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g Pharma 發布有關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線粒體代謝的主要研究結果

2020-12-03 美通社

Berg Pharma 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年會上發布有關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線粒體代謝的主要研究結果

芝加哥2012年4月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波士頓製藥公司 Berg Pharma 今天在第103屆美國癌症研究學會 (AACR) 年會上發布了有關癌細胞代謝主要觀點的新數據。該公司在會上共發表了五項演講,主要涉及腫瘤血管生成相關的內皮細胞生物學、進行癌症治療所需的癌細胞線粒體流、Berg 正在研發的領先腫瘤藥物 BPM 31510 與吉西他濱合用的療效以及 Interrogative Biology® 在腫瘤系統生物學中的用途。BPM 31510 目前正處於治療難治性晚期頑固腫瘤的第一階段試驗,該公司計劃今年啟動將該技術作為鱗狀細胞癌局部給藥的第三階段試驗。

(圖標: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20404/CL82745LOGO )

兒童記憶研究中心 (Children's Memorial Research Center) 藥物開發中心、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obert H. Luri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主管 Seth Corey(醫學博士)將該系統生物療法稱為「當今醫學界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他表示:「鑑於我們對腫瘤異質性和複雜性的了解,該系統療法及其所針對的癌症代謝可共同確保實現更有效的療法。」

研發團隊採用了 Interrogative Biology® 發現平臺,該平臺使用不可知論方法進行生物建模,疾病相關幹擾和微環境的系統模式都遵守 AI-Bayesian 算法。從輸出結果還能得出反映病理壓點的疾病常規節點特徵,這些特徵會被用來識別和證實生物標記和治療靶點以加速藥物開發過程。科學事務總監 Vivek Vishnudas 說:「採用 Berg Interrogative Biology® 技術平臺的這一新方法將成為非典型激酶的關鍵發現工具並推動癌症病理生理學的進步。」

Berg Pharma 一直致力於從試驗轉為臨床實踐的研究工作,並側重了解線粒體代謝過程中的變化和調節異常(如瓦氏效應、氧化、壓力和炎症)如何導致疾病顯型,如癌症、糖尿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Berg Pharma 聯合創始人、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Niven R. Narain 表示:「Berg 已經準備好利用尖端技術和從我們平臺上得出的新發現來應對這些疾病加重過程中帶來的挑戰,從而將收集到的生物情報轉變為可行療法與精確診斷。」

該平臺的核心原理涉及多組學數據整合,包括激酶活性譜、磷酸蛋白質組變化以及蛋白質表達的整體變化(在利用貝葉斯定理算法得出上述分子實體之間的因果交互推論之後)。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 Ranga Sarangarajan 表示:「經過這些網絡生物學方法的公正識別和確認,我們已經實現了一系列針對由線粒體代謝變化引起的疾病的有效療法。」

