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2020-11-22 騰訊網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途徑的改變往往由多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共同驅動。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

靶向精氨酸代謝途徑

精氨酸由瓜氨酸通過精氨琥珀酸合成酶1(ASS1)和精氨琥珀酸裂解酶(ASL)的兩步催化合成,然後精氨酸酶1(Arg1)將精氨酸分解成鳥氨酸和尿素。

通過Arg和鳥氨酸轉氨甲醯酶(OTC)將鳥氨酸轉化為瓜氨酸以在線粒體中再循環。其中ASS1、ASL或OTC的異常會影響細胞內精氨酸的儲存。在腫瘤中常見ASS1缺乏,導致腫瘤細胞獲取血清中的精氨酸。因此,血清中精氨酸的快速消耗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新策略。精氨酸脫亞胺酶(ADI)和Arg1等可以分別通過將精氨酸轉化為瓜氨酸和鳥氨酸來耗盡血清中的精氨酸,產生抗腫瘤活性。ADI和Arg1介導的抗腫瘤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自噬和抑制血管生成。

來源於支原體的ADI與聚乙二醇綴合得到ADI-PEG20,抗原性顯著降低且半衰期明顯提高。ADI-PEG20的抗腫瘤活性已在胰腺癌、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淋巴瘤、頭頸癌、粘液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膠質母細胞瘤和乳腺癌中得到證實。ADI-PEG20和重組的聚乙二醇化的人精氨酸酶(rhArg1-PEG)通過消耗血清中的精氨酸,使腫瘤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呈現抗腫瘤活性,抗腫瘤應用與作用機制被廣泛研究。

ADI在人體內的免疫原性會影響藥物效果,但ADI與其他抗腫瘤藥物組合可以改善治療功效。例如,ADI與地塞米松(DEX)的聯合用藥對T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以及抗DEX的白血病細胞有協同作用。在前列腺癌細胞中,多西紫杉醇和ADI-PEG20顯示出協同作用。另外,ADI-PEG20可增強培美曲塞在膀胱癌中的活性。ADI-PEG20和多柔比星在乳腺癌中的協同作用也被證實。除常規化療和放療外,ADI與細胞凋亡誘導劑TRAIL的聯合用藥也可協同促進惡性黑色素瘤細胞死亡。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靶向穀氨醯胺代謝

正常細胞可通過自身合成產生穀氨醯胺,但腫瘤細胞依靠自身合成的穀氨醯胺不能滿足其快速增殖的需要,需要通過膜上轉運體從胞外攝入穀氨醯胺或增強穀氨醯胺代謝通路中關鍵代謝酶的表達與活性,以維持細胞增殖的需要。

腫瘤細胞依靠細胞膜上的SLC(solute carrier)超家族轉運蛋白從細胞外環境中攝取穀氨醯胺。轉運穀氨醯胺進入細胞的關鍵轉運體SLC1A5、SLC7A5、SLC7A11以及SLC6A14在腫瘤細胞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轉運蛋白SLC6A4在結腸癌、宮頸癌、乳腺癌和胰腺癌中表達上調,在正常細胞中低水平表達,阻斷SLC6A14蛋白會影響腫瘤細胞內生物合成,而對正常細胞幾乎沒影響。Nicklin等發現,SLC1A5的抑制或缺失會導致腫瘤細胞內穀氨醯胺含量降低,mTOR信號通路不能被激活,最終腫瘤的生長受到抑制。

