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2020-11-30 騰訊網

細胞內環境失衡將導致細胞功能異常與疾病, 如氧化應激水平升高是腫瘤細胞的一個典型標誌. 近年來, 構建針對腫瘤細胞內源性氧化應激響應的高分子納米載體受到了廣泛關注, 然而這些納米載體普遍存在對內源性氧化應激響應靈敏度不足等問題. 鑑於高濃度的氧化應激可以直接誘導細胞死亡,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活性氧產生劑或胞內抗氧化系統的抑制劑可以破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 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在《中國科學:化學》發文,簡要介紹了利用不同策略構建智能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實現化學動力學療法. 這一新興的治療手段不僅能夠直接殺滅腫瘤細胞, 還可以與其他腫瘤治療策略(如化療)有機結合, 提升抗腫瘤療效.

細胞被認為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元. 從化學角度來看, 細胞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精巧的微反應器, 它們能夠在極其溫和的條件下精確地執行大量的化學反應. 儘管細胞內的反應相對高效, 然而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 因此維持細胞內穩態對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一旦細胞內穩態被破壞, 可能導致各種細胞功能障礙和疾病. 與正常組織相比, 腫瘤組織具有獨特的微環境, 如弱酸性、過度表達的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濃度升高等. 以胞內氧化還原穩態(redox homeostasis)為例, 細胞主要在線粒體中產生ROS;而細胞內抗氧化系統可以清除ROS, 避免細胞內氧化還原失衡而引發細胞功能損害. 在正常細胞中, ROS的產生和清除受到嚴格控制並處於動態平衡; 一旦胞內氧化還原平衡被打破, 將導致胞內ROS蓄積和疾病的產生.

迄今, 在許多類型的癌症中都觀察到ROS水平升高, 並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異常的ROS水平與多種疾病(如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密切相關. 常見的ROS包括過氧化氫(H2O2)、單線態氧(1O2)、超氧化物(O2 )、次氯酸(HClO)和羥基自由基( OH)等. 在腫瘤細胞中典型的ROS濃度可以達到100μM以上, 而在正常的組織一般為20nM. 為了避免ROS的過度產生, 胞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過氧化氫酶(catalase, CAT)和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等生物大分子和穀胱甘肽(GSH)、抗壞血酸、半胱氨酸和膽紅素等小分子抗氧化劑均能夠有效分解ROS, 維持胞內氧化還原平衡.

研究表明, ROS的生理作用具有高度的濃度依賴性. ROS的輕度升高能夠促進細胞增殖、遷移、分化等; 而高濃度的ROS則會誘導細胞凋亡、壞死和自噬性細胞死亡等. 因此, 如果能夠在腫瘤細胞內選擇性地提高胞內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則有望直接殺死腫瘤細胞. 不難理解, 通過人為引入ROS產生劑和/或抑制胞內的抗氧化系統均可能破壞氧化還原動態平衡, 誘導腫瘤細胞死亡(圖1). 這種利用細胞內源性的化學反應產生ROS進而誘導細胞死亡的抗腫瘤策略也被稱為化學動力學療法(chemodynamic therapy, CDT).

圖1 促進腫瘤細胞內ROS的產生和/或抑制細胞內抗氧化系統放大氧化應激實現腫瘤治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重點關注一些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氧化還原調節劑(redox mediators, RMs)放大胞內氧化應激用於腫瘤治療的實例. 相對於RMs本身,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提升腫瘤細胞氧化應激不僅可以優化RMs的藥代動力學, 還可以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的增強滲透性和保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效應實現腫瘤組織被動靶向, 提升病理組織選擇性富集和抗腫瘤療效.

細胞內氧化還原內穩態對維持細胞正常功能至關重要. 雖然細胞內氧化還原失衡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眾多疾病密切相關, 然而選擇性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能夠誘導腫瘤細胞死亡, 這也為腫瘤治療提供了CDT這一新興的策略. 本文雖然只選取了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展示如何構建智能高分子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 但是不難看出, 這一領域備受關注並取得了諸多進展. 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 這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 納米遞送載體的降解和代謝過程需要深入研究.目前, 結合ROS響應的聚前藥兩親分子構建納米載體遞送ROS產生劑和/或抗氧化系統抑制劑代表了一種通用的設計策略. 該方法能夠利用循環放大的理念提升胞內氧化應激和促進化療藥物釋放, 實現CT和CDT甚至多種抗腫瘤療法的協同, 在部分動物模型上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 雖然聚前藥的設計能夠顯著提高納米載體藥物負載效率, 然而在複雜的生物環境中, 這些聚前藥納米載體的生物利用度和降解代謝性能尚未得到系統深入的研究. 由於納米載體比小分子藥物體系更加複雜, 這些納米載體的代謝降解的中間體可能產生重要的生物學效應. 比如之前長期被忽視的觸髮式自降解體系產生的(A)QM中間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它們實際上是一些藥物分子產生療效的根本原因.