Berg Pharma 簡介

Berg Diagnostics 是一家總部位于波士頓的分子診斷公司,也是 Berg Biosystems 和 Berg Diagnostics 的母公司。該公司研究重點在於了解新陳代謝變化如何導致疾病發作。該公司已經發表了有關新陳代謝控制因素方面的重要觀點,即沃伯格假說中的根本要素。該公司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新陳代謝疾病方面擁有多個早期技術,這些技術完善了其癌症和預防化學毒性的晚期臨床試驗。利用這一將生物學結果轉變為可行療法和強大的生物標記庫的發現平臺,Berg Pharma 勢必將實現其打造更健康未來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腫瘤代謝機制突破性進展研究一覽
    這項研究發現,一些由MYC誘導的細胞內作用正是因為MYC調節了脯氨酸的代謝所致。脯氨酸氧化酶,通常也被稱為脯氨酸脫氫酶(POX/PRODH),是脯氨酸分解代謝途經裡的第一種酶,同時也是一種線粒體的腫瘤抑制因子,能夠抑制細胞增生,並誘導細胞凋亡。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態系統不斷更新,以確保腫瘤細胞存活和生長。代謝不僅是該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而且還會驅使腫瘤幹細胞更新。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自噬在腫瘤微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通過與腫瘤細胞結合而誘導自噬,這導致CAF的胺基酸產生增加,而後以旁分泌的方式提供給腫瘤細胞以維持其生長。影響腫瘤代謝調節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它們的微環境和與脈管系統的距離。首先,惡性細胞(CSC和非CSC)具有非凡的能力,可用鄰近細胞提供的補充代謝活性營養來促進其代謝,從而增強腫瘤細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SIRT3~5調控的線粒體乙醯化修飾2006年首次報導了賴氨酸乙醯化的蛋白組學研究,結果發現細胞質和細胞核中有195種蛋白的388個乙醯化位點,而在195中蛋白中,僅有13種已知蛋白,更加有趣的是,超過一半的乙醯化位點和蛋白定位於線粒體。這項研究表明賴氨酸乙醯化也存在於線粒體中,構成了獨特的線粒體乙醯體調控的網絡框架。
  • 脂肪細胞外囊泡攜帶酶和脂肪酸,刺激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和重塑
    線粒體活性的這種增加將線粒體重新分配到遷移細胞的膜突起上,這對於在脂肪細胞囊泡存在下增加細胞遷移是必需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鍵的洞察力,了解細胞外囊泡在脂肪細胞和與肥胖特別相關的腫瘤之間發生的代謝合作中的作用。 Figure 1.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線粒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即我們俗知的ATP。研究者Pierre Sonveaux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藥物化合物可以有效阻斷腫瘤的轉移,而正是由於研究人員對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深入研究才獲得了如今的研究結果,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發生改變時就會促進細胞的遷移,最終導致腫瘤成功轉移。
  • 生物谷專訪李健健:腫瘤放療的分子機理和腫瘤異質性
    類似於我們的研究,不同劑量的放射線都會介導NF-kB的活性增高,明顯提高腫瘤細胞內穩態調節蛋白的合成和DNA修復能力的提高,從而構成一個堅固的放射抵抗防護體系,我們主要的研究主要是明確放射線對腫瘤細胞NF-kB生物活性的影響從而尋找對腫瘤放射和基因治療特異高效的生物學靶標。
  • 新研究:癌細胞形成腫瘤離不開線粒體
    新華社雪梨11月24日電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但科學家現在發現了線粒體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的一種全新角色,被剝奪線粒體的癌細胞無法形成腫瘤。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癌細胞需要線粒體才能存活並增殖。這項研究增進了對線粒體在腫瘤形成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為癌症研究和治療指出了新方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研究人員曾於2015年發現,癌細胞在其線粒體受損後,會從周圍健康細胞那裡奪取線粒體,以恢復功能。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80%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形態對於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 Cell:在腫瘤發生過程中,氧化代謝促進神經幹細胞永生化
    腫瘤發生的一個關鍵步驟是確定驅動腫瘤細胞起始的機制,這會觸發它們產生腫瘤的命運。到目前為止,對它們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調控水平上,通過研究腫瘤抑制基因MYC、p53或KRAS。腫瘤細胞內的代謝變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特徵,但是這些變化是腫瘤細胞永生化的結果還是原因仍不清楚,因此這也是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IMBA)的Juergen A.
  • Nature:不同的線粒體代謝模式影響T細胞的分化和功能