人體中有兩種穀氨醯胺酶的亞型:腎型穀氨醯胺酶(GLS1)和肝型穀氨醯胺酶(GLS2)。在淋巴瘤、神經膠質瘤、乳腺癌、胰腺癌、非小細胞肺癌和腎癌的腫瘤細胞中,用小分子抑制劑或基因敲除抑制廣泛表達的GLS1,產生抗腫瘤活性。在B淋巴瘤細胞和前列腺癌細胞中,高表達的致癌轉錄因子c-Myc可抑制miRNA-23a/b,上調GLS1的表達,增強穀氨醯胺代謝,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在高度增殖的人乳腺腫瘤細胞中,轉氨酶高表達,且轉氨酶表達降低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細胞的增殖。GDH可調節腫瘤細胞中α-酮戊二酸的產生,在肺癌和乳腺癌細胞中表達上調。在人肺癌H1299-異種移植腫瘤裸鼠中,GDH表達的降低可抑制異種移植模型中的腫瘤發生。穀氨醯胺代謝的中間產物參與信號轉導。穀氨酸的代謝型穀氨醯胺受體mGlu(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的失活抑制ERK和PI3K信號通路,促進細胞自噬,導致腫瘤細胞死亡。抑制穀氨醯胺代謝的中間產物對信號轉導通路的調節,有望治療癌症。

抑制關鍵酶阻斷穀氨醯胺代謝途徑

目前不少針對GLS的抑制劑,具有抗腫瘤活性。雙-2-(5-苯基乙醯氨基-1,2,4-噻二唑-2-基)乙基硫醚(BPTES)為選擇性的GLS1變構調節劑,在體外抑制穀氨醯胺依賴性癌細胞的增殖,並減緩移植性動物腫瘤和致癌因子c-Myc驅動的小鼠腫瘤的生長。

BPTES

CB-839

目前正在進行臨床Ⅰ期試驗的CB-839,與BPTES具有相似的變構結合機制和選擇性特徵,但表現出更強的抑制活性和獨特的動力學性質,是一種新型的GLS1變構抑制劑,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另外,CB-839在三陰性乳腺癌(TNBC)細胞系中具有抗增殖活性,在兩種異種移植性腫瘤中顯示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從FDA批准的藥物庫中鑑定出的小分子化合物紅紫素(purpurin),對純化的GDH1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其優化後得到可進入細胞的紅紫素類似物R162是有效的靶向GDH1抑制劑,能夠提高癌細胞中的活性氧簇(ROS)水平,抑制異種移植性肺腫瘤的生長。

抑制穀氨醯胺的攝入

穀氨醯胺依靠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進入腫瘤細胞,抑制相關轉運蛋白的表達可阻斷穀氨醯胺的攝入,使腫瘤細胞缺乏能源物質,最終死亡。2012年,Oppedisano等鑑定了第一個結構中不含胺基酸片段的小分子化合物,可抑制穀氨醯胺的攝入。Schulte等人開發出首個強效靶向轉運蛋白ACST2的小分子抑制劑——V-9302,並證實V-9302能夠阻斷ACST2蛋白的表達,從而導致癌細胞擴增減少、氧化損傷增加並最終引發死亡。且在體外和體內均呈現抗腫瘤作用。

最新研究發現,在骨肉瘤細胞和乳腺癌細胞中觀察到,V-9302不抑制轉運蛋白ASCT2,而是阻斷鈉中性胺基酸轉運蛋白2(SNAT2)和大的中性轉運蛋白1(LAT1),發揮抗腫瘤作用,並且在非洲爪蟾卵母細胞中重組表達SNAT1、SNAT2、ASCT2和LAT1得到確認。

V-9302靶向穀氨醯胺轉運體的模型

靶向絲氨酸代謝

靶向絲氨醯胺代謝與調控途徑絲氨酸從頭合成途徑(SSP)的改變是癌細胞中常見的現象。從糖酵解的中間代謝產物3-磷酸甘油酸(3-PG)開始,經過涉及3-磷酸甘油酸脫氫酶(PHGDH)、磷酸絲氨酸氨基轉移酶(PSAT)1和磷酸絲氨酸磷酸酶(PSPH)調控的3個酶促反應產生絲氨酸。SSP中酶表達的升高是癌細胞在絲氨酸飢餓環境能夠存活的因素之一。

PHGDH在三陰性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細胞中的表達明顯升高,且抑制PHGDH的表達能夠導致腫瘤細胞的增殖率顯著下降。PHGDH和PSAT1在非小細胞肺癌中激活,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另外,在高轉移性乳腺癌細胞系亞型中PSAT1和PSPH高表達。絲氨酸為非必需胺基酸,抑制絲氨酸的從頭合成,可能引起腫瘤細胞的耐受。

