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2020-11-28 生物谷

代謝發生改變是腫瘤細胞的重要特徵之一,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互為因果關係。德國科學家 Warburg 發現:與正常的細胞相比,腫瘤細胞即使在氧供充足的情況下,也會優先進行糖酵解,這就為腫瘤細胞提供了相應的能量,並且也為合成生物大分子提供了所需的前體,這就是著名的瓦博格效應。

科學家們在轉移性的腫瘤中也發現糖代謝異活躍、脂肪酸過度累積等和正常細胞不同的代謝反應,當然也有研究證實靶向腫瘤細胞代謝是抗腫瘤轉移的一個積極有效的方向,而且部分成果已應用於臨床治療。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腫瘤代謝相關的研究進展,與各位一起學習。

【1】PNAS:發現新的腫瘤代謝機制

doi: 10.1073/pnas.120324410

近日,來自美國弗雷德裡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James M. Phang等人發現,致癌轉錄因子c-MYC能夠改變脯氨酸及穀氨醯胺之間的代謝過程,促進c-MYC所調節的細胞增生及代謝反應。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發現,除了糖酵解以外,致癌轉錄因子c-MYC也能刺激穀氨醯胺的代謝。通過上調穀氨醯胺酶(GLS),促進能量生成,結果促進了癌細胞的增生。

眾所周知,穀氨醯胺能夠通過GLS轉化為穀氨酸,進入三羧酸循環後成為一種重要的能量來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穀氨酸酯能夠通過5-羧酸Δ1-吡咯啉(P5C)轉化為脯氨酸。這項研究發現,一些由MYC誘導的細胞內作用正是因為MYC調節了脯氨酸的代謝所致。

脯氨酸氧化酶,通常也被稱為脯氨酸脫氫酶(POX/PRODH),是脯氨酸分解代謝途經裡的第一種酶,同時也是一種線粒體的腫瘤抑制因子,能夠抑制細胞增生,並誘導細胞凋亡。

【2】Nature:代謝重編程可使特定癌症消退

doi:10.1038/nature13910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改變腫瘤抑制基因p53的家族成員或可促進p53缺失的腫瘤發生快速衰退,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

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相同基因-蛋白通路的糖尿病藥物或許可以有效治療癌症;研究者Elsa R. Flores表示,體內實驗研究表明,p63和p73可以被控制上調或增加人胰島澱粉樣多肽(IAPP)的水平,Iapp是一種機體代謝葡萄糖的關鍵蛋白,其目前應用於部分治療糖尿病藥物中。

P53在大部分人類癌症中都會被改變,在小鼠體內p53的再度激活會抑制腫瘤的發展,而利用其實現在治療上卻非常困難,文章中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改變p53的家族成員p63和p73或許就可以實現治療癌症的目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p63和p73的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就是反式激活結構域,其在結構和功能上類似於p53,可以有效抑制癌症;另一種版本是缺失激活區,從而抑制p53阻斷腫瘤的生長,激活區是包含特殊蛋白質的區域,比如未來可以下調細胞效應的轉錄因子等。

【3】Cell  Cell Metab. 靶向腫瘤能量代謝治療"任重而道遠"

doi:10.1016/j.cell.2015.12.034

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發生改變,相比正常組織細胞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癌細胞為了維持生存和滿足生物大分子的的需要,選擇了激活另一種能量代謝方式:有氧糖酵解(Aerobic Glycolysis)。

目前關於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研究十分火熱,科學人員都寄希望系統地利用其代謝的特點,找到靶向腫瘤能量代謝通路中的潛在藥物作用靶點,從而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

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策略仍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說腫瘤中存在代謝異質性,還存在其它代謝補償途徑;這些策略仍存在不可預見的副作用以及對不同情況下的癌症患者需要嚴格的分類標準等等。

在最近一期的Cell和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的兩篇文章中,科研人員提出了在將靶向腫瘤能量代謝運用於臨床治療的路上,仍存在另外兩個巨大的障礙。第一是在腫瘤中存在著癌細胞代謝異質性;其二,目前我們對腫瘤代謝的相關研究無法模擬出體內腫瘤真實環境的能量代謝,從而得到的數據與真實情況存在差異和不可信。

