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
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主要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完成,此後在高州醫院繼續深化完善。
據介紹,改善藥物在腫瘤部位的聚集和遞送效率是納米醫學的重要目標。在通過髓過氧化物酶(MPO)化學介導炎症反應以及在由原發腫瘤或環境刺激觸發炎症過程的生物促進癌症轉移中,中性粒細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項研究成果開發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通過內源性MPO催化的原位交聯實現增強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從而增強對腫瘤的精準診療效果。該新型藥物與光動力療法協同作用,通過持續釋放5-脂氧合酶抑制劑來阻止中性粒細胞向肺的募集,從而抑制了腫瘤轉移。該藥物還可以與產生急性炎症的許多其他治療方法(手術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光熱療法和免疫療法)結合使用,增強治療效果。
「山區縣域醫院也有大平臺。」於今年4月份正式入職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在這裡找到幹事業的感覺。他畢業於廈門大學分子影像中心,博士期間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公派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影像與納米醫學實驗室聯合培養兩年,畢業後進入史丹福大學化學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學成回國後,他選擇了這所粵西山區縣醫院並且打響了重磅的一炮。
作為廣東省山區縣級市成立的首:「廣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高州醫院搭平臺做好高端人才的「磁力連結」,引得「鳳凰」紛紛來栖。該院近5年入職博士15人、進站開展博士後研究11人、入職碩士105人,近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4項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通過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認證、廣東省藥品實驗室潔淨度檢測(GMP)認證,本月初成為廣東醫科大學首個博士後聯合培養基地。
該論文的發表標誌著高州市人民醫院從臨床型醫院向臨床與研究型相結合的高水平醫院邁進一大步,將為縣域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福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關家玉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關家玉
通訊員:林巧文、天寶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