尋求外源性絲氨酸代謝中關鍵酶的抑制劑,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外源的絲氨酸通過絲氨酸羥甲基轉移酶(SHMT1或SHMT2)轉化為甘氨酸,提供一個碳單元參與一碳循環,用於核苷酸生物合成。

在易患致癌因子Myc驅動的B細胞淋巴瘤的轉基因小鼠中觀察到SHMT1和SHMT2水平增加。SHMT2是人類腫瘤中最常表達的「代謝基因」之一,敲除SHMT2嚴重損害癌細胞的增殖。據報導,甘氨酸裂解系統(GCS)中的甘氨酸脫氫酶(GLDC)是非小細胞腫瘤中分離的腫瘤起始細胞中最上調的基因之一,抑制GLDC的異常激活可改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目前,很多科研人員開始設計特異性的絲氨酸合成代謝的分子,實現對腫瘤的抑制。Pacold等使用高通量篩選鑑定了兩種不同的PHGDH小分子抑制劑,其均能抑制絲氨酸從頭合成,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靶向色氨酸代謝

靶向腫瘤細胞色氨醯胺代謝與調控途徑哺乳動物細胞中,L-色氨酸(Trp)主要通過「犬尿氨酸途徑」分解代謝,然後轉化為L-犬尿氨酸(Kyn)。犬尿氨酸途徑對Trp的分解代謝受3種不同的雙加氧酶控制:色氨酸2,3-雙加氧酶(TDO)、吲哚胺2,3-雙加氧酶1(IDO1)和吲哚胺2,3-雙加氧酶2(IDO2)。裂解產物N-甲醯基犬尿氨酸經酶促反應或自發水解成犬尿氨酸,IDO是催化「犬尿氨酸途徑」L-色氨酸分解代謝的限速酶,並在多種人源腫瘤中高表達。

化合物A

1967年,IDO1被首次分離得到,且其天然底物L色氨酸在高濃度下能夠抑制IDO1的活性,暗示色氨酸類似物可能具有抑制IDO1的活性。Incyte公司經過高通量篩選獲得化合物A,研究表明化合物A對IDO1具有明顯選擇抑制性。同時,該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配體效率,經研究評價後發現可作為良好的先導化合物。該化合物經系列優化後得到羥基脒化合物可作為IDO1的選擇性抑制劑,促進T細胞、NK細胞的生長,抑制腫瘤細胞。在成功進行I期試驗後,目前正在其針對各種惡性腫瘤進行Ⅲ期臨床試驗。百時美施貴寶(BMS)宣布的一種靶向IDO1抑制劑BMS-986205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性質,且能夠與其他免疫通路形成互補,更有效地激活抗腫瘤反應。目前,與PD-1抗體類藥物Nivolumab的聯合用藥正在進行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

靶向天冬醯胺代謝

哺乳動物細胞通過天冬醯胺合成酶(ASNS)從天冬氨酸和穀氨醯胺產生天冬醯胺。然而,一些癌細胞缺乏ASNS的表達,需要依賴血清中的天冬醯胺滿足需要。目前,第一個直接靶向天冬氨酸代謝的抗腫瘤藥物是來自大腸桿菌和歐洲野花歐文氏菌的L-天冬醯胺酶(L-ASPase),經FDA批准用於治療兒科和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L-ASPase廣泛存在於微生物、植物和部分鋸齒類動物血清中,經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得到的酶抑制劑。目前,許多臨床試驗正在評估L-ASPase治療一系列惡性血液腫瘤的療效。

靶向胺基酸代謝的藥物作為個性化癌症治療的組分,已經從臨床前研究發展到臨床試驗, 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顯示出功效。相信隨著分析代謝技術的進步, 研究者們將能夠精準地選擇合適的模型系統和識別目標患者, 並發現更多的靶向胺基酸代謝的新型癌症治療藥物。

來源:

[1] Kim RH, Coates JM, Bowles TL, et al. Arginine deiminase as a novel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induces autophagy and caspaseindependent apoptosis [J]. Cancer Res, 2009, 69: 700-708.

