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引熱議,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到底是個啥?

2020-12-05 中安在線網站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映,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圍繞著一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患者尋求低價仿製救命藥而展開,從而引發了社會對慢粒這一罕見病的關注。而回到疾病本身,隨著治療藥物與手段的進步,慢粒已經不是從前的不治之症,也可像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成為可控的慢性病。近日,記者採訪了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血液病科主任醫師許力,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知識。

  發病率逐年升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克隆性增值形成的惡性腫瘤,佔成人白血病的15%,其中位發病年齡為45-50歲。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汙染的加重以及飲食結構的調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發病也在逐年升高,已經逐漸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一類主要腫瘤,且發病率年輕化和城市化趨勢日益加重。

  多數發病很隱匿

  大部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就診時無明顯症狀,或僅有乏力、低熱、盜汗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因體檢時發現白細胞升高或者脾臟增大而就診。典型的臨床表現,骨髓穿刺染色體檢查發現Ph染色體和/或檢出BCR/ABL融合基因即可確診慢粒。同時慢粒不遺傳,不傳染。

  儘快治療很重要

  慢粒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幸運的是,大多數患者確診時處於慢性期。多項研究均證實,早期用藥效果最好,如果進入加速/急變期,不僅治療難度加大,用藥也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TKI治療很有效

  目前國內採用最廣泛的一線治療方案,就是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其一代藥物就是影片中提及的救命藥伊馬替尼,二代藥物有尼洛替尼、達沙替尼。目前應用TKI治療的患者,90%可長期存活,並且其服用方便,副作用較小,一般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相關臨床數據證實,長期服藥患者中約一半能夠達到深度緩解的療效,故儘早、按量、長期規律的服藥是慢粒患者長期生存的基礎。而少數因各種原因無法使用TKI治療的患者可考慮幹擾素、造血幹細胞移植、化療等其他治療方案。隨著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通過科學正規的治療,患者的總生存率大大提升。

  定期檢測很關鍵

  只要患者開始服用TKI藥物就需要進行療效監測,即定期(特別是3、6、12、18個月這四個時間點)到醫院進行血象、骨髓象、染色體、BCR/ABL基因定量等相關檢查,其中基因檢測已成為慢粒最敏感、最嚴格的檢測方法,通過該檢測可評估病情、判定療效及預後,一旦發現療效不佳,出現耐藥等情況時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從而實施有效管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八成患者並沒有堅持規範檢測,依從性差,從而導致療效欠佳。

  伊馬替尼治療能否用用停停?能否減少劑量?

  治療不規範,尤其是用用停停,會很容易誘發疾病對伊馬替尼耐藥。只有發生嚴重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才能在醫生的指導下,停藥觀察,也必須聽從醫生的指導,避免疾病進展。擅自減少劑量,也同樣容易引起耐藥。

  病緩解了,能否停止用藥?

  目前,使用伊馬替尼獲得疾病緩解後,能否停藥,醫學界尚未定論。所以,除非不得不停藥,一般不推薦停藥,也就是說可能需要終生服藥。

  患了慢粒,還能懷孕或者生育嗎?

  生育年齡患者,在使用伊馬替尼治療,取得完全分子生物學緩解後,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懷孕或生育,但務必謹慎。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停藥時機,停藥時機必須為取得完全分子生物學緩解,也就是應用現代技術,無法檢測到BCR/ABL而且持續至少2年。

