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研究的突破!新型抑制劑的作用及機制

2021-01-09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2011年10月,芝加哥大學的何川教授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論文「N6-Methyladenosine in nuclear RNA is a major substrate of the obesity-associated FTO」,首次證明FTO是m6A的去甲基化酶【1】,m6A作為mRNA上最豐富的可逆修飾受到了極大地關注,並從此開啟了RNA表觀遺傳學的浪潮。

2016年12月,陳建軍教授與何川教授合作,在Cancer cell上發表研究成果「FTO Plays an Oncogenic Rol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s a N6-Methyladenosine RNA Demethylase」,首次闡明了FTO作為m6A去甲基化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促癌作用【2】。同時這一發現也為後續研究開發FTO抑制劑用於白血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詳見BioArt報導:芝大陳建軍、何川組Cancer Cell報導肥胖基因FTO過表達導致白血病)。

2017年12月,陳建軍教授與何川教授以及金潔教授合作,在Cell上發表研究成果「R-2HG Exhibits Anti-tumor Activity by Targeting FTO/m6A/MYC/CEBPA Signaling」,這篇文章揭示R-2HG(IDH1/2突變後形成的代謝產物)通過競爭性地抑制FTO去甲基化酶的活性在白血病中發揮抑癌的功能【3】。此研究很好地闡明了R-2HG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為一把雙刃劍的功能:

IDH突變導致R-2HG的聚集促進腫瘤發生;R-2HG可以通過抑制原癌基因FTO去甲基化酶的功能發揮抗癌的作用(詳見BioArt報導:Cell丨FTO第二磅!重審IDH突變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在白血病治療過程中,R-2HG與DNA甲基轉移酶的抑制劑(hypomethylating agent, HMA),例如地西他濱(Decitabine),呈現協同作用,但相關機制還不是清楚;R-2HG是α-KG(α酮戊二酸)的結構類似物,除了靶向抑制FTO外,還抑制其他α-KG依賴的雙加氧酶的活性,比如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DNA去甲基化酶。

2019年4月,楊財廣教授與陳建軍教授以及錢志堅教授合作在Cancer Cell雜誌發表研究Smale-molecule Targeting of Oncogenic FTO Demethylas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該研究開發了兩個新的FTO小分子抑制劑,FB23和FB23-2,能夠直接與FTO結合併特異性抑制其m6A去甲基化酶活性從而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展【4】(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Cancer Cell丨楊財廣/陳建軍/錢志堅合作團隊開發FTO抑制劑用於抗白血病治療)。

研究者檢測了FB23對FTO的半最大抑制濃度為60nM,這說明其能在體外非常有效的抑制FTO的酶活性。小鼠體內實驗證明FB23-2可以抑制白血病的發生發展,但是總體上對白血病細胞的殺傷作用溫和,特別是在AML病人來源的異種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小鼠模型中(中位生存時間48天vs .58天,對照組vs. FB23-2)。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但同時也促使我們篩選更為高效的FTO抑制劑用於臨床治療。

2020年6月11日,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貝克曼研究所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的陳建軍教授研究團隊(蘇瑞博士、董磊博士、黎楊嬋博士,博士生高敏和韓麗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發表了題為「Targeting FTO Suppresses Cancer Stem Cell Maintenance and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兩個小分子化合物有效的抑制FTO,對於多種AML小鼠模型,尤其是復發的PDX模型,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此外作者還發現FTO抑制或敲除後可以顯著降低白血病幹細胞的頻率(frequency)以及抑制白血病細胞的免疫逃逸。

研究者基於FTO晶體結構的虛擬篩選策略從包含260,000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開發治療程序庫(Developmental Therapeutics Program, DTP)中篩選得到兩個化合物 CS1(Bisantrene)和CS2(Brequinara)作為潛在的FTO抑制劑。

作者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以及生物物理學的方法,包括m6A去甲基化酶實驗,Drug Affinity Responsive Target Stability(DARTS)實驗,核磁滴定(NMR Titrition), 紫外交聯免疫沉澱結合qPCR定量技術 (Corsslinking-Immunprecipitaton and qPCR),證明這兩個小分子抑制劑直接結合在FTO的酶促反應中心阻礙了靶基因mRNA的結合從而抑制了其甲基轉移酶的活性。

研究者發現這兩個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顯著抑制AML細胞(尤其是FTO高表達的細胞)的增殖(IC50在100nM左右),但對正常造血細胞影響較小。此外研究者還構建了AML細胞來源的異種移植模型,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模型以及復發病人來源的PDX小鼠模型證明這兩個小分子抑制劑在低劑量(5 mg/kg/day,每隔一天治療,共治療10次)的條件下就可以使AML小鼠的中位生存時間延長一倍!另外,研究者發現這兩個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廣譜抗癌性,對一系列實體瘤(包括乳腺癌、胰腺癌、以及膠質母細胞瘤(GBM))均具有顯著殺傷作用。