[2] Syed N, Langer J, Janczar K, et al. Epigenetic status of arginino‐ succinate synthetase and argininosuccinate lyase modulates autophagy and cell death in glioblastoma [J]. Cell Death Dis, 2013, 4: e458.

[3] Huang HY, Wu WR, Wang YH, et al. ASS1 as a novel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myxofibrosarcomas: aberrant loss via epigenetic DNA methylation confers aggressive phenotypes, negative prognostic impact, and therapeutic relevance [J]. Clin Cancer Res, 2013, 19: 2861-2872.

[4] Huang CC, Tsai ST, Kuo CC, et al. Arginine deprivation as a new treatment strateg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J]. Oral Oncology, 2012, 48: 1227-1235.

[5] Qiu F, Chen YR, Liu X, et al. Arginine starvation impairs mito‐ chondr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in ASS1-deficient breast cancer cells [J]. Sci Signal, 2014, 7: ra31.

[6] 幹預腫瘤代謝的新策略: 胺基酸代謝的調控途徑及其藥物研究進展

將於今年10月11-13日召開的第二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涉及CAR-T技術、新型腫瘤蛋白標記物、新型腫瘤甲基化標記物、ctDNA、CTC、癌症代謝重編程、代謝與腫瘤微環境、脂質代謝、代謝酶的非代謝功能、代謝與表觀遺傳、臨床轉化、腫瘤免疫治療新技術、腫瘤免疫治療臨床應用、新興靶向治療等內容。歡迎大家來參會!

