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0-12-06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威海/供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泰山學者項目支持下,我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ass Production of Large-sized, Nonlayered 2D Nanosheets: Their Directed Synthesis by A Rapid 「Gel-Blowing」 Strategy, and Applications in Li/Na Storage and Catalysis (大尺寸、非層狀二維納米片的大規模生產:基於凝膠-膨脹策略的合成及其在鋰/鈉離子電池和催化領域的應用)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1.95)上。

    近幾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但是,目前二維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化學氣相沉積法成本高、產量低,液相法很難獲得大尺寸的二維納米片,且後續需要繁瑣的純化處理。此外,上述方法大多局限於層狀二維材料的合成。研究團隊受到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吹糖人」的啟發,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凝膠-膨脹」策略併合成出包括二維的金屬氧化物、二維的氮摻雜碳、二維金屬氧化物/氮摻雜碳以及二維金屬/氮摻雜碳等在內的13種二維材料。首先通過溶膠-凝膠過程得到類似於「糖漿」的粘稠狀凝膠,之後通過快速加熱產生的大量氣體將凝膠「吹」成超薄的二維納米片,可以實現非層狀二維材料的量產,且無需後續的純化處理。「凝膠-膨脹」策略綜合了氣相法和液相法的優點,所得納米片質量高、成分均勻,厚度可達2-3 nm,直徑可達100 μm。該方法具有普適性,通過選擇合適的金屬前驅體和煅燒條件,可以合成出更多的二維材料。所得二維納米片在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和電催化等領域均表現出非常優異的性能。此項研究成果得到審稿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我校威海校區為本論文的第一單位,周薇薇副教授和溫廣武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外,團隊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在儲能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進展,相關成果於今年初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A, 2018, 6, 2974上(影響因子:9.93)。

文獻信息:Mass Production of Large‐Sized, Nonlayered 2D Nanosheets: Their Directed Synthesis by a Rapid 「Gel‐Blowing」 Strategy, and Applications in Li/Na Storage and Catalysis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1803569. DOI: 10.1002/adma.201803569)

文獻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803569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吹」出二維材料製備新方法
    圖為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哈工大提供)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記者 史軼夫)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藝術「吹糖人」,如今在科研領域得到「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18日發布消息,該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中科院團隊成功建立二維金屬氧化物宏量製備新方法
    據中科院網站10月16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在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Facile Mass Production of Self-Supported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s for Catalytical Applications(《簡易宏量製備適用於電催化應用的自支撐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學通訊》)上。
  • 二維材料通用製備技術研究獲進展
    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材料中心研究員孫蓉團隊在二維材料通用製備技術領域取得進展。
  • 西南大學汪敏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領域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汪敏副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net-C18的理論研究預測了一種新型二維類石墨烯的碳同素異形體net-C18,有望作為一種耐高溫柔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二維材料:可控制備、高質量材料及生長機理
    二維材料具有高遷移率、帶隙可調、大比表面積和原子級厚度等優點,在電子、光電子、傳感器、柔性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材料的可控制備是二維材料應用的前提,化學氣相沉積(CVD)是製備二維材料的重要方法。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金陽副教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凱博士和郎嘉良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和史丹福大學材料學院崔屹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二維材料家族涵蓋了絕緣體、半導體、金屬和超導體,並展現出許多不同於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是近年來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特別是原子層量級的超薄材料,是開展二維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礎。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對基於二維材料的塊體、薄膜熱電材料的應用進行了闡述,探討了二維材料作為填充劑在無機和有機熱電材料中的性能優化機制和應用進展,討論了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的光電探測器的研究進展。文章最後對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一些潛在問題和發展思路進行了總結。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X₂,M=過渡金屬,X=硫族元素)因其獨特和豐富的物理性質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家族之一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針對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梁世軍副研究員、繆峰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利用替位摻雜策略介導層間化學鍵從而實現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該工作有望為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原子晶體及其異質結結構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然而該結構的可控制備是這領域中的一個挑戰。根據這一概念,該團隊探索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空間中進行另外一類二維原子晶體結構的生長,成功製備了BN/石墨烯等異質結結構。這一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在層狀結構之下限域生長實現不同二維原子晶體的堆垛結構,為構建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結構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單原子催化劑宏量製備哪家強?已從實驗室邁向工業界
    廣大研究者也是竭力解決這三個共性問題,於是開發出了很多普適性的方法,適合多種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以及可公斤級製備的方法。那麼今天就簡單總結下目前有哪些成果已做到宏量製備,若有不對之處,請指正!1、中山大學紀紅兵教授、何曉輝副教授與北京大學馬丁教授緊密合作,以性質非常接近兩種乙醯丙酮鹽為原料,通過球磨法製備千克級單原子催化劑。這種方法簡易高效,無放大效應,可輕鬆實現公斤級製備。
  • 湖北80後男神副教授:在腫瘤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在理工分論壇上,電子電氣學院張南剛匯報了團隊近五年來在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與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張南剛團隊利用靜電紡技術製備一種類"蜘蛛絲&2013年,他的研究項目"基於納米纖維材料的循環腫瘤細胞高效捕獲與釋放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8年4月至今兼聘於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醫學裝備研究所特聘副教授。2019年4月至今兼任智能微納醫學檢驗裝備及關鍵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功能纖維加工及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隨著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基於非線性光學過程的糾纏量子光源在維度擴展以及光子數增加方面面臨著光學系統複雜、可集成度低、穩定性弱等問題,並不能滿足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計量等領域對於高維、多光子的實用化需求,制約著光量子信息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最近,一種稱之為&34;的微結構薄膜材料的研究與發展為量子光源及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