現階段化療依然是治療AML最主要的手段,但是復發、耐藥以及難治性AML使得現有的化療方案預後較差,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地困擾。白血病幹細胞(LSC/LIC)被認為是導致AML病人復發以及耐藥的原因之一。該研究發現FTO在白血病幹細胞(CD34+)中的表達遠高於其在bulk細胞(CD34-)中的表達,FTO敲除或者抑制後可以顯著抑制白血病幹細胞的自我更新(self-renewal)從而阻礙AML的發生發展。

目前有證據提示DNA甲基轉移酶的抑制劑(HMA)在AML治療過程中導致復發和耐藥的機制可能與免疫逃逸分子PD-L1或PD-L2的上升導致免疫逃逸有關【5】,但是相關的研究很少。2017年作者已經發現R-2HG(抑制FTO)與HMA在AML治療過程中呈現協同作用,但相關機制還不是清楚。在AML細胞中,作者發現HMA可以通過上調FTO的表達導致全局性去甲基化。基於此作者推測FTO是否能夠調控免疫抑制分子的表達從而與HMA呈現協同作用呢?通過AML細胞與T細胞體外共培養實驗以及AML小鼠免疫治療試驗證明在AML細胞中抑制或敲除FTO的表達後可以顯著提高T細胞對AML細胞的殺傷作用(下圖)。

後續的機制研究發現在這一生物學過程主要與免疫抑制分子LILRB4(詳見BioArt報導:Nature亮點 | 華人學者發現白血病免疫抑制和侵襲的新機制,有望發展新型免疫治療方法)而不是PD-L1/PD-L2的表達失調有關。LILRB4是FTO直接的靶基因。在AML細胞中,FTO通過調節LILRB4 mRNA上m6A影響其mRNA穩定性從而正向調控其表達;地西他濱處理可以誘導LILRB4的表達;FTO抑制或敲除後導致其表達顯著下調。與正常造血細胞相比較,LILRB4在白血病細胞中顯著高表達,但PD-L1/PD-L2並沒有高表達;並且在AML細胞中,LILRB4的表達豐度是PD-L1/PD-L2的40-50倍。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以往的臨床試驗靶向PD-1/PD-L1/PD-L2的免疫治療策略在AML中並沒有起到明顯的療效。因此,在AML中,LILRB4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免疫治療的靶點。該研究同時也為AML臨床治療提供新的策略,聯合化療(比如FTO抑制劑或者HMA)和免疫治療(比如LILRB4單抗)有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相關焦點

