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2015-11-1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艾默裡大學陳靖課題組多位研究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綜合採用理論模擬以及化學生物學和藥理學實驗驗證策略,首次發現了銅伴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該研究成果於119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雜誌。

  銅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然而,銅離子水平的紊亂也會導致多種疾病。近年來,體內銅調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腫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對正常細胞,銅離子在腫瘤細胞中明顯富集。臨床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血漿中銅離子的濃度與腫瘤的惡化程度以及藥物治療的反應相關。通過銅離子螯合劑四硫鉬酸鹽(TetrathiomolybdateTM)減少體內銅離子的含量可以顯著減緩腫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生長。最近研究證實,銅離子在介導BRAF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樣,通過四硫鉬酸鹽降低細胞內銅離子水平也能抑制含有BRAFV600E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增殖(Naturedoi:10.1038/nature13180)。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採用非選擇性銅離子螯合劑(如四硫鉬酸鹽)是目前調控體內銅離子水平的唯一手段。然而,在臨床上使用銅離子螯合劑治療其他銅離子紊亂相關疾病時發現,銅離子螯合劑往往容易導致銅離子濃度過低,從而產生嚴重的毒副反應。此外,銅離子螯合劑還可能會非特異性地螯合其他金屬陽離子,進一步產生其他毒副作用。因此,亟需尋找一種調控體內銅離子濃度的方式,實現能夠安全、有效治療腫瘤的作用。細胞內有多種銅離子伴侶蛋白負責銅離子在胞內的運輸。現有研究發現,銅離子伴侶蛋白Atox1CCS在多種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於正常組織。同時,Atox1CCS也被發現在多種白血病細胞系以及白血病病人樣本中高表達。這些信息顯示了腫瘤細胞的生存可能依賴於這些銅離子伴侶蛋白。與金屬螯合劑相比,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可以更加特異、精細地調節胞內銅離子的濃度以及分布,從而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

  該研究團隊採用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方法,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出一批能結合於Atox1CCS銅轉運界面的化合物,結合生物實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具有更強結合能力的化合物DC-AC50。後續一系列的生化實驗以及細胞生物學實驗證實,DC-AC50可以通過結合Atox1CCS的銅轉運界面,阻斷銅離子在細胞內的轉運,特異性地抑制了腫瘤細胞增殖而不影響正常體細胞的存活。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化合物通過幹擾銅離子轉運,抑制以銅離子為輔因子的Cu/Zn超氧化物岐化酶SOD1的活性,提高了腫瘤細胞內反應性氧化物(ROS)的水平,並同時影響線粒體功能,降低ATP的產生,雙管齊下,阻斷腫瘤細胞增殖。

  在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報導中,第一個銅轉運途徑無機分子抑制劑四硫鉬酸鹽(TM)的發明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Thomas O'Halloran認為:設計與銅調控過程有關抑制劑的挑戰是不能影響銅在正常細胞中的功能。DC_AC50在阻斷銅金屬伴侶蛋白的功能時沒有直接與銅作用。作為這類新型抑制劑的第一個成員,DC_AC50的發現為幹預和攻克銅轉運紊亂提供了新的途徑。

  該研究不僅為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高效、低毒的先導化合物,為抗腫瘤研究開闢了全新的領域,同時也為銅離子在生物體內的化學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晶、羅成、山長亮和Qiancheng You,通訊作者為何川、蔣華良和陳靖。該研究工作申請美國專利並獲批准,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藥靶發現與藥物分子設計「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專項和美國NIH的資助。

  文章連結 

 

