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2020-12-06 科學網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本報訊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高寧課題組,利用天然蛋白質複合物,研發出一種具有腫瘤靶向作用及腫瘤微環境響應性的天然蛋白質納米機器,實現在ATP的驅動下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該研究基於生物系統的天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發展了具有精確制導、定點藥物釋放作用的納米機器,為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無限潛能。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通訊》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科委等的資助。

聶廣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多藥物由於疏水性較強,需要溶解到特定的媒介;它們進入人體後,較強的疏水性導致它們在血液裡溶解度較低。這項研究針對疏水性抗腫瘤藥物,可以增加藥物溶解性,提升生物利用率,讓藥物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他介紹道,該研究利用細菌體內的天然蛋白質—分子伴侶(GroEL)作為可攜帶疏水藥物的納米機器,應用於腫瘤治療。分子伴侶通常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介導多肽分子正確裝配。GroEL具有的雙層籠狀結構,能夠為底物多肽分子提供一個疏水環境,並在多肽分子完成摺疊後由ATP激發改變構象。蛋白構象的變化導致其內部由疏水微環境變成親水性環境,進而主動釋放底物,完成一個循環。

該研究基於天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特點,利用GroEL裝載疏水藥物多柔比星,通過響應腫瘤微環境中的高濃度ATP,實現腫瘤特異性的觸發釋放藥物,殺傷腫瘤細胞。同時,納米機器實現了藥物的時空間精準可控釋放。「一般情況下正常打針,相當於身體的細胞浸泡到含有藥物的血液裡。我們現在把藥物放到納米機器裡,只有達到腫瘤部位才會釋放。一方面降低了藥物濃度,另一方面也會減少劑量。」聶廣軍說。

此外,該研究還意外發現GroEL能夠與異常高表達於腫瘤細胞膜表面的網蛋白(plectin)分子特異性結合,賦予GroEL一定程度的腫瘤靶向性。研究表明,GroEL可攜帶疏水藥物「多柔比星」富集於小鼠皮下胰腺癌組織中,可以充分釋放藥物並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高雅麗)

