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腫瘤代謝研究成果

2021-02-23 中科新生命蛋白代謝多組學

1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系青年教師王義平博士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最新的研究論文,題為「Arginine Methylation of MDH1 by CARM1 InhibitsGlutamine Metabolism and Suppresses PancreaticCancer」。

該研究發現了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1可以對蘋果酸脫氫酶MDH1進行甲基化修飾並降低其活性,進而抑制胰腺癌細胞的穀氨醯胺代謝過程。這個發現揭示了腫瘤細胞代謝新的調控特徵,對腫瘤代謝調控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胰腺癌被稱為「癌症之王」,其五年存活率僅有3%到5%。近期研究表明,胰腺癌細胞的增殖高度依賴於葡萄糖和穀氨醯胺。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它腫瘤細胞不同,胰腺癌細胞採用了一條獨特的穀氨醯胺代謝途徑,但是以往對這條途徑的調控機制並不清楚。


王義平博士的工作揭示了這一調控過程:胰腺癌穀氨醯胺代謝通路中的蘋果酸脫氫酶MDH1受到精氨酸甲基化的修飾,甲基化修飾可以通過抑制MDH1的聚合進而降低其催化活力。


Arginine Methylation at R248 Inhibits MDH1 Dimerization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4(又稱CARM1)負責催化MDH1的甲基化過程,並降低胰腺癌細胞對穀氨醯胺的利用,抑制細胞增殖。更為重要的是,在臨床胰腺癌組織中,CARM1呈現低表達狀態;相應的MDH1處於低甲基化狀態,具有較高的催化活力,表明MDH1的甲基化調控是一個潛在的胰腺癌治療靶點。

轉載自生物360.

中科新生命 · 質譜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

生物醫藥結構確證

蛋白質組 - 修飾蛋白質組 - 代謝組 - 脂質組

技術支持

公眾號 · 行業動態


www.aptbiotech.com     T: 021-54665263    E: info_apt@sibs.ac.cn     Q: 1875681852