【4】Cancer Res:新的代謝模式驅動腦腫瘤

doi:10.1158/0008-5472.CAN-12-1572-T

近日,莫菲特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發現了神經膠質瘤一種新的代謝模式,有助於開展腫瘤的個性化治療。

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10月發行的Cancer Research雜誌上。據研究人員表示,基本代謝的改變可能會推動膠質瘤中最侵略性的腫瘤類型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

該研究這是第一次描述了膠質母細胞瘤全部代謝組學信息。利用代謝組學定量評估了一個生物系統內的代謝產物,使研究人員能夠找出一些關鍵代謝途徑促使這些腫瘤生長。研究結果使得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膠質母細胞瘤的基礎生物學,這對改善神經膠質瘤預後似乎有意義。

【4】Nature:重大發現!發現促進癌症存活的新代謝開關

doi:10.1038/nature1739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童醫學中心研究所(CRI)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新的代謝途徑,這種途徑在對正常細胞是致命性的條件下協助癌細胞生長繁殖。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4月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ductive carboxylation supports redox homeostasis during 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

論文通信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科遺傳學與代謝部門主任Ralph DeBerardinis博士說,「人們長期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靶向腫瘤特異性的代謝途徑,那麼就有可能開發出一種有效地治療癌症的方法。這項研究發現兩種非常不同的代謝過程以細胞適應與癌症惡化相關性應激(stres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progression)所特別需要的方式相關聯起來。」

【5】Cell Reports:線粒體缺陷腫瘤細胞的代謝機制

doi:10.1016/j.celrep.2014.04.037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童醫學中心研究所獲得了一個突破性的研究發現,由Ralph DeBerardinis 醫學博士領導一個研究小組揭示了使某些癌腫瘤發展壯大的非典型代謝途徑的「密碼」,為戰勝這種癌症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路線圖」。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Reports雜誌上,DeBerardinis博士等人闡述了引起一系列能量生成化學反應(被稱為三羧酸循環)反向運作的觸發機制的關鍵作用。

有了這個發現,研究人員了解到有一些特定酶,協同工作以反向逆轉能量生成化學反應,DeBerardinis博士說:該機制的識別可以提供藥物靶標,將攻擊依賴反向逆轉能量生成通路來支持增長的腫瘤。這種類型的腫瘤往往在大腦、肺和腎臟中發現,往往是難以治療的,因為癌細胞使用非典型途徑,似乎能抵抗現有的治療方法如化療。

【6】Cancer cell: myc失調促進代謝重編程和腫瘤發生還需一因子

doi:10.1016/j.ccell.2014.11.024

近日,著名國際生物學期刊cancer cell在線刊登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癌基因myc對腫瘤代謝的重編程還需要myc超家族成員mondoA的共同作用。這項研究為抑制腫瘤發生提供了一條新的策略。

研究人員指出,當Myc發生功能失調,其能夠在轉錄水平對細胞代謝進行重編程,促進腫瘤形成。Patrick A. Carroll等人發現癌基因myc還需要myc超家族成員,營養感應轉錄因子mondoA的作用共同促進腫瘤發生。通過對mondoA或與其發生二聚化的mix進行敲低,能夠阻斷myc誘導的多條代謝途徑重編程,導致細胞凋亡發生。再對myc和mondoA共調控的基因進行鑑定和敲低,研究人員發現脂質合成對維持myc驅動的腫瘤存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臨床腫瘤病人研究進一步發現 myc和mondoA共調控基因的過表達與許多癌症病人的不良狀況都具有相關性。

【7】PNAS:能導致腫瘤細胞發生有氧糖酵解的蛋白

doi: 10.1073/pnas.1014769108

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廈門大學生科院,哈佛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能導致腫瘤細胞發生有氧糖酵解的蛋白,幫助解開了腫瘤異常生長代謝之謎,也為治療腫瘤提供了一種新策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宏冰教授,以及廈門大學尤涵教授。張宏冰教授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腫瘤信號途徑,抑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