    CD4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免疫細胞,在整個激活階段需要進行代謝重編程。在CD4T細胞中,T細胞受體的連接以及細胞因子信號的共同刺激下可誘導糖酵解合成代謝,這是細胞快速增殖所必需的。CD4T細胞分化和功能可通過信號傳導和轉錄重構協調進行,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過程是否可由細胞中的代謝成分獨立調節。
  • 【淋巴瘤微課】腫瘤微環境中MCL細胞對T細胞健康代謝和效應功能的...
    今天與大家分享今年ASH會議上報告的,關於腫瘤微環境(TME)中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對T細胞健康代謝和效應功能的損害(Poster 1114)的研究內容。 研究背景 MCL是一種侵襲性、不可治癒的B細胞淋巴瘤。
  • 線粒體融合介導氧化磷酸化,促使癌細胞永生化
    先前科學家認為,腫瘤細胞主要進行糖酵解反應,無需氧化代謝,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果蠅神經幹細胞腫瘤居然具有高度的氧化性,與正常細胞相比耗氧率更高。該研究於9月10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題為「Oxidative Metabolism Drives Immortaliz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during Tumorigenesis」。該研究發現,由線粒體膜融合介導的氧化磷酸化和NADH / NAD +代謝增加,會促使腫瘤永生。
  • 臨床綜述:不容小視的腫瘤細胞能量代謝
    這些不能經由線粒體途徑獲得ATP的腫瘤細胞,只能進行代謝重組,以維持細胞內的ATP和NADH水平正常。眾所周知,ATP和NADH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生物膜整合、離子濃度維持和DNA合成所必需的。 「跟著錢走」是一個發現和破獲犯罪活動的久經考驗的方法,因為非法所得的錢款需要銷贓。同樣,可以將這種方法沿用到腫瘤研究中,追蹤和破壞細胞的能量通貨ATP和氧化還原通貨NADH。
  • Nature子刊:衰老相關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代謝重塑,加速腸道腫瘤
    這項研究表明,年齡相關的線粒體DNA突變使得線粒體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發生缺陷,導致細胞代謝改變,進而加速腸道腫瘤的發生。實際上,科學家們發現,在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OXPHOS功能在許多類型的腫瘤中均處於一種被下調的狀態。與此同時,OXPHOS系統中的缺陷也是許多人類衰老組織中的一個共同特徵。
  • 胺基酸代謝改變對腫瘤抑制作用的調控機制
    然而,其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對脂質代謝可能造成的影響尚未可知。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Christian M.他們通過體外對非貼壁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過程和鞘酯類的生物合成的研究以及體內對HCT116異種移植小鼠進行膳食胺基酸幹預,揭開了絲氨酸缺乏抑制腫瘤是由於絲氨酸棕櫚醯轉移酶(SPT)的混雜性和脫氧鞘脂(deoxysphingolipids)的異常產生導致的。
  •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6 14:21:52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Karen H.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費城兒童醫院線粒體和子代醫學中心主任、Guha的導師兼合作者Douglas Wallace表示:「現代醫學常常忽略線粒體在疾病中的作用,此項研究通過對比三陰乳腺癌的線粒體能量系統與其他乳腺癌的線粒體能量系統,確定了危險性較低的TNBCs形式,並找出了治療這類乳腺癌的新靶點。因此這項工作對於危險性較低的TNBCs的治療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開幕式當天下午,大會特設主題討論環節,就線粒體與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最新進展走向如何?是否有可能通過線粒體研究大幅度改善退行性疾病?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以及線粒體與腫瘤臨床轉化研究進展深入探討。粒體腦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樣發作症候群(Mitochondrial myopathy, encephal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是一種進行性、多系統受累的線粒體疾病,與多種疾病相關的缺陷基因有關。樂衛東教授介紹道,MELAS臨床表現和病程不可預知,常被誤診為腦炎、腦梗死或腦腫瘤。
  • 關於線粒體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此外,線粒體動力學能夠協調細胞內線粒體大小,形狀和位置,進而影響腫瘤的進展,但是直到現在,其機制還沒有得到完整的闡明。研究的資深作者, Wistar總裁兼執行長,癌症研究中心主任, Dario C. Altieri教授說:「我們知道,線粒體功能的重編程對於癌症的發展和轉移至關重要。我們的發現揭示了這一過程中的新參與者和新途徑,為選擇性消除患者腫瘤細胞打開了具體的治療機會。」
  • 絲氨酸代謝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研究進展
    代謝重編程是腫瘤的十大特徵之一,其中胺基酸代謝重編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除了穀氨醯胺代謝外,絲氨酸/甘氨酸代謝對腫瘤細胞極為重要。絲氨酸是重要的一碳單位原料,其主要作用包括:①為合成甘氨酸、半胱氨酸等胺基酸、磷脂、蛋白、核酸提供原料;②作為甲基的供體,參與生物大分子的甲基化修飾;③產生NADPH用於抗氧化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