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2021-01-21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腫瘤血管栓塞療法是通過在已形成的腫瘤血管內形成血栓,阻斷血液供應,使腫瘤細胞因缺乏營養和氧氣,而飢餓壞死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於臨床上大多數癌症患者而言,藥物所針對的都是已經血管化的腫瘤。因此,該類治療方法呈現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目前,臨床中常用的血管栓塞劑主要包括碘化油(iodinated oil)、海藻酸鈉微球、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聚乙烯醇修飾物微球(DC bead)等。雖然它們在針對肝癌等血供豐富的惡性腫瘤療效明顯,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血管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血管痙攣、無菌性血管內膜炎等副作用。而且,它們堵塞血管的機制均為物理性堵塞,容易因為材料降解造成短期內血管再通。此外,它們無靶向性,釋放入血流中易導致非靶器官的誤栓。因此,尋找新型安全有效的生物栓塞劑具有切實的必要性。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2018年3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研究員、丁寶全研究員和趙宇亮院士團隊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彥灝教授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成功構建了可以採取靜脈滴注給藥的納米生物栓塞劑——DNA納米機器人,將止血藥物——凝血酶,裝載到納米機器人內部,實現了凝血酶在腫瘤組織中的精確定位,選擇性誘導腫瘤血管栓塞,有效 「餓死」腫瘤的科學目的。活體內工作的DNA納米機器人的發展革新了腫瘤血管栓塞治療手段。同時,DNA納米機器人代表了未來人類精準藥物設計的全新模式,為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全新的智能化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血管栓塞治療對腫瘤的治癒率,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研究員、吳雁研究員和趙宇亮院士團隊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了文章Combination of tumour-infarction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via the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thrombin encapsulated in tumour-targeted nanoparticles,發展了一種智能聚合物納米藥物,同時載帶凝血酶和化療藥物阿黴素(Dox),通過納米藥物的表面功能化,實現了靶向栓塞腫瘤血管的同時,化療藥物同步彌散到無血供或不依賴血管生長的腫瘤區域,最大程度的殺傷腫瘤組織(圖1)。

圖 1.負載促凝因子凝血酶和化療藥物的納米藥物設計思路及工作原理

本研究工作,為開發新型的抗腫瘤血管藥物提供新思路,同時對提高臨床已有栓塞療法療效的方案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李素萍研究員、張銀龍博士。