銅伴侶蛋白調控劑抗腫瘤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艾默裡大學陳靖課題組多位研究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綜合採用理論模擬以及化學生物學和藥理學實驗驗證策略,首次發現了銅伴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和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該研究成果於11月9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雜誌。
  銅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然而,銅離子水平的紊亂也會導致多種疾病。近年來,體內銅調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腫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對正常細胞,銅離子在腫瘤細胞中明顯富集。臨床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血漿中銅離子的濃度與腫瘤的惡化程度以及藥物治療的反應相關。通過銅離子螯合劑四硫鉬酸鹽(Tetrathiomolybdate,TM)減少體內銅離子的含量可以顯著減緩腫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生長。最近研究證實,銅離子在介導BRAF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樣,通過四硫鉬酸鹽降低細胞內銅離子水平也能抑制含有BRAFV600E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增殖(Nature,doi:10.1038/nature13180)。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採用非選擇性銅離子螯合劑(如四硫鉬酸鹽)是目前調控體內銅離子水平的唯一手段。然而,在臨床上使用銅離子螯合劑治療其他銅離子紊亂相關疾病時發現,銅離子螯合劑往往容易導致銅離子濃度過低,從而產生嚴重的毒副反應。此外,銅離子螯合劑還可能會非特異性地螯合其他金屬陽離子,進一步產生其他毒副作用。因此,亟需尋找一種調控體內銅離子濃度的方式,實現能夠安全、有效治療腫瘤的作用。細胞內有多種銅離子伴侶蛋白負責銅離子在胞內的運輸。現有研究發現,銅離子伴侶蛋白Atox1和CCS在多種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於正常組織。同時,Atox1和CCS也被發現在多種白血病細胞系以及白血病病人樣本中高表達。這些信息顯示了腫瘤細胞的生存可能依賴於這些銅離子伴侶蛋白。與金屬螯合劑相比,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可以更加特異、精細地調節胞內銅離子的濃度以及分布,從而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
  該研究團隊採用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方法,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出一批能結合於Atox1和CCS銅轉運界面的化合物,結合生物實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具有更強結合能力的化合物DC-AC50。後續一系列的生化實驗以及細胞生物學實驗證實,DC-AC50可以通過結合Atox1和CCS的銅轉運界面,阻斷銅離子在細胞內的轉運,特異性地抑制了腫瘤細胞增殖而不影響正常體細胞的存活。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化合物通過幹擾銅離子轉運,抑制以銅離子為輔因子的Cu/Zn超氧化物岐化酶SOD1的活性,提高了腫瘤細胞內反應性氧化物(ROS)的水平,並同時影響線粒體功能,降低ATP的產生,雙管齊下,阻斷腫瘤細胞增殖。
  在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報導中,第一個銅轉運途徑無機分子抑制劑四硫鉬酸鹽(TM)的發明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Thomas O'Halloran認為:設計與銅調控過程有關抑制劑的挑戰是不能影響銅在正常細胞中的功能。DC_AC50在阻斷銅金屬伴侶蛋白的功能時沒有直接與銅作用。作為這類新型抑制劑的第一個成員,DC_AC50的發現為幹預和攻克銅轉運紊亂提供了新的途徑。
  該研究不僅為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高效、低毒的先導化合物,為抗腫瘤研究開闢了全新的領域,同時也為銅離子在生物體內的化學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晶、羅成、山長亮和Qiancheng You,通訊作者為何川、蔣華良和陳靖。該研究工作申請美國專利並獲批准,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藥靶發現與藥物分子設計「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專項和美國NIH的資助。
  文章連結 
 