《中國科學報》 (2018-03-12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2018年3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研究員、丁寶全研究員和趙宇亮院士團隊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彥灝教授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成功構建了可以採取靜脈滴注給藥的納米生物栓塞劑——DNA納米機器人,將止血藥物——凝血酶,裝載到納米機器人內部,實現了凝血酶在腫瘤組織中的精確定位,選擇性誘導腫瘤血管栓塞,有效 「餓死」腫瘤的科學目的。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迷你飛船」在血管中潛行,通過血管壁上的小孔潛入腫瘤組織,通過抗體識別並進入腫瘤細胞;一旦進入細胞,這些「飛船」便釋放它們攜帶的貨物——抗癌藥物,摧毀腫瘤細胞:任務至此圓滿完成。他們也在竭盡全力研究為什麼納米藥物對某些病人和腫瘤有效,對另一些卻無效。在擺脫了這個領域不切實際的空想之後,納米藥物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研發出一種名副其實的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方法。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新建成的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將整合優化合作三方的技術優勢,構建以腫瘤診斷、腫瘤治療以及腫瘤的基礎研究為核心的多個科研平臺,在腫瘤的納米診斷、納米治療、納米藥物開發等方面進行聯合攻關,研發新的抗癌納米藥物和應用於腫瘤診斷及治療的納米材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推動腫瘤納米技術的科研轉化,建成世界領先的科研、臨床、企業有機結合的腫瘤納米技術實體,推動納米藥物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進程。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PD-1阻斷劑聯合治療能夠誘導TILs向腫瘤部位招募,顯著提高了對原發腫瘤的抑制能力和抗肺轉移能力。常規治療中增強免疫應答可顯著提高抗腫瘤效率,該治療策略加強了常規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小而穩定的肽修飾siRNA複合物,能夠繞過核內體的誘捕,將siRNA釋放到細胞質。 該複合物對熱休克蛋白基因Hsp27的沉默更有效,與非靶向遞送相比,可顯著抑制增殖。 靶向給藥可增強體內基因沉默和抗腫瘤活性,且無細胞毒性、急性毒性或炎症反應。
  • 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7月4日,《自然-通訊》雜誌以Rapid transport of deformation-tuned nanoparticles across biological hydrogels and cellular barriers 為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由於美國成立了由8個大學組成的納米醫學研發中心合作網絡,充分發揮了現有研究機構各自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設施優勢,推動了納米醫學的發展。美國還成立了納米醫學科學院,並創辦了納米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以推動納米醫學快速而穩定的發展。
  • Nature Materials後,再發Angew,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蔣喬等人在DNA器件研究再獲進展!
    9月7日,Nature Materials期刊發表了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等人關於DNA機器納米疫苗的論文。他們描述了一種利用基於DNA的納米技術來引發針對癌症治療的強大的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策略。即設計了一種DNA機器納米結構,既可以保護抗原/佐劑有效載荷免受細胞外核糖核酸酶的幹擾,又可以介導其有效轉運至引流淋巴結(dLNs)。
  • 華中大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教授合作《Nat Biomed Eng》在抗腫瘤藥物遞送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藥物由於具有滲透與滯留增強效應(EPR)、智能響應性、可靶向修飾、不同作用機製藥物共輸運等優勢,在腫瘤精準治療和診療一體化方面受到極大關注。但如何進一步提高抗腫瘤納米藥物的靶向輸送效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仍面臨諸多挑戰。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馬光輝帶領的課題組了解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實現降低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多年來,抗腫瘤藥物的嚴重毒副作用一直受到科學界的極大關注。因為對於患者來說,理想的化療方法應該是只對機體的癌細胞發揮作用,而不對正常細胞產生效應,或者引起的毒副作用微不足道。
  • 【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納米藥物靶向到腫瘤組織、腫瘤細胞的示意圖。編者按:隨著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的不斷交叉,納米生物醫用材料逐漸展示出巨大的潛在價值。為了率先將介孔二氧化矽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研究推進到活體水平,唐芳瓊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納米結構的精細調變,創新性地設計出具有獨特中空、介孔結構的夾心二氧化矽納米材料作為抗腫瘤藥物的載體。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於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於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 靶向輸送後勁不足,納米藥物還是萬金油!
    8月11日,Healthcanal撰文介紹納米藥物也是挪威製藥工業的重點研究領域,國家研究基金為一個納米藥物團隊曾提供3000多萬挪威克朗(2870萬元)的資助,這對於一個北歐小國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美國化學會的《Chemical Review》昨天還刊登東北大學Vladimir Torchilin教授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脂質體藥物輸送技術的最新進展。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當與水凝膠(由FDA批准的瓊脂糖和殼聚糖組成)結合後,將含有載藥Ge的水凝膠塗在腫瘤術後傷口表面,通過NIR照射,發揮局部熱療和NIR觸發的化療藥物釋放的作用,一方面能夠快速殺滅殘留腫瘤細胞和細菌,另一方面持久抗腫瘤、抑菌並加速手術傷口癒合。
  • 中科院與天津腫瘤醫院開展腫瘤納米技術全面合作
    8月1日,為推動腫瘤治療診斷納米技術的研發,以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副理事長郝希山院士為首的天津市代表團的領導和專家,分別訪問了中科院院國家納米中心和高能所,並與北京分院副院長喬均錄、高能所所長陳和生、國家納米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琛等領導就中科院與天津腫瘤醫院開展腫瘤納米技術全面合作事宜,進行了會談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他們通過化學修飾氧化石墨烯,實現了抗癌藥物阿黴素和喜樹鹼的可控聯合載藥和生物靶向遞送,其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比單一載藥更高的抗腫瘤效應 (Small, 2010, 6, 537- 544),這項工作入選Small月度Top 10 most accessed articles。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核酸自組裝結構具有尺寸可控、可定點修飾和生物相容等特點,是一類優秀的藥物載體。為進一步提高對核酸分子的利用效率,構建一類由核酸藥物組成同時具有藥物載體功效的基因治療型複合納米體系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 解讀納米醫療: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
    具體到藥物研發過程中,精準治療不僅體現在靶向藥的精確制導,還包括新型生物製劑帶來的精準遞送方式。現在,以納米材料為載體的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影響著原有的藥物研發模式。納米藥物:以納米級材料為載體的藥物納米醫藥可以廣義地定義為納米級材料在改善人類健康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