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2021-01-12 騰訊網

微納界面體系與新能源、膜分離、界面催化、氣體捕集儲存等眾多研究前沿緊密相關。隨著界面化工新技術和微型器件與設備的開發及應用,界面體系的調控與強化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趙雙良教授(現加入廣西大學)課題組聚焦這一學科前沿,發展及應用統計力學模型並結合計算機模擬,對微納界面體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界面體系熱力學及分子擴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最近,趙雙良教授和重慶三峽學院宋先雨博士(原華東理工大學趙雙良教授團隊博士生)利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和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系統研究了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界面作用機理,闡釋了納米水凝膠內化路徑同時受水凝膠機械強度及包封能力的界面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Langmuir》等期刊上。

納米載藥是21世紀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也是典型的微納界面體系。納米水凝膠廣泛用於封裝、儲存和運輸治療劑等智能系統,是未來最具前途和應用價值的納米載體之一。關於聚合物納米載體遞送路徑已有相當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實際上,已報導的納米載體治療腫瘤的實驗中,多達97%是通過「主動運輸」被轉運到實體瘤中而非傳統的「被動運輸」。而且,只有不到1%注射量的納米載體被轉運到實體瘤中。較低的遞送功效是由於它們在腫瘤中的不良蓄積行為及不良的藥物動力學所致。因此,理解和認識納米載體在細胞攝取內化過程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機制對設計高遞送率的納米載體至關重要。

與具有高交聯密度和低封裝能力的納米水凝膠容易被膜部分包裹,而低交聯密度和高封裝能力的納米水凝膠更容易滲透到膜中。無論交聯密度如何,納米水凝膠在內化過程中受到「彈性毛細」作用的控制,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結構性形變,即由球形變為橢球形再恢復至球形。在膜內化過程中,脂質體和受體分子間表現出不同擴散行為,脂質體在膜與納米水凝膠接觸區域形成局部的納米域,而受體分子遷移至水凝膠內部,水凝膠進而溶脹。相關機理如圖1所示。模擬結果中的納米水凝膠形態形變、脂質體和受體擴散性質均與實驗比較相吻合。

圖 1同質納米水凝膠的「機械化學」細胞膜內化機制

該團隊還首次研究了結構異質水凝膠--蛋黃@殼水凝膠的生物膜內化機制。與同質的水凝膠相比,結構異質水凝膠呈現出不同的「機械化學」生物膜內化行為,具有強親和力的蛋黃結構直接與膜接觸,導致部分膜包裹;與同質納米水凝膠相比,接觸面積大大減少,從而導致脂質構成的納米域變小,從而避免了相關的細胞毒性。相關機理如圖2所示。該工作以「Mechanochemical Cellular Membrane Internalization of Nanohydrogels: A Large-Scale Mesoscopic Simulation」為題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DOI: 10.1021/acsami.0c16688)。

圖 2異質納米水凝膠的「機械化學」細胞膜內在化機制

該團隊前期還提出了一種可定量描述PNIPAM水凝膠溫敏特性模型,該模型能準確描述PNIPAM水凝膠塌陷動力學過程中的主要實驗特性,包括體積相轉變溫度、溫度依賴性粒徑、結構形態變化等性質。該研究工作以「Deswelling Dynamics of Thermoresponsive Microgel Capsules and Their Ultrasensitive Sensing Applications: A Mesoscopic Simulation Study」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雜誌上(DOI: 10.1021/acs.jpcc.8b09998)。

基於機器學習,該團隊對水凝膠界面工程展開細緻研究,提出了水凝膠界面潤溼、膠體粘黏兩種吸附機制,並根據溫度、交聯密度、界面作用強度繪製了界面吸附相圖。結果如圖3所示。該工作以「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Thermoresponsive Microgel Capsules: Polymeric Wetting vs Colloidal Adhesion」為題,發表在《Macromolecules》雜誌上(DOI: 10.1021/acs.macromol.8b02323)。

圖 3微凝膠相變行為、機器學習與微凝膠界面工程

以上工作,論文第一作者為宋先雨博士,通訊作者為趙雙良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華東理工大學劉洪來教授的精心指導。相關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的支持。