  • 白血病有救了!中國研發新型抑制劑-中國,白血病,生科醫學,抑制劑...
    記者14日從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人員研製出一種新型白血病抑制劑,目前在臨床前動物模型實驗中,在小鼠體內腫瘤抑制率達65%。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醫學學術期刊《Oncotarget》上。
  • 白血病告別化療!新一代PI3Kδ抑制劑/新型CD20單抗組合(umbralisib...
    umbralisib是一種口服、每日一次的、新一代PI3Kδ抑制劑,可獨特地抑制CK1-ε,這可能使其克服第一代PI3Kδ抑制劑相關的某些耐受性問題。ublituximab則是一種新型糖工程化抗CD20單克隆抗體,靶向成熟B淋巴細胞上CD20抗原的一個獨特表位。
  • BET抑制劑:癌症耐藥性機制
    幾年前,一些小分子BET抑制劑首次被發現,並顯示能有效破壞癌細胞的增殖。這種效應似乎反映了BET介導的Myc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早期臨床試驗中,已經令人鼓舞。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在哪些其他疾病的情況下,這些抑制劑可能起作用,並預測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的耐藥性機制。
  • T細胞白血病新藥!新型烷基化脫乙醯基酶抑制劑tinostamustine獲...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實驗性藥物tinostamustine孤兒藥資格(ODD),該藥是潛在首創的烷基化脫乙醯基酶抑制劑,目前處於早期臨床研究,用於治療T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T-PLL)。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在血液系統腫瘤臨床獲益的同時,領域內關於HDAC抑制劑針對實體瘤的治療嘗試從未停止,先後開展數百項臨床試驗。
  • 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課題組和丁健院士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 HDAC抑制劑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但其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該研究以乳腺癌/三陰乳腺癌為切入點,首次揭示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成員白血病抑制因子受體(LIFR)的反饋激活,是介導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瘤不敏感的重要原因。
  • 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市場格局及耐藥機制應對策略
    文丨木子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以BCR-ABL 融合基因形成為特徵的骨髓增殖性惡性腫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與該融合基因的ATP位點結合,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轉變成為慢性可控疾病。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是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主要用藥,伊馬替尼等為代表的TKI也已被認定為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一線用藥。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DC_AC50在阻斷銅金屬伴侶蛋白的功能時沒有直接與銅作用。作為這類新型抑制劑的第一個成員,DC_AC50的發現為幹預和攻克銅轉運紊亂提供了新的途徑。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和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該研究成果於11月9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雜誌。  銅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然而,銅離子水平的紊亂也會導致多種疾病。近年來,體內銅調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腫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 急性髓性白血病:FLT-3抑制劑未來可期?
    格列衛開闢了白血病靶向藥物的先河,雖為神藥但仍不能包治百病;且即使是在白血病的疾病範疇,如急性髓性白血病,也直至近年才相繼有靶向藥產出;而其中的FLT-3抑制劑,正在逐步體現其臨床價值。 急性髓性白血病流行病學特點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約佔成人白血病的70%。
  • 急性髓性白血病 IDH抑制劑可以解決多少問題?
    1847年,正式命名「白血病」,後將慢性白血病又分為「脾型」和「淋巴型」;1913年,白血病被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圖3.1 IDH的生理作用特點來源:Annals of Oncology 27: 599–608, 2016IDH兩款已上市藥物介紹目前,針對IDH這個靶點,全球已上市藥物2個,均為新基公司與Agios聯合開發的IDH抑制劑Enasidenib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這一發現揭示了細胞內m6A修飾是動態可逆的過程,掀起了m6A修飾及其調控蛋白質生物學研究熱潮,逐步形成了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新方向。最近發現,FTO基因是白血病、乳腺癌、成膠質細胞腦瘤等癌症發生的重要致癌基因之一。國際上,高質量的FTO抑制劑及其幹預m6A修飾在抗腫瘤靶標成藥性的研究尚處於早期探索階段。
  • 骨生物學進展:一種同時靶向CKIα和CDK7/9的口服活性小分子抑制劑可有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
    前期研究發現抑制酪蛋白激酶1A1(CKIα) 可以激活p53,並且CKIα在「來那度胺」(Lenalidomide, 是沙立度胺的衍生物)治療MDS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促進CKIα的降解,增加p53的穩定性,從而殺死白血病細胞。因此開發新型CKIα抑制劑是否能有效治療AML?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30期|劉晗研究員發現蛋白酶體抑制劑耐藥分子機制並提出蛋白酶體和HDAC抑制劑聯合能防止MLL耐藥細胞出現
    【中文摘要】MLL基因發生染色體易位產生的融合蛋白能夠導致極為兇險的混合譜系白血病,預後很差。除了在白血病發生中的作用外,MLL融合蛋白還具有內在的腫瘤抑制活性,而蛋白酶體抑制劑可以激活MLL融合蛋白的內在腫瘤抑制程序特異性殺死MLL白血病細胞,因此可以作為有效的癌症治療策略。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蔣晟課題組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期刊《藥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5,58,7672)和《治療診斷學》(Theranostics 2016,6,1947)。
  • Blood :揭示Caspase-3調節細胞自噬控制白血病發生的機制
    目前,t(8;21)白血病的治療主要通過化療或者放療的方式進行治療,為了尋找新型有效治療t(8;21)白血病的方法,需要對其發生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臨床研究結果提示出Caspase-3的表達水平與AML病人的生存期存在著相關性,低表達Caspase-3的病人相對於高表達Caspase-3的病人具有更長的生存期。
  • Cancer Research:白血病靶向治療新策略 小分子抑制劑將有大用途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特異性靶向組蛋白乙醯轉移酶CBP/p300的抑制劑分子,這種抑制劑分子或可在未來用於白血病的臨床治療。 組蛋白乙醯轉移酶CBP/p300能夠參與復發性白血病相關的染色體易位,同時也是細胞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調控因子,因此靶向CBP/p300的抑制劑分子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特異性的強力抑制劑分子--I-CBP112,這種抑制劑能夠靶向CBP/p300的bromodomain。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急性紅白血病(AEL)通常涉及到髓系和紅系的雙譜系轉化,但導致AEL的突變及維持雙譜系白血病表型的細胞仍然未知。英國牛津大學Claus Nerlov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協同轉錄和表觀遺傳重編程,發現了白血病早期的祖細胞。
  • /難治T-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IIa期臨床研究獲中美兩國臨床試驗許可
    ,將開展治療復發/難治T-幼淋巴細胞白血病(R/R T-PLL)的IIa期臨床研究。此前該研究方案已獲美國FDA臨床許可。該研究是一項全球多中心、開放、IIa期臨床研究,旨在評價APG-115單藥或聯合APG-2575治療復發/難治T-PLL患者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及初步療效。T-PLL為侵襲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1]。該疾病非常罕見,人群總發病率僅0.6/百萬人,中位診斷年齡61歲[2],[3]。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
    有研究表明PDGF-BB表達水平的異常增高可能是ET發生的潛在機制,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結合PDGFR,進而激活JAK2-STAT3、PI3K-AKT信號通路,刺激巨核細胞的增殖並抑制其凋亡,為探索治療ET提供了新的靶點。此外,還陸續發現了一些新基因,包括IZF、TP53、TET2、ASXL1、IDH1/2及EZH2。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首次實現醛或酮對氮雜芳環的烷基化 助力新藥新材料研發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合成新物質碳-芳基糖苷新策略揭示引發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機制 助力靶向藥物研發在抗流感病毒新藥研發領域獲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