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市場格局及耐藥機制應對策略

2021-01-07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文丨木子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以BCR-ABL 融合基因形成為特徵的骨髓增殖性惡性腫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與該融合基因的ATP位點結合,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轉變成為慢性可控疾病。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是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主要用藥,伊馬替尼等為代表的TKI也已被認定為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一線用藥。但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慢粒白血病患者基因可發生ATP位點突變,從而造成對TKI耐藥,這是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下面筆者帶大家具體來看看。

1、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市場格局分析

目前,獲批用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TKI主要有5種,包括:伊馬替尼,尼羅替尼、達沙替尼、伯舒替尼和帕納替尼(圖一)。其中,伊馬替尼,尼羅替尼、達沙替尼三種藥物被用於慢粒白血病的一線治療,而伯舒替尼、帕納替尼兩種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耐藥/不耐受的慢粒白血病患者。

圖1 5種主要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

伊馬替尼甲磺酸鹽是首個獲批用於慢粒白血病治療的TKI,該藥物由瑞士諾華公司開發,最早於2001年5月經FDA批准在美國上市,並於同年2001年11月相繼在歐洲上市。我國也於2002年就批准了伊馬替尼上市,商品名為格列衛。有人說:TKI開創了慢粒白血病靶向治療時代,而這一時代始於伊馬替尼!伊馬替尼的出現大大改善了慢粒白血病的治療狀況,臨床上又約六成的患者治療後緩解,迄今為止,伊馬替尼仍然被認為是慢粒白血病初始治療的最佳方案。但不足的是,僅有少數接受伊馬替尼治療的患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有約兩成的患者會由於不耐受而不得不停止用藥,以及還有約兩成的患者由於耐藥性的產生而限制受用。

其次值得關注的是達沙替尼,該藥物由百事美施貴寶開發,於2006年經FDA批准上市,且迄今已經在40餘個國家獲批上市,2016年,該藥物全球銷售規模高達18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該藥物在我國 已經首訪上市,並且價格遠低於原研藥。百時美施貴寶達沙替尼20mg、50mg分別為260元/片、526元/片;而正大天晴相應規格的價格分別為35元/片、70元/片,僅為百時美施貴寶的1/8,在價格上具有巨大的優勢。

2、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耐藥機制及對策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機體發生的基因ATP位點突變可導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對TKI藥物耐藥。目前,許多藥物研發人員和企業正在致力於開發能夠應對TKI耐藥的新型TKI藥物,比如諾華開發的新型抗耐藥TKI藥物Asciminib已經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具有較大前景。研究證實,Asciminib不但可以抑制野生型BCR-ABL1,還對BCR-ABL1突變的TKI耐藥型慢粒白血病有效。(詳見諾華報導於美國《藥物化學期刊》的文章:Discovery of Asciminib (ABL001), an Allosteric Inhibitor of the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of BCR-ABL1)