腫瘤病人多伴隨有能量消耗高、體重減輕等代謝紊亂現象。上世紀20年代,德國諾貝爾獎得主奧託·瓦伯格發現腫瘤組織的代謝明顯增強,腫瘤細胞主要依賴糖酵解進行代謝,其耗糖速度遠大於正常細胞。這一代謝特徵究竟是癌症產生的原因還是癌細胞代謝改變的結果,則是長期困擾醫學界的難題。

【8】我科學家Cell research發文:cMyc調節腫瘤細胞代謝新機制

doi: 10.1038/cr.2015.33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在營養缺乏狀態下,cMyc能夠激活絲氨酸合成途徑維持癌細胞存活促進細胞增殖,這表明在腫瘤細胞代謝轉換過程中cMyc發揮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癌細胞為維持自身存活以及快速增殖會進行代謝重編程過程,但是癌基因如何在各種應激條件下實現代謝轉變過程仍不清楚。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在缺少葡萄糖或穀氨醯胺這兩種主要營養來源的情況下,能夠顯著激活絲氨酸合成途徑(SSP),同時伴隨cMYC表達增加。

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cMYC能夠在轉錄水平上調絲氨酸合成途徑中幾種關鍵酶的表達實現對絲氨酸合成途徑的激活。SSP途徑激活會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細胞周期進展以及核酸合成,通過這些過程維持癌細胞在營養缺乏狀態下的細胞存活並促進癌細胞增殖。

【9】Nature Com:淋巴瘤恐與代謝損傷相關

doi:10.1038/ncomms8768

聖安東尼奧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新陳代謝(細胞中能源生產)中斷與普遍的,往往也是致命類型的淋巴瘤相關。這一發現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新陳代謝和癌症之間有關聯」這個論題已經被提出或推斷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鮮有直接關聯證據證明代謝酶中基因突變。醫學博士Ricardo 說。

「我們發現代謝失衡可致癌,」Aguiar博士說。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來自健康科學中心醫學和生物化學部門的成員,調查人員來自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一組奧地利的合作者,他們發現編碼D2-羥戊二酸脫氫酶(D2HGDH)的基因在一種癌症中發生突變,稱為瀰漫型巨型B細胞淋巴瘤。變異的淋巴瘤細胞顯示缺乏一種稱為α酮戊二酸的代謝物(α-KG),該產物是維持細胞穩定與健康所必須的。(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腫瘤代謝與營養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16-2016.12.17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tnutrition/