相關焦點

  • 胺基酸代謝改變對腫瘤抑制作用的調控機制
    撰文 | Katherina 責編 | 兮 絲氨酸(Serine), 甘氨酸(Glycine)以及其他的一些非必需胺基酸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抑制這些非必需胺基酸的活性和利用度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潛在手段
  • 靶向腫瘤能量代謝治療"任重而道遠"
    目前關於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研究十分火熱,科學人員都寄希望系統地利用其代謝的特點,找到靶向腫瘤能量代謝通路中的潛在藥物作用靶點,從而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策略仍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說腫瘤中存在代謝異質性,還存在其它代謝補償途徑;這些策略仍存在不可預見的副作用以及對不同情況下的癌症患者需要嚴格的分類標準等等。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聚糖代謝標記
    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聚糖代謝標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7:02:38 哈佛大學David J.
  • 科學網—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
  • 【合作論文】游離胺基酸譜和代謝生物標記物的變化:預測晚期肉瘤患者的化療反應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杭州度安醫學檢驗實驗室共同合作的論文「The free amino acid profiles and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predicting the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 in advanced sarcoma patient」(游離胺基酸和代謝標記物的變化預測晚期肉瘤患者的化療反應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自噬在腫瘤微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通過與腫瘤細胞結合而誘導自噬,這導致CAF的胺基酸產生增加,而後以旁分泌的方式提供給腫瘤細胞以維持其生長。影響腫瘤代謝調節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它們的微環境和與脈管系統的距離。首先,惡性細胞(CSC和非CSC)具有非凡的能力,可用鄰近細胞提供的補充代謝活性營養來促進其代謝,從而增強腫瘤細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腫瘤代謝,這些最新研究值得你關注
    一項研究發現,肝癌細胞內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的缺陷會造成支鏈胺基酸累積,從而增強雷帕黴素靶蛋白複合物-1(mTORC1) 的活性並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參與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關鍵途徑的支鏈α-酮酸脫氫酶(BCKDH)複合物、醯基輔酶A脫氫酶(ACAD)的酶活性均顯著降低,支鏈胺基酸分解酶的表達異常使支鏈胺基酸無法正常被分解,從而在腫瘤細胞中積累,並進一步影響病人的預後。 研究人員接著採用二乙基亞硝胺(DEN)誘導肝細胞肝癌的大鼠模型,驗證了肝臟再生過程中未出現支鏈胺基酸含量過度積累的情況。
  • 王紅陽: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有局限,腫瘤防控需前移
    王紅陽將這位黑人婦女稱之「為永生的海拉」,因為她的細胞,將永遠造福於人類。因為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是有不一樣的代謝方式,腫瘤細胞代謝領域的開山之作——糖代謝研究表明,正常細胞只有在缺氧狀態下才會使用低效的糖酵解;而癌細胞則與之不同,即使氧氣充足,它也會依賴糖酵解代謝。「其實,不只是腫瘤生成以後才有代謝的改變,而是在起始階段代謝已經參與其中了。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代謝性的疾病和腫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控制很多慢性代謝性的疾病,才能從源頭控制腫瘤的發病率。」
  • Nature:如何通過輕鬆按下代謝開關就能有效減緩腫瘤的生長和進展?
    通過限制膳食胺基酸絲氨酸和甘氨酸,或藥理學靶向作用絲氨酸合成酶類—磷酸甘油酸脫氫酶,研究人員就能誘導腫瘤細胞產生一種毒性脂質從而減緩小鼠機體中腫瘤的進展,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深入研究來確定這一方法是否能轉化到臨床患者中去。
  • 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中國農科院靈芝代謝特徵研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基於非靶向質譜的代謝組學方法獲得發酵液,菌絲體,子實體和孢子粉的代謝特徵,從而為靈芝不同部分的獨特使用提供分子基礎。 三萜類化合物是靈芝中主要的次級代謝產物,尤其是靈芝酸(GAs),據報導具有抗炎,抗腫瘤,抗HIV,神經保護和降血脂活性。
  • 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科學家們在轉移性的腫瘤中也發現糖代謝異活躍、脂肪酸過度累積等和正常細胞不同的代謝反應,當然也有研究證實靶向腫瘤細胞代謝是抗腫瘤轉移的一個積極有效的方向,而且部分成果已應用於臨床治療。靶向腫瘤能量代謝治療"任重而道遠"doi:10.1016/j.cell.2015.12.034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發生改變,相比正常組織細胞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癌細胞為了維持生存和滿足生物大分子的的需要,選擇了激活另一種能量代謝方式:有氧糖酵解(Aerobic Glycolysis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在ASCO20虛擬教育項目中,教育課程「超越化療治療胰膽管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策略」,聚焦這些探索的新途徑,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徵量身定製可以改善預後的治療策略。 BTCs的靶向治療 Rachna T.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靶向治療 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BCR-ABL1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雷群英:代謝異質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幕後之手
    >雷群英教授復旦大學【代謝異質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幕後之手 腫瘤是代謝性疾病】我們知道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代謝性疾病, 其實腫瘤也是代謝性疾病。我們知道異檸檬酸脫氫酶IDH1/2突變導致alpha-酮戊二酸生成降低,而類似物2-HG的積累造成組蛋白甲基化的異常,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凸顯了代謝異常先於腫瘤發生發展。此外,代謝異常不僅導致腫瘤細胞的代謝重編程,代謝物還通過不同的代謝信號通路來對微環境進行重塑,從而協同來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腫瘤的發生發展會導致代謝重編程,但代謝異常先於腫瘤發生發展。因此代謝異常是腫瘤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在此之前,無論是手術還是放療、化療,都無法做到精準地殺死癌細胞,大量的正常細胞也在治療的過程中被殺死,於是靶向藥物應運而生。 靶向藥物又被稱作生物飛彈,藥物進入體內會特意地選擇致癌位點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 通過間接靶向相關途徑靶向治療KRAS突變腫瘤為治療實體腫瘤帶來希望
    靶向治療新方案 根據早期臨床試驗初見成效的結果,與KRAS相關的信號轉導途徑的靶向成分可能是治療某些含有KRAS突變的癌症的長期解決方案,這些腫瘤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靶點。
  • 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的抑制與過繼細胞療法(CAR T),在腫瘤免疫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治療癌症的成熟手段。腫瘤為了維持其龐大的合成代謝需求,採用了與普通體細胞不同的代謝機制——「Warburg效應」。這種代謝方式可以導致腫瘤微環境呈酸性、低氧,和/或耗盡了免疫細胞所需的關鍵營養物質。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