  其次,需要選擇受孕時間,由於停藥後約50%患者可能在半年內復發,需要恢復伊馬替尼治療,所以受孕時間為伊馬替尼停藥半年後。

  總之,只要堅持正規治療,定期隨訪,絕大多數慢粒患者就可以長期生存,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夏鵬程 記者 王佳)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人生苦短,擇善而從
    《我不是藥神》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億,豆瓣得分9.0。這是一部幾乎沒有負面評論的電影。網民們紛紛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評論,聲稱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看過這麼好的國產電影了。他們都是奔著喜劇片而去,但最後在電影院哭得像狗一樣。
  • 我不是藥神電影原型是什麼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什麼事件?
    進入暑期多部影片將要上映,其中徐崢領銜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近日進行了點映,現場的觀眾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很多網友比較好奇這部電影有沒有故事原型?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看!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14年的藥神經歷
    豆瓣評分9.0《我不是藥神》只因火爆的點映和良好的口碑,電影的上映日期從7月6號8點提前到7月5號零點。到目前為止,在豆瓣有15萬多人給出了9.0的高分。過多的文字,無須贅述,這就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 《我不是藥神》中仿製藥和正版藥的差價那麼大,我們為什麼不仿製
    《我不是藥神》還沒有正式公映已經在各大媒體上成為大人,據保守估計,本片票房最終可能超過30億,也勢將成為各大影展的寵兒。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所以不想過多的展開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只是想作為一名醫生想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觀影所需的知識背景。
  • 專家:白血病主要有四大類型 單個病人病因不易明確
    專家:白血病主要有四大類型 單個病人的具體病因不易明確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熱映,讓白血病作為焦點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軍血液病研究所所長王健民教授,攜胡曉霞副主任醫師和唐古生副主任醫師,做客人民健康大講堂,就「你真的了解白血病嗎?」這一話題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白血病主要有四大類型白血病到底分為幾種類型呢?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如何護理?
    什麼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是一種發生在多能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表現為髓系各個階段細胞的過度增殖,外周血中粒細胞顯著增多並伴有不成熟,在受累細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
  • 我不是藥神:不甘平凡,卻又平凡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導演執導的電影,電影內容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一個神油店老闆賣印度格列寧的事情,由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等主演。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在疾病面前,我們會恐懼,會想要活著。
  • 《我不是藥神》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為什麼說沒有劉德華就沒有《我不是藥神》。二零零五年,劉德華出資兩千五百萬,啟動了一項扶持新人導演的「亞洲新星導」計劃,用來資助有潛力的年輕人。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寧浩,帶著《瘋狂的石頭》找到劉德華,沒想到劉德華看完直接給了他三百萬。
  • TKI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市場格局及耐藥機制應對策略
    文丨木子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以BCR-ABL 融合基因形成為特徵的骨髓增殖性惡性腫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與該融合基因的ATP位點結合,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轉變成為慢性可控疾病。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是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主要用藥,伊馬替尼等為代表的TKI也已被認定為慢粒白血病治療的一線用藥。
  • 中學生優秀作文:《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後感,深入體會!
    《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後感我一個而立之年的大老爺們,看完電影先是默默流淚,可心中的驚濤駭浪實在難以平復,最後居然哇的一聲嚎啕起來。——我是真的被感動了,真的!《我不是藥神》的故事看似簡單,但卻來源於真實事件,當年的陸勇案也是喧囂一時,這部電影以此事為基礎做了戲劇化的改編,直擊社會的痛點,通過白血病人買仿製藥求生的事,由點及面,以小見大,觀影后的我們在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思考,是感悟。電影給我的第一個觸動,是程勇砸錢,讓夜店經理上臺去給劉思慧跳舞的橋段。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景別大部分為中景、近景和特寫。一般來說,中景用於交代人物間的關係,表現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行為動機;而近景和特寫鏡頭則展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畫人物性格以及描繪人物心理。《我不是藥神》的攝影指導王博學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道:「我希望鏡頭要跟著演員一起呼吸,捕捉到演員所有細節的情緒。」
  • 《我不是藥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窮病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由徐崢飾演的程勇是一個買印度神油的中年人,人到中年在生活壓力重重之下,機緣巧合地遇到白血病人呂受益,開始為白血病人從印度偷渡便宜的格列寧藥品。開始的程勇只是為了倒差價賺錢,因為賣價比國內藥品價格低很多,所以大批病人都向他們購買藥品。
  • 《我不是藥神》好評如潮,原型陸勇不滿:「我不是個藥販子」
    2018年,《我不是藥神》票房大賣30億元,電影評分高達9分,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卻說:「徐崢演的主角破壞了我的形象。」徐崢演得挺感人的啊,「藥神」本人怎麼會有意見呢?電影裡的程勇是個商人,身體健康,但生意失敗,身無分文,後來遇到患了慢粒白血病的呂受益,拜託他去印度找一種治病的替代藥「格列寧」。為了賺錢,程勇親自去了印度,並拿下了該藥的獨家代理,既能賺得盆滿缽滿,又能減輕患者的負擔,後來他甚至以成本價賣藥,但最終因觸犯法律,鋃鐺入獄。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新療法——通過抑制Kindlin-3的產生
    治療白血病首先選擇的是骨髓移植,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血病。也可以通過化療等減輕症狀但是無法達到根治的目的。  最近,有研究發現如果小鼠中攜帶缺乏Kindlin-3的白血病幹細胞,它們就不會發展為白血病。因此科學家使用CTLA-4受體作為穿梭物將破壞Kindlin-3的化合物遞送到白血病幹細胞中。從而開創了一種治療小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方法。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胃腸道間質瘤貧困患者免費治
    任勇  本報訊(記者任勇)由中華慈善總會管理實施的「尋找『一千零一個』新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援助項目,昨日在津正式啟動。本市這兩種腫瘤的農村貧困和城鎮低保患者,無社會醫保、公費醫療和商業醫保患者,均有望得到免費藥物治療。
  • 我不是藥神講了什麼故事 一部讓你淚流滿面的灰色喜劇
    《我不是藥神》主要講述了什麼劇情?《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雖然是喜劇,但是卻能夠看的你涕淚橫流,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不是藥神》是由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講述了一位賣印度神油的店主從印度代購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藥獲得極大利潤,開始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
  • 電影《我不是藥神》,販假藥救人命,到底該不該對「藥神」法外開恩
    對於《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始終沒有時間去電影院觀看。版權開放以後,在電腦上開著彈幕看了一次。影片講的是主人公程勇販賣盜版但是價格極低的藥,救了很多患者的性命,同時也完成了對於自己的一種救贖的故事。可能正是因為程勇這英雄般的做法,彈幕上網友們對於影片中程勇的做法幾乎都持有一種強烈支持的態度。
  • 「PNAS」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新療法——通過抑制Kindlin-3的產生
    從而開創了一種治療小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方法。治療白血病首先選擇的是骨髓移植,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血病。也可以通過化療等減輕症狀但是無法達到根治的目的。最近,有研究發現如果小鼠中攜帶缺乏Kindlin-3的白血病幹細胞,它們就不會發展為白血病。因此科學家使用CTLA-4受體作為穿梭物將破壞Kindlin-3的化合物遞送到白血病幹細胞中。從而開創了一種治療小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方法。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添新靶點抑制一蛋白酶可延長實驗小鼠生存...
    原標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添新靶點抑制一蛋白酶可延長實驗小鼠生存時間並克服耐藥(特約記者楊靜)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吳英理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課題組的原創性發現:抑制去泛素化蛋白酶USP47,可在體外和小鼠體內克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細胞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體現了普通人吃不起天價藥
    2018年,《我不是藥神》獲得了30億的票房,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很生氣,他說:徐崢扮演的主角完全破壞了我的形象。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圍繞白血病患者這類特殊群體展開,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讓我們感受到沒錢的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