相關焦點

  • 絲氨酸代謝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研究進展
    PHGDH是內源性絲氨酸合成途徑中重要的限速酶,在多種類型的腫瘤(如乳腺、膀胱、膠質瘤、宮頸、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結直腸和胃等)中高表達,調節絲氨酸代謝並促進腫瘤進展。在腫瘤中PHGDH高表達的原因包括擴增、轉錄異常或其降解和穩定性的改變。PHGDH在腫瘤中不僅可以通過代謝酶活性為腫瘤提供絲氨酸,還可以在腫瘤發生中發揮非代謝作用。
  • 科學家總結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機制和意義
    科學家總結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機制和意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5:00:1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Ralph J.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作為「能量工廠」,線粒體掌控腫瘤細胞的能源供給,生物質合成和信號轉導,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靶向電子傳遞鏈(ETC)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對缺乏葡萄糖的致敏,並抑制腫瘤的進展【1,2】。但ETC介導的能量重編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洋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青年學者高立寶所率領的中-澳團隊在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Recent wind-driven change in近期南大洋的顯著增暖備受關注,2006年以來全球變暖增加的熱量有超過60%被南大洋吸收,它對全球氣候增暖減緩(Hiatus)事件具有重要影響,但南大洋水體顯著增暖機制尚不清楚。
  • Cell Met|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等新機制
    責編 | 兮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腫瘤代謝研究成果
    1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系青年教師王義平博士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最新的研究論文,題為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如今,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那麼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近年來線粒體疾病相關的突破性進展,與各位一起學習!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利用全新的基因和幹細胞療法治療線粒體疾病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研究者表示,FGF21可以幫助對線粒體施壓,同時對小鼠的代謝狀態進行重編程,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FGF21如何通過燃燒糖類或脂肪來開啟機體組織的代謝功能。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近年來發現:p53在細胞代謝,尤其在葡萄糖代謝中也起著重要作用。【6】華人聲音Nature:p53介導「鐵死亡」抑制腫瘤進展-近日,細胞生物學領域著名華人科學家Wei Gu在國際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經典腫瘤抑制因子p53能夠通過調節細胞胱氨酸代謝以及ROS應答,介導ferroptosis過程,抑制腫瘤生長,拓展了人們對p53功能的新認識。
  • 胺基酸代謝改變對腫瘤抑制作用的調控機制
    然而,其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對脂質代謝可能造成的影響尚未可知。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Christian M.他們通過體外對非貼壁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過程和鞘酯類的生物合成的研究以及體內對HCT116異種移植小鼠進行膳食胺基酸幹預,揭開了絲氨酸缺乏抑制腫瘤是由於絲氨酸棕櫚醯轉移酶(SPT)的混雜性和脫氧鞘脂(deoxysphingolipids)的異常產生導致的。
  • 腫瘤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2.MTNA:基於RNA分子的代謝療法可治療肺癌doi:10.1016/j.omtn.2017.10.001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基於RNA的療法能夠阻斷腫瘤起始細胞(tumor-initiating cells, TIC)中關鍵代謝酶的表達,該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治療肺癌的療法。
  • 腫瘤代謝,這些最新研究值得你關注
    在近一個世紀前,科學家們發現了腫瘤代謝改變的特徵,過去的十幾年中腫瘤代謝研究成為令人矚目的新領域。這篇文章對近期腫瘤代謝研究做了總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研究揭示揭示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研究者發現,腫瘤抑制因子p53調控著腫瘤細胞內介導氨代謝的尿素循環。
  • 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獲進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代謝病學科許海霞醫生做為第一作者之一完成的「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相關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論著已被Nature Immunology (影響因子25.668)接受,並於5月20日網絡在線發表(Nat. Immunol.2012 May 20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38/ni.2304)。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然而,在腫瘤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始終加班加點的「生產」:即使細胞內脂質濃度是正常的,脂質代謝仍處於高度活躍,並促進腫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 代謝性疾病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8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代謝性疾病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過重及肥胖人群代謝健康的關鍵特性,研究者指出,減少下半身脂肪的堆積或會讓瘦人處於風險之中,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同時本文研究還強調了個體化預防和心肌代謝疾病療法的關鍵應用。
  • 湖北80後男神副教授:在腫瘤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在理工分論壇上,電子電氣學院張南剛匯報了團隊近五年來在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與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藥物療效快速評價、個體化施藥方案、腫瘤復發監測等臨床應用方面的巨大潛力而備受學界關注,但因其數量稀少(約1CTC/10億血細胞)和生物異質性,CTC的臨床應用遭遇極大挑戰,高效、靈敏、動態的分離與檢測技術是推進CTC臨床應用的必要前提與保障。
  • 【學術前沿】王紅陽團隊發現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和改善免疫...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程序性死亡配體1 (PD-L1) 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並通過與其在T細胞表面的受體PD-1相互作用來調節免疫逃避,導致T細胞衰竭。PD-1/PD-L1軸抑制劑可顯著增強T細胞應答,並在多種晚期癌症中表現出顯著的臨床應答【1】。
  • 腫瘤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這些引發腫瘤的癌細胞,它們往往是導致癌症復發的治療耐藥性的罪魁禍首。他們發現一種重要的癌症通路,即JAK/STAT信號通路,在這種癌症幹細胞樣細胞群中高度活化。在本研究中,針對癌症幹細胞的JAK/STAT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肝癌臨床前模型的癌症進展。研究小組發現,經過藥物治療後,腫瘤形成能力降低了50%。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產電微生物如何將有機物代謝產生的電子傳遞到電極上一直以來是MFC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研究鹼性條件下的微生物產電機制對MFC的電能輸出與鹼性廢水的生物處理均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李大平研究員課題組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