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2020-12-05 環球網

精確定位並切斷DNA上的基因位點,關閉某個基因或引入新的基因片段,讓失去希望的病人重獲治癒的可能……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自問世以來就被譽為「上帝的手術刀」。

但是,這個神奇的「手術刀」居然也有失手的時候,其脫靶效應一直是阻礙其應用的關鍵障礙之一。

近日,由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該成果已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來自病毒載體的擔憂

轉基因大豆油、抗蟲棉花、甚至是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雖然爭論不休,但在短短數十年時間裡,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物,還是迅速地跟多數普通人建立起聯繫。但是,說到其中運用的工具和原理,很多人就不太熟悉了。

自上世紀60年代揭示遺傳密碼的秘密之後,人類對基因的改造嘗試就從未停止過。用更形象的說法,基因編輯可以理解為,利用「基因剪刀」將DNA鏈條斷開,對目標DNA片段進行改造的過程,無論是增添還是敲除基因,本質上都是從分子水平改變生物的性狀。

目前,科學家們最普遍使用的「基因剪刀」是一種名為CRISPR-Cas9的外源DNA,它的誕生離不開細菌。病毒為了自身繁衍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複製服務,細菌在與病毒抗爭的過程中,在體內進化出CRISPR系統,能夠不露聲色地將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科學家們正是利用了這一特性,開發出了這款尖端的「基因剪刀」。

如何把CRISPR-Cas9送到細胞中去?這就需要藉助到載體的幫助。

根據基因載體來源,我們可以把基因載體分成5大類,分別是質粒載體、噬菌體載體、病毒載體、非病毒載體和微環DNA。其中病毒載體是目前最流行的遞送方式,截至2018年6月,臨床試驗中超過70%的基因藥物載體為病毒。將複合物連接到病毒後,病毒侵入靶細胞的細胞核,CRISPR-Cas9這把「基因剪刀」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能。

逆轉錄病毒、腺病毒和腺相關病毒(AAV),這三大類病毒,已經在提供遺傳物質的治療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應用。然而,構建病毒載體是一個艱苦而且高成本的過程,並且運用這些病毒載體遞送並不能做到萬無一失。「CRISPR-Cas9的優勢很明顯,劣勢也明顯。它存在脫靶效應,也可能會切斷目標之外的其他區域,對正常的區域進行切除時,就會產生很大的損傷。」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宋玉君說。

研究表明,病毒類載體在CRISPR-Cas9系統中存在著固有缺點,包括致癌風險,插入大小限制以及會在人體內產生免疫反應。例如,逆轉錄病毒可能造成插入性突變,導致癌症發生,向靜脈高劑量注射AAV用於基因治療也會產生嚴重毒性。

更安全的基因編輯載體來了

病毒作為運輸載體用於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還不能完全掌控,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幾種替代的非病毒遞送材料,包括金納米顆粒、黑磷、金屬有機骨架、氧化石墨烯和各種納米材料。

相比病毒,這些材料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因編輯的時間和基因編輯的過程,仍然無法為科學家所控制。

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中,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非病毒載體,可以通過近紅外光控制「修剪」基因的方式,實現體內時間和空間上的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針對CRISPR-Cas9的脫靶效應,研發團隊經過長達一年半的試驗,研發出一種名叫「上轉換納米粒子」的非病毒載體,這種納米粒子可以被細胞大量內吞,通過一種光敏化合物將CRISPR-Cas9鎖定在上轉換納米粒子上。

宋玉君表示:「紅外光具有強大的組織穿透性,這為在人體深層組織中安全、精準地應用基因編輯技術提供了可能。」

實驗的觸發裝置就在於兩種光——近紅外光和紫外光。近紅外光和紫外光具有特殊的性質,前者可以穿透人體組織到達目標位置,後者則可以實現切斷光敏分子。暴露在近紅外光下,這些納米粒子吸收低能近紅外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可見的紫外光,能夠自動打開納米粒子和Cas9蛋白之間的「鎖」,使Cas9蛋白進入細胞核,從而實現對靶點基因精準敲除,誘發腫瘤細胞凋亡。

該團隊從基因、蛋白及細胞等多個角度對該體系的有效性進行了驗證,在對荷瘤小鼠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只有近紅外光照射實驗組的腫瘤得到了有效抑制,且從20天後取下的腫瘤大小來看,實驗組腫瘤遠遠小於對照組。

該技術為非病毒載體在基因工程上的運用打開了另一扇門。一旦未來這項技術能夠實現臨床,腫瘤尤其是實體瘤就能實現無創治療,帕金森症、糖尿病等患者也能從這項技術中受益。

非病毒載體未來無可限量

病毒載體雖然在臨床中廣泛使用,但其安全不確定性、高昂的製備及運輸費用制約著其在基因工程中的推廣前進。因此,非病毒載體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目前,各種納米材料的非病毒載體都有科研人員在做,比如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它的前景是非常大的。」宋玉君告訴記者。