銅伴侶蛋白調控劑抗腫瘤作用機制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在癌症治療方面,科學家們通常會採用多種方法來減緩腫瘤對患者機體的負擔,比如傳統的化療、手術和放療方法,以及一些腫瘤靶向療法和骨髓移植療法等;近些年來,隨著抗腫瘤免疫療法及抗腫瘤細胞療法(比如CAR-T療法等),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抗PD-1/PD-L1抗體等)藥物的開發,為癌症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靶向作用腫瘤抑制蛋白有望根治三陰性乳腺癌!
    2018年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三陰性乳腺癌中特殊腫瘤抑制子的缺失或能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乳腺癌療法,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微芯生物:抗腫瘤原創新藥西達本胺是全球首個表觀遺傳調控劑類口服...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抗腫瘤原創新藥西達本胺是全球首個表觀遺傳調控劑類口服藥品,目前已獲批上市用於兩個適應症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乳腺癌,並均被收錄指南獲專家I級推薦。西達本胺目前仍然在推進瀰漫大B細胞瘤的III期臨床,非小細胞肺癌的II/III期臨床及其他臨床應用探索,西達本胺具有針對腫瘤治療中面臨的復發,轉移和耐藥的獨特作用機制,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在腫瘤中常見ASS1缺乏,導致腫瘤細胞獲取血清中的精氨酸。因此,血清中精氨酸的快速消耗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新策略。精氨酸脫亞胺酶(ADI)和Arg1等可以分別通過將精氨酸轉化為瓜氨酸和鳥氨酸來耗盡血清中的精氨酸,產生抗腫瘤活性。ADI和Arg1介導的抗腫瘤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自噬和抑制血管生成。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伴侶蛋白Cdc37負責將激酶募集到Hsp90,是Hsp90伴侶蛋白系統的一種靶向激酶的特定亞基,在結合開放狀態的Hsp90之前,Cdc37可選擇性地識別並結合未摺疊的激酶蛋白。迄今為止,已經報導了Hsp90-Cdc37的兩個晶體結構,但是精確的識別相互作用和潛在的小分子結合位點我們仍然不清楚。因此尋找與Hsp90-Cdc37的關鍵殘基相互作用的特定小分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 《自然》雙重磅:讓腫瘤像傷口一樣癒合!MSKCC科學家發現,靶向CD4+T細胞中的TGF-β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發展
    他們在傷口癒合機制的啟發下,發現了新的遏制癌症的方法。他們選中的靶點是CD4+T細胞中的TGF-β信號通路,通過抗體靶向阻斷,可以切斷腫瘤的營養和氧氣供應,高效阻止腫瘤的發展。但之前的研究還不夠深入,TGF-β對不同類型的T細胞的作用不一樣,作用機制也不是很清楚。在目前有限的信息基礎上,研究人員首先想知道的是,TGF-β促進腫瘤生長的效果究竟是通過哪類免疫細胞實現的。
  • Cell Reports:科學家確定腫瘤抑制蛋白Chd5的抗腫瘤機制
    2013年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冷泉港實驗室(CSHL)癌症研究人員已經解開了一個最強大的身體自然腫瘤抑制蛋白 Chd5發揮其有益作用的謎團。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上,Chd5是預防癌症的基礎。相反,當Chd5突變或缺失,癌症就會發生。冷泉港實驗室教授Alea A.
  • 芹菜素與丹參酮ⅡA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摘 要: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參酮ⅡA(Tan ⅡA)聯用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協同抗腫瘤作用,並揭示其發生協同作用的機制。體內抑瘤實驗證明與單藥相比,兩藥聯用荷瘤鼠腫瘤體積和腫瘤質量均顯著降低(P<0.01),抑瘤效果與環磷醯胺相當,但不良反應較小。結論 Api與TanⅡA聯用具有協同抗腫瘤作用;藥物與DNA以不同的方式結合,加劇了細胞周期的阻滯,是二者產生協同作用的核心機制。近年來,腫瘤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健康的重大疾病。
  • 亞盛醫藥抗腫瘤新藥管線深度解讀
    來源:亞盛醫藥招股書亞盛核心Pipeline的布局,主要就是聚焦在細胞凋亡方向的抗腫瘤藥物研發。腫瘤細胞逃避凋亡的相關機制,目前研究比較清晰(至少相對IO清晰更多)。其中幾個方向,包括Bcl-2 家族蛋白、IAP、MDM2,是該機制新藥研發的主要三大方向。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該類化合物的研究開發提供參考。2種化合物均能夠顯著降低VEGF誘導的VEGFR2及下遊分子蛋白激酶B(Akt)、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核糖體蛋白S6激酶(P70S6K)的磷酸化水平,提示它們可通過靶向VEGFR2、調節下遊信號轉運而發揮抗腫瘤和抗血管生成作用。鼠李秦素(rhamnazin,圖1)是從青天葵NerviliafordiiSchltr中發現的可幹預腫瘤血管生成的1種天然化合物。
  •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聚糖的功能機制及靶向性藥物研究
    主要從事中藥中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涉及方向有抗腫瘤,早老痴呆,免疫調節,以及針對腸道菌群相關疾病預防等。研究工作闡明了30多種多糖新結構和9種靶向性中藥多糖抗腫瘤作用的新機制;首次揭示了多糖的吸收機制和蛋白聚糖與miRNA相互調控網絡研究的新方向;發現了中藥多糖抑制腫瘤生長的15個潛在新靶點。
  •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 Science子刊:腫瘤特異性抗體靶向抑制RAS突變腫瘤
    2020年2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致癌RAS突變體(RASMUT)蛋白由於其在細胞內的位置導致常規抗體的無法接觸並靶向它,因此通過常規抗體方案是無法治靶向這種突變並治療癌症的。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除了具有與甘草相同的基本藥理作用外,還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糖尿病、解痙、抗心律失常、抗血管生成等作用。近年對其生物活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膠質瘤的作用是研究中的重點之一。 3.ISL抗膠質瘤的作用機制 ISL在膠質瘤中的抗癌機制主要包括誘導自噬,促進細胞凋亡,影響細胞周期,誘導細胞分化和抑制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和侵襲,抗腫瘤細胞的多重耐藥性等。
  • 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如何保護核糖體蛋白
    2017年2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核糖體這個複雜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上每個組成核糖體的蛋白都有自己的分子伴侶將其指引到正確位置,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了解到了更多關於核糖體分子伴侶如何發揮作用的信息,發現每個分子伴侶都會以獨特的方式與被保護的蛋白結合。研究人員藉助X射線晶體成像技術解析了結合分子伴侶的核糖體蛋白的原子結構。「組裝核糖體的過程有點像做麵包。每一種成分都會有特別適合它們尺寸和形狀的包裝,一直到組裝的時候才會拆開包裹彎曲成需要的形狀。
  • Immunity: 腫瘤免疫抑制性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活躍的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腫瘤細胞並將其作為靶標進行破壞,因此在阻止腫瘤惡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免疫系統的正常活動出現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腫瘤加速生長。近日,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叫做髓系細胞(Myeloid cell)的免疫細胞是如何促進癌症惡化的,相關結果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
  •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