原文件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6688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c.8b09998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8b0232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langmuir.9b01395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王宏志團隊《ACS AMI》:基於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
    近來,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已在可穿戴熱電器件和固態鋰電池領域開展了相關工作,開發了基於碳納米管互穿二硫化鉬薄膜的高輸出電壓的熱電腕帶(Adv. Funct.  近年來,具有低成本(水系電解液成本低廉,製備簡單;鋅金屬儲量豐富)、高安全性(水系電解液無毒、不易燃;鋅金屬在水介質中性能穩定)、高容量(鋅金屬理論容量820 mA·h g-1, 5855 mA·h cm-3),組裝方便(可在空氣環境中直接組裝)等優勢的柔性水系鋅離子電池(ZIBs)也引起了研究人員們極大的興趣。
  • 東華大學王宏志團隊《ACS AMI》:基於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水下使用的鋅離子電池
    近來,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已在可穿戴熱電器件和固態鋰電池領域開展了相關工作,開發了基於碳納米管互穿二硫化鉬薄膜的高輸出電壓的熱電腕帶(Adv. Funct.近年來,具有低成本(水系電解液成本低廉,製備簡單;鋅金屬儲量豐富)、高安全性(水系電解液無毒、不易燃;鋅金屬在水介質中性能穩定)、高容量(鋅金屬理論容量820 mA·h g-1, 5855 mA·h cm-3),組裝方便(可在空氣環境中直接組裝)等優勢的柔性水系鋅離子電池(ZIBs)也引起了研究人員們極大的興趣。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化學」跨膜行為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超高的孔隙率、超高的壓縮回彈性、優異的環境穩定性等獨特性質,在快速環境修復、高效能量轉化、超靈敏傳感器、電磁屏蔽以及高效催化等領域擁有極大的應用潛力。目前,石墨烯氣凝膠的一個顯著缺點是柔韌性較差,彎曲時易破裂,嚴重製約了該材料的應用領域。近期,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張建明教授團隊基於氣泡模板法,將天然膠乳粒子成功地複合到了氣凝膠的孔壁中,形成了仿玫瑰花表面的石墨烯孔壁結構,顯著增加了材料的韌性,同時維持了超低的密度(4.6 mg cm-3)。
  • 海南大學郝萬軍/化學所郭興林《ACS AMI》:一步聚合獲得高強韌抗疲勞水凝膠粘附材料
    水凝膠-聚合物雜化材料是生命活動和仿生科學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如肌肉與骨骼結合以完成肌肉收縮,人造軸突及可植入設備植入後與肌體融合等。但受限於雜化物中豐富的水含量和基材表面的水膜,雜化物的粘合強度較低,嚴重阻礙了水凝膠雜化材料的利用。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複合水凝膠|納米|水凝膠|納米...
    Mano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Stimuli‐Responsive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歸納總結了在構建應用導向的複雜智能系統的過程中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磁性納米顆粒的固有性質使其能夠用作磁機械遠程致動器,以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控制封裝在水凝膠中的細胞的行為。最近,葡萄牙米尼奧大學Rui M. A. Domingues和 Manuela E.Gomes教授團隊在《ACS Nano》上發表題為Magnetic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Design Concepts and Remote Actuation Strategies to Control Cell Fate的綜述。
  • 中國醫學科學院王偉偉團隊《ACS Nano》:可吸收聚合物抗菌水凝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無機抗菌劑,比如季銨鹽、納米金屬氧化物、陽離子多肽等。將抗菌劑負載到水凝膠,能夠改善細菌感染的組織損傷修復。然而,這些抗菌分子的應用受限於低抗菌活性、體內易降解或不降解、需要外界光刺激、以及潛在的體內毒性等科學問題。因此,開發完全可吸收抗菌水凝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 吉林大學孫俊奇教授團隊:動態納米疏水相區助力高強度水凝膠實現高效自修復
