫瘤內在PD-L1調節機制的臨床研究意義
    與JAK2信號對PD-L1表達的作用一致,在黑色素瘤或者其他類型癌症中JAK1/2基因的缺失會導致腫瘤對PD-1/PD-L1抑制劑的耐藥性,可以想像具有JAK2失活性突變的癌細胞在免疫治療中具有生存優勢,因為它們獲得了獨立於 JAK2/ PD-1軸的免疫反應機制,這一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樣攜帶JAK2缺失突變的腫瘤患者不會從PD-1/PD-L1軸抑制劑中受益。
  • 全新抗癌靶標!關閉增殖、啟動凋亡與自噬,讓癌細胞「自取滅亡」
    近年來,許多針對細胞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因突變而導致的離子通道高表達等功能異常,與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抗癌的角度來說,只要能夠深入地了解某種發病機制,就有可能針對這一機制研發出癌症預防或治療的新靶標與新幹預手段。什麼是離子通道?
  • 摔爛癌細胞這個「破罐子」,揭秘「合成致死」藥物抗癌機制
    2014年,全世界第一個按照「合成致死」理念設計的抗癌藥物PARP(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Olaparib,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卵巢癌。隨後,在2016年和2017年,PARP抑制劑Rucaparib和Niraparib先後閃亮登場。 一種全新的抗癌手段崛地而起。
  • 科學家發現有效抑制ATP-檸檬酸裂解酶的變構機制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n allosteric mechanism for potent inhibition of human ATP-citrate lyase」的文章,研究人員對ATP-檸檬酸裂解酶(ACLY)的三維結構進行了解析,闡明了在抑制劑作用下的變構機制
  • 信達生物「抗癌殺手鐧」創新PD-1單抗上市
    新京報訊(記者張秀蘭)PD-1抑制劑再迎入局者,2月22日,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
  • 革命性抗癌藥物tepotinib獲批上市: 全球首個MET抑制劑, 開闢肺癌...
    抗癌新藥,從來都是癌症患者們走向治癒的關鍵鑰匙。隨著我們癌症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研究者們創造的抗癌藥物也一個比一個更加「給力」。 以近幾年上市的抗癌新藥為例,奧希替尼、侖伐替尼等一系列靶向藥物已經大幅提升了癌症患者們的生存期,讓長期生存成為可能;而2014年上市的革命性藥物PD-1抑制劑更是創造了癌症治癒的可能性。
  • 復旦腫瘤醫院薛愷:理性看待PD-1抑制劑 不用過於神化
    2015年12月,美國第39屆總統吉米·卡特在接受放療和免疫抗癌新藥KEYTRUDA(PD-1抑制劑)治療後發表聲明說,醫生在給他做完最近一次腦MRI後,沒有發現此前在他大腦中出現的黑色素瘤或新的癌細胞。由此,PD-1抑制劑被民間稱為「治癒總統的抗體」,這成功引起了PD-1免疫療法在全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PD-1抑制劑治療的原理是什麼?
  • 新型抑制劑的作用及機制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在白血病治療過程中,R-2HG與DNA甲基轉移酶的抑制劑(hypomethylating agent, HMA),例如地西他濱(Decitabine),呈現協同作用,但相關機制還不是清楚;R-2HG是α-KG(α酮戊二酸)的結構類似物,除了靶向抑制FTO外,還抑制其他α-KG依賴的雙加氧酶的活性,比如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DNA去甲基化酶。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此外,激酶水平還與Hsp90分子伴侶周期高度相關,這使Hsp90成為了抗癌治療的靶標。但是,在Hsp90分子伴侶周期中,Hsp90抑制劑會與ATP口袋結合,最終阻止了ATP的水解,不可避免地損害了所有Hsp90。因此,現階段研究表明單純的抑制Hsp90或直接靶向Hsp90 ATPase結合位點可能不是實現癌症治療的最佳選擇。因此,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策略或找到以前未知的結合位點從而實現抗癌效果。
  • 中科院研究組:蛹蟲草能夠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藥物噴司他丁
    蛹蟲草中的基因簇同時合成蟲草素(Cordycepin, COR)和噴司他丁Pentostatin, PTN), 後者可以抑制蟲草素降解為3'-脫氧肌苷 (3'-deoxyinosine,3'-dI )研究首次發現,蛹蟲草能夠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藥物噴司他丁,並由同一基因簇共同合成蟲草素及噴司他丁。
  • 重大發現:治療攜帶 KRAS 基因突變肺癌的新方法—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眾所周知,對於有攜帶KRAS 基因突變肺癌患者來說,醫治是比較困難,而且目前還沒有通過臨床驗證的有效治療手段。以往的觀點認為 KRAS 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會對 EGFR TKIs 產生耐藥是因為 KRAS 處於酪氨酸激酶信號通路的下遊, 抗癌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
  • PD-1抗體「新搭檔」——HDAC2抑制劑
    文丨曼話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是抗癌領域的重要進展,代表性藥物PD-1/PD-L1抗體已經極大地改善了多種人類癌症的臨床結果。然而,有關癌症免疫治療,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包括為何僅有少部分患者可響應PD-1/PD-L1抗體,為何一些患者無法獲得長期治療效果。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正在更深入地理解調控免疫檢查點通路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