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填烽團隊開發出用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具有不依賴於抗原特異性或MHC非限制性特性的抗腫瘤活性以及較小的可能性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優勢,因此,基於NK細胞過繼性治療的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極具吸引力的癌症治療方法。

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ACS Nano雜誌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hibitorEncapsulated Nanoemulsion的研究論文,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

陳填烽教授通過設計合成了一種含硒代胱氨酸和免疫調節劑的共載納米體系,並對其作為NK細胞免疫增敏劑用於三陰乳腺癌治療的可行性及潛在機理進行探討。

這項研究不僅闡述了一種設計納米乳製劑以協同傳遞藥物的簡單策略,而且也揭示了含硒納米體系作為NK細胞治療的有效免疫增敏劑,在乳腺癌特別是三陰性乳腺癌的適應性治療中的潛在應用和作用機制。

該研究發現,含硒代胱氨酸和TGF-β抑制劑的納米體系能夠增強多個臨床患者來源NK細胞的腫瘤免疫殺傷作用,隨著硒代胱氨酸濃度的增加以及NK細胞比例的提高,其增強倍數最高達30.6倍。

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含硒納米體系能夠促進NK細胞表面NKG2D的表達以及腫瘤細胞表面NKG2DLs的表達,增強N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細胞毒性,從而增強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效果。

這項研究不僅闡述了一種設計納米乳製劑以協同傳遞藥物的簡單策略,而且也揭示了含硒納米體系作為NK細胞治療的有效免疫增敏劑在乳腺癌特別是三陰性乳腺癌的適應性治療中的潛在應用和作用機制。

陳填烽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靶向化學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獲得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通訊作者在Matter、Science Advances、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 及ACS Nano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5篇,封面論文30篇,H-index 57,申報中國專利55項,實現技術成果轉化12項,產生了重要的經濟及社會效應。

暨南大學為該研究的唯一完成單位,暨南大學博士生劉暢和賴浩強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填烽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10103

相關焦點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責編 | 兮腫瘤血管栓塞療法是通過在已形成的腫瘤血管內形成血栓,阻斷血液供應,使腫瘤細胞因缺乏營養和氧氣,而飢餓壞死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於臨床上大多數癌症患者而言,藥物所針對的都是已經血管化的腫瘤。因此,該類治療方法呈現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山區縣醫院科研人員開發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鑑於高濃度的氧化應激可以直接誘導細胞死亡,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活性氧產生劑或胞內抗氧化系統的抑制劑可以破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 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在《中國科學:化學》發文,簡要介紹了利用不同策略構建智能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實現化學動力學療法.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指通過一定的微細加工方式直接操縱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分子團,使其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具有納米尺度的物質或結構,一種具有同生物膜性質類似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載體的藥物。納米藥物作為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其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必將引起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革命。目前,納米醫藥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納米藥物的製備工藝等還很不完善,納米技術應用於中藥的研究和開發還僅是出現了一些苗頭。因此,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研究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但納米醫藥所具有的優越特性預示著它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重磅!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首次在人類組織中證實選擇性藥物的運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納米載體,其金輝在肺部腫瘤區域釋放攜帶的藥物,研究者Silke Meiners教授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開發的納米顆粒首次實現在人類肺部腫瘤組織中的選擇性釋放。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同時,在粘液中滋生的大量病菌逐漸定植,形成緻密的病菌生物膜以躲避藥物的殺傷,產生耐藥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iPSC來源的CAR-巨噬細胞(CAR-iMac)用於新型免疫細胞治療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Macrophage Cells with Antigen-dependent Anti-Cancer Cell Functions的文章,首次報導了基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的表達嵌合抗原受體的巨噬細胞(CAR-iMac)在腫瘤的免疫細胞治療中的應用
  • 新納米載藥系統成功用於惡性腫瘤治療
    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將正常細胞一同殺滅,是一種「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療方法。納米藥物載體可以增強藥物的抗腫瘤效果,並且降低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機遇。無機納米材料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後起之秀,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特殊的結構及高穩定性,可以克服有機納米材料的功能單一,可控性差等硬傷,在藥物輸送、醫學成像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的樊春海與黃慶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兩種新型的納米載運體系。
  • Scientific reports: 新型納米藥物,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
    2015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Dalhousie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運送化療藥物的新方式。利用納米科技,這種新型藥物運送系統僅僅在腫瘤細胞釋放藥物,從而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傷害。Naga Puvvada博士是Dalhousie醫學New Brunswick (DMNB)的一名博後,他發明了藥物運送系統。他與DMNB的Keith Brunt博士,及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們一起合作,開發了這種新系統。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這種顆粒可以增加運送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的量,而且僅僅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這樣就對健康組織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科學家們嘗試了多種方法,其中包括利用藥物載體對腫瘤進行靶向治療來實現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標。  事實上,抗腫瘤藥物載體是癌症治療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且十分活躍的部分。作為藥物載體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成分也多種多樣。抗癌藥物載體已涉及蛋白質、脂類、無機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無機和高分子的複合材料。馬光輝課題組從事的,就是抗腫瘤藥物載體這個研究方向。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X射線響應降解納米載藥系統
    化療是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治療方式,但是單分子化療藥物生物利用度低、治療副作用大,給患者身心及其家庭帶來負擔。利用納米技術將單分子化療藥物製備成納米藥物,可實現化療藥物腫瘤靶向和可控釋放,從而改善治療效果並降低毒副作用,有利於實現高效低毒化療。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屏障限制了藥物遞送效果  磷脂是一種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的生物材料。長期以來,由磷脂形成的脂質體一直被醫藥界公認為優質的藥物載體和封裝材料,現已大量用於臨床醫學研究與疾病治療,尤其適用於高端的抗腫瘤藥物。但是,由於磷脂在生物體內易被酶水解,穩定性相對較差。
  • ...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新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研究成果於7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材料與化學大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27.398),為解決腫瘤藥物的精準治療問題帶來了新的機遇,填補了我國山區縣級醫院在該領域的空白。該論文由高州市人民醫院的唐龍光博士為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周子健博士和高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王茂生、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癌症早期預警治療有望由高分子納米藥物實現
    央廣網合肥12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如圖1所示,採用摻銅的介孔氧化矽為載體,將低毒的雙硫侖藥物和銅離子輸運至腫瘤。通過特異性響應腫瘤的弱酸性,介孔氧化矽快速降解,同步在瘤內釋放出藥物雙硫侖和二價銅離子。於是雙硫侖在瘤內原位與銅離子螯合,一方面明顯增強其毒性,同時產生的一價銅離子催化腫瘤內高表達的過氧化氫的歧化反應,產生大量的高細胞毒性的羥基自由基,從而達到低毒副作用的腫瘤特異性協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