    但該類軟物質固有的「溼、軟」特性使其在應用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或受到損傷。賦予水凝膠自修復能力是提高水凝膠的可靠性及延長其使用壽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高強度水凝膠網絡中強且穩定的交聯作用極大地限制了聚合物鏈的運動能力,進而降低了其自修復能力。這使得高力學強度和高效自修復對水凝膠如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 《ACS Nano》: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
    為實現氣凝膠材料的輕薄化設計,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學同研究員團隊和海南大學廖建和教授團隊合作,尋找到一種可切割、可壓縮的氣凝膠前驅體,進而發展出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通過水-叔丁醇共溶劑體系,調控硼酸與三聚氰胺的氫鍵組裝,獲得由納米帶相互纏繞、搭接而成的三聚氰胺-二硼酸鹽(M·2B)氣凝膠塊體材料。該氣凝膠塊體具備可切割、可壓縮等特徵,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科研摘要】為再生醫學應用定製合成水凝膠的常用方法包括摻入RGD細胞粘附肽,但是在納米級評估對工程微環境的細胞反應仍然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Kevlar納米纖維和MXene再登《ACS Nano》:陝科大張美雲團隊:高回彈...
    未解決這一問題,陝西科技大學張美雲教授團隊將力學強度優異的Kevlar納米纖維(ANFs)和導電性高的MXene納米片結合製備出高回彈性、耐高溫、靈敏度高的複合氣凝膠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感知形變量為2-80%的壓縮應變,極高的靈敏度(能夠感知100 Pa的壓力)和循環穩定性(1000次)。
  • 水凝膠溶脹後機械性能反增強?《Nature》子刊:骨骼肌啟發的溶脹...
    儘管生物組織在本質上屬於水凝膠材料,其中往往充滿了體液,但在需要時,生物組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機械強度。例如,血液充血後肌肉變得更強。骨骼肌的收縮可以通過增加血流量來激活其相關的肌肉。因此,充血能導致肌肉硬度大大增加。這些系統溶脹增強性質的核心是組織中存在許多生物膜屏障,它們可以調節水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ACS Nano》電滲驅動水凝膠:疊層自組裝誘導裂紋電極
    他們報告了電滲驅動的水凝膠執行器,具有使用兩親相互作用誘導的逐層組裝的完全軟的基於整體結構的整體執行機制。對於這項研究,通過在疏水/親水溶劑界面上進行逐層組裝和金屬納米粒子的形狀轉換,在水凝膠上製備具有相互連接的金屬納米粒子的裂紋電極。
  • 《ACS Nano》電滲驅動水凝膠執行器:疊層自組裝誘導裂紋電極
    最近,韓國高麗大學Je-Sung Koh和Jinhan Cho教授團隊在9月《ACS Nano》刊發了『『Electroosmosis-Driven Hydrogel Actuators Using Hydrophobic/Hydrophilic Layer-By-Layer Assembly-Induced Crack Electrodes』』一文。
  • 【材料】具有生物組織應變-硬化特性的新型自修復柔性水凝膠網絡
    該水凝膠在經受高達650%的應變形變後依然能可重複的迅速恢復其原有的機械性能,並且沒有記憶效應。在超過臨界應變點後,該水凝膠依然能夠通過動態席夫鹼鍵實現接近100%的自修復(圖2)。表面力儀測試表明該水凝膠的應變-硬化行為主要取決於水凝膠網絡中獨特的超支化的聚乙烯亞胺和線性聚乙二醇結構,同時動態可逆的席夫鹼反應和氫鍵作用使得該水凝膠也擁有優異的自修復功能。
  • 加拿大倪永浩《CM》低成本超快pH響應可驅動機械轉換木質素水凝膠
    【背景介紹】刺激響應水凝膠可以顯著且可逆地改變其形狀,機械特性以及其他響應環境刺激(例如pH)的特性,特別是作為仿生和組織工程材料的誘人應用。pH-刺激響應的水凝膠也是研究最深入的智能材料和執行器之一,它們能夠在受到外部pH變化時響應結構和性能變化。
  • 《ACS Nano》超低密度納米纖維氣凝膠,超強的空氣/汙水淨化能力
    由其他材料(粘土、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這些材料與二氧化矽的複合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正在研究中,並有望在未來使用。相比之下,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其性能(可持續性、無毒性、表面易變性、組織再生性)以及在食品、空氣/水淨化中的潛在應用而受到關注。然而,天然生物材料氣凝膠的製造面臨挑戰,如,由纖維素製備的氣凝膠具有相對較低的機械強度,涉及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物質。
  • 《ACS Nano》:超低密度納米纖維氣凝膠,超強的空氣/汙水淨化能力
    由其他材料(粘土、石墨烯、碳納米管以及這些材料與二氧化矽的複合材料)製備的氣凝膠正在研究中,並有望在未來使用。相比之下,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尤其是天然生物材料)製備的氣凝膠由於其性能(可持續性、無毒性、表面易變性、組織再生性)以及在食品、空氣/水淨化中的潛在應用而受到關注。然而,天然生物材料氣凝膠的製造面臨挑戰,如,由纖維素製備的氣凝膠具有相對較低的機械強度,涉及有機溶劑和有毒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