相關焦點

  • 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科學家們在轉移性的腫瘤中也發現糖代謝異活躍、脂肪酸過度累積等和正常細胞不同的代謝反應,當然也有研究證實靶向腫瘤細胞代謝是抗腫瘤轉移的一個積極有效的方向,而且部分成果已應用於臨床治療。Phang等人發現,致癌轉錄因子c-MYC能夠改變脯氨酸及穀氨醯胺之間的代謝過程,促進c-MYC所調節的細胞增生及代謝反應。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研究發現,除了糖酵解以外,致癌轉錄因子c-MYC也能刺激穀氨醯胺的代謝。通過上調穀氨醯胺酶(GLS),促進能量生成,結果促進了癌細胞的增生。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重磅級文章聚焦腫瘤抑制子p53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腫瘤抑制因子p53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研究人員發現從機理上講,癌症細胞p53缺失會誘導WNT配體分泌,後者會刺激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產生IL-1β,從而促使系統性炎症。利用藥理和遺傳學手段抑制p53缺失的癌細胞分泌WNT可以逆轉巨噬細胞生產IL-1β,並抑制隨後的中性粒細胞炎症,從而減少轉移的形成。【3】Cell Rep:新發現!
  • 腫瘤代謝,這些最新研究值得你關注
    在近一個世紀前,科學家們發現了腫瘤代謝改變的特徵,過去的十幾年中腫瘤代謝研究成為令人矚目的新領域。這篇文章對近期腫瘤代謝研究做了總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研究揭示揭示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研究者發現,腫瘤抑制因子p53調控著腫瘤細胞內介導氨代謝的尿素循環。
  • 絲氨酸代謝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研究進展
    腫瘤和絲氨酸生物合成之間的聯繫首次得到證實是在大鼠肝組織中。很多研究表明抑制絲氨酸代謝途徑可以有效發揮抗腫瘤作用。圖1. 絲氨酸合成途徑    絲氨酸可以通過轉運體從外部環境中獲得,也可以根據需要通過絲氨酸合成途徑合成。
  • 解讀近期腫瘤抑制子p53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對腫瘤抑制子p53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從而促進腫瘤的擴散,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情況發生的機制,以及其是如何產生耐藥性的。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在腫瘤中常見ASS1缺乏,導致腫瘤細胞獲取血清中的精氨酸。因此,血清中精氨酸的快速消耗可作為癌症治療的新策略。精氨酸脫亞胺酶(ADI)和Arg1等可以分別通過將精氨酸轉化為瓜氨酸和鳥氨酸來耗盡血清中的精氨酸,產生抗腫瘤活性。ADI和Arg1介導的抗腫瘤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自噬和抑制血管生成。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據悉,該項研究是由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臨床研究表明,實體腫瘤多處於營養匱乏的惡劣微環境中,但是其適應這種環境進而發生發展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科學網—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癌基因cMyc是一種惡性腫瘤的標誌性蛋白,可以調節人類10%~15%與細胞周期、發育、凋亡、代謝相關的基因。絲氨酸是哺乳動物體內的非必需胺基酸,在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cMyc與其關係以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不十分清楚。
  • ...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
    仁濟醫院在線發表代謝調控自身免疫病的新成果 | 研究發現牛磺酸與狼瘡易感基因相互作用參與疾病的發生 2020-07-06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腫瘤醫院多項成果攻堅「最難治」乳腺癌
    近日,系列研究先後在國際權威期刊《細胞代謝》、《自然通訊》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發表。不同種類的腫瘤或同一種腫瘤的不同亞型,代謝特徵存在著明顯差異。基於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混合類型的乳腺癌亞型,邵志敏教授團隊嘗試從腫瘤代謝的角度研究,以期發現更多三陰性乳腺癌的特異靶點。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與健康組織一樣,腫瘤會依賴於通過血液所接收到的營養物質得以生存,然而,由於癌細胞會快速增殖,腫瘤也會相應地快速生長,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即新的血管不會同時出現,此外,新的血管也是癌細胞抵達遠端轉移器官的運輸途徑,研究人員在癌症療法研究中的目標就是抑制腫瘤中的血管發生,即新血管的形成,從而來剝奪腫瘤獲取的營養物質並減緩癌症轉移,抑制血管發生的藥物如今已經在臨床中使用了十幾年了,但其效果卻非常有限
  • 科學家總結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機制和意義
    科學家總結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機制和意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5:00:1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Ralph J.
  • Berg Pharma 發布有關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線粒體代謝的主要研究結果
    Berg Pharma 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年會上發布有關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線粒體代謝的主要研究結果 芝加哥2012年4月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波士頓製藥公司 Berg Pharma 今天在第103屆美國癌症研究學會 (AACR) 年會上發布了有關癌細胞代謝主要觀點的新數據
  • 《細胞》:科學家發現了可增強腫瘤侵襲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謝酶...
    在前不久的《細胞》雜誌上[1],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柏林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找到了一個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潛在靶點——IL4I1,IL4I1是一個代謝酶,由腫瘤產生,分解色氨酸得到的代謝物能夠激活芳烴受體(AHR),從而增強腫瘤的侵襲性,還抑制抗腫瘤免疫。因此,IL4I1抑制可能是一種新的免疫治療途徑。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自噬在腫瘤微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通過與腫瘤細胞結合而誘導自噬,這導致CAF的胺基酸產生增加,而後以旁分泌的方式提供給腫瘤細胞以維持其生長。影響腫瘤代謝調節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它們的微環境和與脈管系統的距離。首先,惡性細胞(CSC和非CSC)具有非凡的能力,可用鄰近細胞提供的補充代謝活性營養來促進其代謝,從而增強腫瘤細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
  • 賽默飛:病毒感染中基於代謝及脂質組學的亮點研究成果
    因此,採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技術研究SARS-CoV-2對機體系統的損害及其潛在機制,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的發現藥物靶點,開發診斷和預後評價生物標誌物,以便及時診斷,有效地治療COVID-19患者,並降低死亡率。本文中將對病毒感染中基於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和進展做簡要的介紹。
  • 癌症研究:利用細胞代謝治療癌症的新發現
    據報導:辛辛那提大學(U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新陳代謝在細胞啟動稱為自噬的生存程序的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自噬是某些抗癌藥物不理想的副作用,有助於某些腫瘤細胞逃避治療。「細胞通過增加自噬來適應營養飢餓,細胞主要自食並循環細胞內容物以支持基本過程,直到營養再次變得充足。」
  • 臨床綜述:不容小視的腫瘤細胞能量代謝
    此外,他們還分析了抗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策略是否可行,相關的抗腫瘤藥物研究進展又如何。摘要 早在192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Otto Warburg就發現了腫瘤細胞代謝的特點-高水平的糖酵解作用,並據此拿下了第二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