關於非病毒載體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機材料基因遞送體系,另一個是無極材料基因遞送體系。在有機材料研究領域中,脂質體、聚乙烯亞胺及其衍生物、陽離子多肽、樹形分子及其衍生物、殼聚糖及其衍生物、聚氨基酯、環糊精及其衍生物為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各類脂質體設計的非病毒脂質納米粒子易於製備,免疫反應不劇烈,而且有更大的有效荷載,因此已經在臨床中被廣泛運用,如疫苗和基因藥物遞送、癌症治療、腫瘤影像學等都會使用這種遞質。以聚乙烯亞胺及其衍生物為載體的遞送系統也已經運用在多重疾病的臨床試驗中,包括卵巢癌、胰腺癌、原發性腹膜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等。而其他的遞質材料的研究基本沒有進入臨床階段。

相比於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則更容易人為控制,它的尺寸可調,表面也容易修飾。金納米粒、碳納米管、石墨烯、上轉換納米粒等材料均有廣泛研究,主流的遞送方式包括將負電基因與正電無機納米粒形成複合物、將基因以響應性共價鍵形式連接在納米粒上或者在無機納米粒表面修飾兩親性高分子,負電荷基因通過靜電作用吸附在高分子層中。宋玉君所在團隊研發的光操縱基因編輯新技術還是第一次。

目前,無機遞送材料的研究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臨床階段的試驗尚未批准,關於它對機體的影響還沒有確切的定論。

「無機納米粒子含有人體非必須的元素,因此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我們在實驗時,對小鼠層面觀察時間比較短,少至幾周多則幾個月,在細胞層面和動物層面還沒有發現大的影響。如果能夠找到合適、安全、具有相同功能的無機材料,它的前景將會無可限量。」宋玉君對非病毒載體的未來充滿信心。

(原標題:不靠病毒潛入體內 「上帝的手術刀」更安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文章指出了基於CRISPR利用腺相關病毒(AAV)載體遞送,在人體內編輯基因治療疾病的策略,深入討論了CRISPR治療廣泛應用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持續的研究和技術進步給該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
  • 張鋒團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可減少脫靶效應
    今日,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的先驅之一張鋒教授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一項重要進展,報告了第三個可以編輯人類細胞基因組的CRISPR-Cas系統:CRISPR-Cas12b。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消除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更安全更高精度基因編輯工具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發現DNA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且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然而遺憾的是,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其遞送技術的發展極其緩慢和困難。而遞送之於基因編輯治療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於登月。由於遞送技術的滯後發展,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整個領域都在期待遞送技術的突破。
  • 三大基因編輯技術PK及市場分析,CRISPR技術易產生脫靶效應仍是重要...
    醫療市場分析公司Kalorama對基因編輯技術和公司進行梳理,動脈網(微信:vcbeat)為你做了編譯和整理。基因編輯技術目前正在面臨索尼和JVC公司式的困境。在基因編輯領域,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包括基於鋅指核酸內切酶和TAL效應因子在內的精準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作為當下一項熱門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此前,學界一直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然而這種情況可能被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改變。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依舊是影響CRISPR技術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但脫靶效應或組裝複雜性限制了這些技術在基因編輯領域中的應用。3.1.1 減少Cas9蛋白體積,使其更易於通過病毒載體系統進行體內表達目前最常用的SpCas9和SaCas9蛋白分別由1368和1053個胺基酸組成,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已知體積最小的Cas9蛋白,CjCas9,僅有984個胺基酸[81],而對已發現的Cas9蛋白的體積減少尚無有效的方法。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自誕生之初,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一直無法克服的難題就脫靶效應。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2019年3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楊輝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存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DNA脫靶效應,為超速行駛的基因編輯技術踩下「剎車」。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基因編輯療法的挑戰與不足儘管基因編輯療法給醫學帶來許多突破,但這項技術在成熟運用之前仍有一些挑戰和不足。其中,技術方面的挑戰主要是降低脫靶效應、提高核酸內切酶編輯的效率以及優化遞送系統,應用層面的不足有目前主要用於單基因疾病、部分細胞尚無法編輯以及治療費用高昂等。
  • Nature biotechnology:應用慢病毒載體檢測CRISPR-CAS9和TALEN脫靶
    2015年2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生物學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刊登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應用整合酶缺陷的慢病毒載體(IDLV)檢測CRISPR-CAS9和TALEN對基因組造成的脫靶效應,最低可檢測1%的脫靶頻率。
  • 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編輯:Echo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突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毒性或動力學改變。對基因組編輯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態脫靶效應的檢測,是基因編輯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質量是導致脫靶效應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的發生機制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多樣。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新「基因剪刀」載體 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朱敏 景明)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