相關焦點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山區縣醫院科研人員開發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據介紹,改善藥物在腫瘤部位的聚集和遞送效率是納米醫學的重要目標。在通過髓過氧化物酶(MPO)化學介導炎症反應以及在由原發腫瘤或環境刺激觸發炎症過程的生物促進癌症轉移中,中性粒細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項研究成果開發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通過內源性MPO催化的原位交聯實現增強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從而增強對腫瘤的精準診療效果。
  • ...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新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據介紹,改善藥物在腫瘤部位的聚集和遞送效率是納米醫學的重要目標。在通過髓過氧化物酶(MPO)化學介導炎症反應以及在由原發腫瘤或環境刺激觸發炎症過程的生物促進癌症轉移中,中性粒細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項研究成果開發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通過內源性MPO催化的原位交聯實現增強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從而增強對腫瘤的精準診療效果。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衛工委書記陳超英,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副院長喬均錄,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院士,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希山院士,國家納米中心副主任兼黨委書記查連芳,高能物理所黨委書記王煥玉,副所長姜曉明,以及天津市科委、市教委、市衛生局等有關方面領導出席了成立儀式。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 Scientific reports: 新型納米藥物,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
    2015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Dalhousie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運送化療藥物的新方式。利用納米科技,這種新型藥物運送系統僅僅在腫瘤細胞釋放藥物,從而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傷害。Naga Puvvada博士是Dalhousie醫學New Brunswick (DMNB)的一名博後,他發明了藥物運送系統。他與DMNB的Keith Brunt博士,及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們一起合作,開發了這種新系統。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這種顆粒可以增加運送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的量,而且僅僅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這樣就對健康組織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作為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其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必將引起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革命。目前,納米醫藥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納米藥物的製備工藝等還很不完善,納米技術應用於中藥的研究和開發還僅是出現了一些苗頭。因此,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研究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但納米醫藥所具有的優越特性預示著它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重磅!
  • 陳填烽團隊開發出用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
    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 解讀納米醫療: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
    納米材料的尺寸範圍為1-100nm,與DNA等基本生物材料大小相仿,但表面積大大增加,其應用從藥物和基因傳遞再到生物醫學成像都有涉及。納米藥物具有顆粒小、比表面積大、表面反應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吸附能力強等特性。利用納米材料作為藥物載體可以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實現高效靶向物遞送,延長藥物消耗半衰期,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有害副作用。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早在21世紀初,這種關於納米藥物的設想就經常以動畫片的形式向人們表明,納米藥物或將是對抗腫瘤的靈丹妙藥,可以找到並進入腫瘤組織,將腫瘤細胞一網打盡。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Piotr Grodzinski解釋說,由於這種癌症病人總生存率極低,因此哪怕一點小小的提高都值得關注。Grodzinski認為,在缺乏傳統治療手段的疾病領域,納米藥物將大有作為:「納米藥物需要應用在那些以現有手段無法診斷或者治療的疾病上。」
  • 【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納米藥物靶向到腫瘤組織、腫瘤細胞的示意圖。編者按:隨著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的不斷交叉,納米生物醫用材料逐漸展示出巨大的潛在價值。而在基礎研究方面,國內科研人員研發的新型熱敏脂質體納米藥物載體則進一步改善了傳統脂質體的性能。另外,聚合物納米粒、納米膠束、納米乳等幾種形式的納米藥物也是目前研發的熱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無機納米材料的藥物傳遞以及腫瘤診療一體化方面,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會議圍繞納米醫學前沿及關鍵問題、納米藥物及其藥理學、生物傳感與醫學示蹤、納米技術的生物效應及安全性四個中心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利用DNA分子的自組裝特性,可以獲得新型的納米結構材料,用於發展全新的生物檢測技術,實現基因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發展安全有效的基因運載系統,利用納米技術發展新型醫學傳感器,利用納米技術發展新型活細胞檢測技術。
  • 上海可佑納米與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
    11月9日,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可佑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淨院士納米鉑金除醛新品發布會在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行。納米中心擁有國際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國際一流的實驗室,專家技術團隊強大,品牌優勢強大,此次戰略合作協議圓滿達成,可佑依託國家納米中心的研發優勢和品牌優勢,與國家納米中心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未來將在納米新材料行業做到行業標杆,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其可以在人類和小鼠的肺部的腫瘤位點實現位點選擇性地釋放藥物分子,這種方法或可增加當前癌症藥物對肺癌的作用效果,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ACS Nano上。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智能納米材料有望攻克腫瘤耐藥難題
    近日,上海藥物所藥物製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設計、構建了一種細胞內酸敏感型多功能納米膠束共輸送光敏劑和化療藥物阿黴素前藥,初步實現了腫瘤光療和化療有機結合克服腫瘤耐藥。弱鹼性抗癌藥物(如鹽酸阿黴素和鹽酸伊立替康等)會被束縛在溶酶體中並失去藥效。而腫瘤細胞長時間經受亞致死劑量的藥物刺激,是導致腫瘤產生獲得性耐藥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以來,科研人員致力於開發納米遞藥系統,期望改善化療藥物在腫瘤組織的分布,抑制藥物外排,從而克服耐藥。但是因為存在上述腫瘤生理屏障,並沒有取得滿意進展。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於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於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的樊春海與黃慶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兩種新型的納米載運體系。
  • 靶向輸送後勁不足,納米藥物還是萬金油!
    【新聞事件】:最近和靶向藥物輸送、新型納米藥物相關的文章依然連續不斷。8月11日,Healthcanal撰文介紹納米藥物也是挪威製藥工業的重點研究領域,國家研究基金為一個納米藥物團隊曾提供3000多萬挪威克朗(2870萬元)的資助,這對於一個北歐小國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美國化學會的《Chemical Review》昨天還刊登東北大學Vladimir Torchilin教授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脂質體藥物輸送技術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