其次, 納米載體的遞送效率亟待提高.儘管用於提升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的納米載體被設計為在腫瘤細胞內選擇性釋放ROS產生劑或抗氧化系統抑制劑, 但是由於納米載體自身的遞送效率嚴重不足, 能夠到達腫瘤部位的納米載體極少(通常小於1%). 雖然可以引入主動靶向策略, 然而納米載體的生物分布仍然無法精確調控. 更為重要的是, 如果這些納米載體不能被代謝, 這意味著大量的納米載體將最終在正常組織蓄積. 一旦這些納米載體在正常細胞內釋放ROS產生劑或抗氧化系統抑制劑, 必然導致正常細胞功能損害, 可能產生不可預知的系統毒性和副作用. 除高分子納米載體之外, 研究人員還發展了大量的無機納米載體、磷脂小分子載體以及將不同水溶性的藥物直接結合組裝成納米粒子而實現無載體藥物遞送等體系. 這一領域的發展亟需提高納米載體的遞送效率, 實現納米載體在腫瘤細胞內選擇性釋放.

最後, 除了ROS, 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同樣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一氧化氮是機體內重要的信號分子, 在免疫調節、腫瘤治療、抗菌等領域均具有潛在的應用. 構建納米載體實現一氧化氮的可控遞送近年來也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 提高RNS水平同樣可以放大細胞內氧化應激, 並能夠與其他治療手段相互結合提升抗腫瘤效率. 雖然存在許多挑戰, 我們仍期待這一領域產生更多創新的思想和原創的理念, 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和科學謹慎的評價, 這些能夠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的高分子納米載體有望為腫瘤的治療提供新的契機.

相關焦點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來源:生物谷 2007-12-10 10:51 摘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納米技術在90年代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它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研究員鄧偉僑和DNL21T3研究員吳忠帥領導的合作團隊,在尋找高比容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NIH陳小元JACS:過氧化銅納米點實現過氧化氫自給型化學動力學治療
    ,並將其用於可激活的過氧化氫自給型化學動力學癌症治療。 背景介紹 A.化學動力學療法 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化學動力學療法(CDT)利用芬頓或類芬頓反應產生高細胞毒性的羥基自由基( OH)。
  • 癌症早期預警治療有望由高分子納米藥物實現
    央廣網合肥12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治療癌症的研究進展
    當前的癌症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療法和免疫療法。化學療法有許多缺點,如藥物不良反應、治療指數低、藥物耐受性和靶向性差等原因,使其在應用上受到許多限制。近年提出了新的藥物遞送方法,例如納米技術,它可以通過被動和主動靶向途徑實現藥物在腫瘤組織中的選擇性積累,但它具有爆發釋放,生物粘附性差和不可逆轉形變的缺點,因此不適合長期給藥。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Nature旗下副編UCL博士《自然·評論化學》:越軟,越快
    但是,如果膜的孔小於納米顆粒本身,則很難預測其擴散。作為藥物遞送系統,已經發現大的納米顆粒比小的納米顆粒更好,更穩定的載體,但是由於滲透到深部組織受到尺寸的限制,這些質量被抵消。Banquy解釋說:「已經建立了幾個設計,以改善納米載體的循環時間或靶向效率。」「例如,通常使用聚合物塗層來避免從血液循環中快速消除納米載體。
  • 天津大學生科院常津團隊納米診療系統研究2020年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種有效的腫瘤療法。光熱治療(PTT)、化療與免疫治療的有機結合可用於抑制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本研究開發了一種用於原發和遠端腫瘤協同免疫治療的納米系統。儘管研究人員使用納米載體改善光敏劑的靶向性以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毒副作用,但這也可能會帶來納米載體的安全性問題。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開發了由小分子兩親性AIE光敏劑自組裝的新型pH響應無載體AIE納米光敏劑(AIE-NPS)。這種無載體的AIE-NPS克服了納米載體的安全性問題,並通過AIE分子羧基的質子化和去質子化賦予了AIE-NPS pH響應性。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個性化腫瘤疫苗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
    近年來,腫瘤納米疫苗隨著越來越多腫瘤新抗原的鑑定和納米載體被開發的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開發更有效的腫瘤治療性疫苗載體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當務之急。,報導了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F13-PEI)個性化腫瘤疫苗的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最近,趙雙良教授和重慶三峽學院宋先雨博士(原華東理工大學趙雙良教授團隊博士生)利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和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系統研究了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界面作用機理,闡釋了納米水凝膠內化路徑同時受水凝膠機械強度及包封能力的界面調控機制。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具有極強的材料對比度和較短的開關時間,且可忽略不計的降解的可開關材料可以為有源質子和納米光子系統做出貢獻。為了了解它們的特性,研究人員必須收集有關納米光子過程的深入知識。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Cancer的研究進展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教授團隊總結了用於cancer therapy的水凝膠的尺寸大小對遞送途徑的影響,討論了刺激響應水凝膠的設計策略,並回顧了過去幾年中有關智能水凝膠的研究。相關綜述「Hydrogel-Base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r Cancer Treatment: AReview「於發表於 ACS Mol. Pharmaceutics.
  • 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非病毒納米載體具有易於大規模製備、易修飾和多功能化的特點,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手段。與非病毒載體傳輸質粒DNA或mRNA進行基因編輯相比,非病毒載體直接傳輸Cas9蛋白/sgRNA複合物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特異性,但其傳輸載體仍較為有限,尤其缺乏多功能載體進行腫瘤組織特異的基因編輯聯合治療。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在新型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
  • 西工大《納米快報》生物標記觸發分解DNA智能納米凝膠藥釋載體
    因此,該報告中介紹的全新策略可能會在設計藥物載體方面開闢新天地,以消除化學治療劑和活細胞探針對癌症風險評估,診斷和預後的不良副作用。相關論文Cancer Biomarker-Triggered Disintegrable DNA Nanogels for Intelligent Drug Delivery發表在《Nano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