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不是藥神》票房大賣30億元,電影評分高達9分,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卻說:「徐崢演的主角破壞了我的形象。」
徐崢演得挺感人的啊,「藥神」本人怎麼會有意見呢?
電影裡的程勇是個商人,身體健康,但生意失敗,身無分文,後來遇到患了慢粒白血病的呂受益,拜託他去印度找一種治病的替代藥「格列寧」。
為了賺錢,程勇親自去了印度,並拿下了該藥的獨家代理,既能賺得盆滿缽滿,又能減輕患者的負擔,後來他甚至以成本價賣藥,但最終因觸犯法律,鋃鐺入獄。
可現實中,陸勇自己就患有慢粒白血病,要靠服用瑞士產的抗癌藥「格列衛」,但這種藥價格高昂,每盒就要23500元,一盒只能吃一個月,而且這藥不在醫保目錄裡。
陸勇是個企業老闆,每個月幾萬塊對於他來說是小菜一碟,可對於廣大的普通患者來說,負擔確實很重。
一個偶然的機會,陸勇發現了一種印度生產的仿製藥,功效幾乎一樣,但價格只要4000元一盒。
於是,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圈裡的病友,並開始無償幫忙代購藥物。
陸勇的舉動完全是無私助人,跟電影裡程勇靠賣藥發財的動機完全不同,這讓陸勇無法理解,甚至有點生氣:怎麼能用病友的生命來賺錢呢?他覺得這是有損他形象的。
而且,在電影裡,最終程勇被判刑了,而實際上陸勇只是屬於買假藥,並不違法。
最後「眾人送行」的場面也是讓陸勇覺得很「假」,過於煽情。
為此,電影監製寧浩親自跟陸勇解釋,這是「藝術化需要的改編」,而且在電影宣傳時,還特地聲明,主角程勇的經歷跟陸勇是不同的,請大家不要混為一談。
其實,這部電影的大火,讓慢粒白血病患者群體獲得了更多的社會關注和理解,這也是《我不是藥神》有價值的部分吧。
對於本尊陸勇來說,他更希望拍一部完全不用改編的作品,他相信這已經能打動人了。
今年年初,陸勇也儘自己所能,從海外購買了一批口罩捐獻出去,好人一生平安啊。
如果按照人物原型,不改編主角的經歷拍成電影,你覺得能感動你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