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2020-09-03 小材科研

近日,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基因編輯技術是新興的基因治療策略,具有簡便易行和低成本的優勢,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都展現出非凡的前景。目前,採用病毒載體傳輸基因編輯元件(編碼CRISPR-Cas9/sgRNA的DNA或mRNA序列)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面臨如何提高基因編輯特異性和多功能性的挑戰。非病毒納米載體具有易於大規模製備、易修飾和多功能化的特點,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手段。與非病毒載體傳輸質粒DNA或mRNA進行基因編輯相比,非病毒載體直接傳輸Cas9蛋白/sgRNA複合物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特異性,但其傳輸載體仍較為有限,尤其缺乏多功能載體進行腫瘤組織特異的基因編輯聯合治療。

針對上述難題,程度副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還原敏感的多功能載體材料(如上圖),載體的疏水性嵌段包載抗腫瘤光動力藥物Ce6,攜帶NTA基團的嵌段則通過NTA和Cas9蛋白末端His標籤之間的特異性結合高效負載Cas9蛋白/sgRNA複合物,然後通過靜電組裝在外層引入靶向腫瘤組織的iRGD分子。這樣的載體結構設計和藥物聯合輸送為實現腫瘤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編輯和聯合治療提供了可行性。納米藥物靶向輸送至腫瘤細胞後,在近紅外光的輻照下,Ce6產生的活性氧使溶酶體破裂,使納米藥物從溶酶體中逃逸出來,NTA和載體聚合物之間的二硫鍵可響應胞質內的穀胱甘肽等還原劑而斷裂,從而將Cas9蛋白/sgRNA複合物從載體上釋放出來,執行基因編輯功能。在正常的組織中,由於沒有近紅外光的輻照,Cas9蛋白/sgRNA複合物難以從溶酶體中逃逸,無法執行基因編輯的功能。通過紅外光輻照和還原敏感設計實現了腫瘤組織特異的基因編輯。此外,腫瘤細胞在受到Ce6所生成活性氧攻擊時,會上調Nrf2(一種活性氧代謝的關鍵蛋白)的表達,提高腫瘤細胞對活性氧的耐受性。使用靶向Nrf2基因的sgRNA,通過聯合輸送的Cas9蛋白/sgRNA複合物使Nrf2基因失活,提高腫瘤細胞對活性氧的敏感性。總而言之,通過多功能載體聯合輸送Ce6和Cas9蛋白/sgRNA複合物,一方面實現了腫瘤特異性的基因編輯,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基因編輯和光動力治療的聯合治療,協同提高了基因編輯的特異性和治療效果,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應用直接輸送Cas9蛋白/sgRNA複合物的多功能載體進行腫瘤特異基因編輯/光動力聯合治療

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廣東省粵港聯合創新、廣東省創新創業團隊項目基金和廣州市產學研專項的資助。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程度副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Kam W. Leong教授為本研究的通訊作者,博士生鄧少輝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為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該研究以「Codelivery of CRISPR-Cas9 and chlorin e6 for spatially controlled tumor-specific gene editing with synergistic drug effects」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綜合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來源:中山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9/eabb4005.full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曹眾副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氣體診療腫瘤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首先製備了介孔聚多巴胺載體材料(粒徑200 nm左右),然後利用介孔聚多巴胺納米粒豐富的孔道結構高效裝載氣體前藥羰基錳。該材料顯示出較高的光熱轉換效率(η= 40%)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載藥量高達60.3%。羰基錳(MnCO)是一種類芬頓(Fenton)試劑,可對腫瘤微環境中高含量的H2O2和H+做出響應,發生類Fenton反應產生CO氣體及Mn2+(磁共振T1造影劑)。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經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研新進展】(13)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理學院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糖納米載藥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材料化學》上(Chem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新「基因剪刀」載體 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朱敏 景明)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他們在老鼠出生前4天將基因編輯器引入老鼠體內,這與人類的妊娠晚期相似。編輯百分比最高的細胞是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氣道內的氣道分泌細胞。該團隊後續的研究將致力於提高肺上皮組織基因編輯的效率,以及評估將基因編輯技術傳遞給肺的不同機制。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也在進一步的探索中,可能未來有一天能夠糾正嬰兒遺傳性肺病中觀察到的確切突變。
  • 天津大學生科院常津團隊納米診療系統研究2020年取得系列進展
    常津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納米診療系統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研究有望提供一種多功能、高效協同、生物安全性好的阿爾茲海默病治療新候選方案。該文章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Adv. Sci., 2020, DOI: 10.1002/advs.201902906)。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鑑於高濃度的氧化應激可以直接誘導細胞死亡,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活性氧產生劑或胞內抗氧化系統的抑制劑可以破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 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在《中國科學:化學》發文,簡要介紹了利用不同策略構建智能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實現化學動力學療法.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在新型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最近,張智軍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PEI修飾的氧化石墨烯用於介導pGL-3的細胞轉染。實驗結果發現,該納米載藥體系顯示出很高的轉染效率(高於PEI 25K),表明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有望成為一種新型高效低毒基因遞送載體。基於該項研究結果的一篇論文最近已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接收。
  • 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近日,由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該成果已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 陶軍教授團隊可視化納米基因轉染幹細胞修復血管內皮損傷成果在 Advanced Science 雜誌發表
    近日,我院高血壓血管病科陶軍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Bimodal Imaging-visible Nanomedicine Integrating CXCR4 and VEGFa Genes Directs Synergistic Reendothelializ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以論著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Advanced Scienc
  • 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哈工大報訊(威海/供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泰山學者項目支持下,我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幾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但是,目前二維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化學氣相沉積法成本高、產量低,液相法很難獲得大尺寸的二維納米片,且後續需要繁瑣的純化處理。此外,上述方法大多局限於層狀二維材料的合成。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原標題: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通訊員季明亮 記者程守勤)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陸軍主任醫師團隊在骨關節炎致病機制研究及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為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尤其是tgg2-PEG-PAMAM-cy5.5納米載體有望成為關節腔給藥的載藥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