圖2 諾華新型抗耐藥TKI藥物Asciminib

3、小結

TKI藥物開創了慢粒白血病靶向治療時代,為慢粒白血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的改觀。但耐藥性的出現促使我們不得不進而開發應對耐藥性的新型TKI藥物。近年來也有Asciminib等新型抗耐藥TKI藥物進入臨床,為耐藥型慢粒白血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希望這些藥物能夠早日上市,造福廣大白血病患者。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引熱議,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到底是個啥?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映,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圍繞著一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而回到疾病本身,隨著治療藥物與手段的進步,慢粒已經不是從前的不治之症,也可像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成為可控的慢性病。近日,記者採訪了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血液病科主任醫師許力,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知識。  發病率逐年升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克隆性增值形成的惡性腫瘤,佔成人白血病的15%,其中位發病年齡為45-50歲。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胃腸道間質瘤貧困患者免費治
    任勇  本報訊(記者任勇)由中華慈善總會管理實施的「尋找『一千零一個』新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援助項目,昨日在津正式啟動。本市這兩種腫瘤的農村貧困和城鎮低保患者,無社會醫保、公費醫療和商業醫保患者,均有望得到免費藥物治療。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添新靶點抑制一蛋白酶可延長實驗小鼠生存...
    原標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添新靶點抑制一蛋白酶可延長實驗小鼠生存時間並克服耐藥(特約記者楊靜)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吳英理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課題組的原創性發現:抑制去泛素化蛋白酶USP47,可在體外和小鼠體內克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細胞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如何護理?
    什麼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是一種發生在多能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表現為髓系各個階段細胞的過度增殖,外周血中粒細胞顯著增多並伴有不成熟,在受累細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RET-TKI治療的耐藥機制
    攜帶RET融合的患者,對RET-TKI類藥物敏感,因此,其定義了一類特殊類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早期的RET-TKI為多靶點藥物,包括卡博替尼和凡德他尼,但這兩款藥物療效有限且有較大的毒性,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應用。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採用「三聯」鞘注方案:Ara-C阿糖胞苷、MTX甲氨蝶呤、DX地塞米松國內ALL抗腫瘤類藥物市場概況圖1 2014-2016E年ALL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單位:億元)據中康CMH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64.5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95%,總體呈上升趨勢,預計2016年市場增長7.94%,規模將達69.63億元。
  •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速覽深度解讀
    比如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由於癌細胞的靶點產生耐藥突變,不得不使靶向藥物升級換代,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三代藥物的更迭(下圖),不幸的是,第三代針對T790M突變藥物奧希替尼也產生了突變,目前面臨沒有新的靶向藥物更換的尷尬局面。再比如費城染色體易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經歷第一代靶向神藥格列衛突變後,第二代,第三代的藥物應用而生,比如尼洛替尼,氟馬替尼等。
  • EGFR-TKI 耐藥處理共識
    ,但其無可避免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耐藥現象,成為進一步提高靶向藥物療效的瓶頸。共識二:根據分子標誌物的個體化管理策略:對EGFR TKI 耐藥的突變型肺癌,建議再活檢明確耐藥的具體機制Camidge 將EGFR TKI 耐藥分為4 類,包括:①出現耐藥突變,如T790M 突變;②旁路激活,如c-MET 擴增;③表型改變,如腺癌向小細胞肺癌轉化,上皮細胞向間葉細胞轉化
  • 「格列寧」原型格列衛,白血病人救命藥為何那麼貴?
    白血病:血液裡的惡性腫瘤   白血病,是一種血液與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按白血病細胞分化程度大致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白血病發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細胞,發病的時候伴有黏膜、皮膚出血。病人如果不治療的話,常在半年內死亡。
  • 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再比如費城染色體易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經歷第一代靶向神藥格列衛突變後,第二代,第三代的藥物應用而生,比如尼洛替尼,氟馬替尼等。其實除了靶點突變的耐藥機制以外,癌細胞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耐藥機制。比如表達排出藥物的泵系統,俗稱吃了吐。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CML治療進展回顧/CML精準醫療的實現歷程 用伊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第一代和第二代TKI類藥物的應用不僅極大改善了CML的治療,還越來越多幫助BCR-ABL1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療效。 腫瘤的不死之心 但是TKIs靶向治療尚未獲得完全的勝利,腫瘤細胞仍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逃避藥物的作用,即耐藥,甚至「修煉」的惡性程度更高。 雖然目前已經有多種第一代和第二代TKIs可以應用,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用伊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和 BCR-ABL1 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是當前最成功的靶向治療之一。第一代和第二代 TKI 類藥物的應用不僅極大改善了 CML 的治療,還越來越多幫助 BCR-ABL1 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療效。
  • TKI成為慢粒性首選治療藥物
    全球第一個靶向藥物格列衛上市,標緻著慢性粒細胞白血症的治療進入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時代。在TKI出現之前,慢粒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幹擾素、羥基脲、阿糖胞苷,這些藥物具有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細胞毒作用,使用後可暫時控制白細胞升高、縮小脾臟,但不能延緩疾病的進展。
  • 從微生物學角度談細菌耐藥應對策略
    隨著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和侵入性技術的開展,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普遍呈現出高度耐藥、多藥耐藥的態勢。控制耐藥僅能從臨床醫生角度做努力?
  • ...應對耐藥——西安市中醫醫院開展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
    【醫院動態】齊心協力 應對耐藥——西安市中醫醫院開展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活動 2020-11-23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TKI治療慢性髓系白血病停藥研究的進展
    發病機制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該病的發生認為與形成了BCR-ABL 融合基因,即9號染色體上的ABL基因與在22號染色體上的BCR 基因相互易位融合有關。一線TKI 治療現狀隨著對TKI 的進一步研究,現在已有一代藥物( 伊馬替尼) 、二代藥物( 達沙替尼、尼洛替尼、伯舒替尼) 、三代藥物( 帕納替尼)用於CML 的臨床治療,並且伊馬替尼、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目前是CML 的一線治療藥物。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近年來,由於高效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造成細菌的選擇性壓力,使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性和耐藥菌株型別不斷增多, 臨床上出現了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腸桿菌科細菌,以及對所有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患者因此住院天數延長、相關治療費用增加、病死率增高,儘早選擇適當的抗菌藥物應對耐藥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是決定預後與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 正大天晴第四代EGFR-TKI進入臨床 克服奧希替尼耐藥難題
    原創:小餅對於腫瘤患者而來說,耐藥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目前,已上市的EGFR抑制劑有三代。第一代EGFR-TKIs代表藥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第二代代表藥物有阿法替尼、達克替尼,第三代代表藥物有奧希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作為一線治療顯示出較長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期。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蔣晟課題組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期刊《藥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5,58,7672)和《治療診斷學》(Theranostics 2016,6,1947)。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新療法——通過抑制Kindlin-3的產生
    治療白血病首先選擇的是骨髓移植,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血病。也可以通過化療等減輕症狀但是無法達到根治的目的。  最近,有研究發現如果小鼠中攜帶缺乏Kindlin-3的白血病幹細胞,它們就不會發展為白血病。因此科學家使用CTLA-4受體作為穿梭物將破壞Kindlin-3的化合物遞送到白血病幹細胞中。從而開創了一種治療小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