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汪敏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領域中取得新進展

2020-10-04 小材科研

近日,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汪敏副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等著名SCI期刊上。

1. 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net-C18的理論研究

預測了一種新型二維類石墨烯的碳同素異形體net-C18,有望作為一種耐高溫柔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相關研究成果(Net-C18: a predicted two-dimensional planar carbon allotrope and potential for an anode in lithium-ion battery)發表在SCI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上,西南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和唯一完成單位,碩士生蔡興紅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汪敏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這種類石墨烯的結構net-C18除了具有六元環,還有五元環和八元環,我們設計了可能的實驗合成路徑,即在石墨烯的六邊形頂部添加偶數對碳原子來重構新的五元和八元環,也拓展了Haeckelite構建類石墨烯結構的方法。該成果還表明,net-C18較石墨烯相是亞穩態的,但它比實驗上已經合成的graphdiyne的能量上更穩定,說明net-C18在實驗上合成的可能性很高。進一步通過對聲子光譜、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和彈性常數的研究,證實了它具有動力學、熱力學和機械穩定性。沿x或y軸的面內剛度(312 N / m或297 N / m)相當大。AIMD分析還表明其在1500 K下具有良好熱穩定性。能帶結構證明了它具有金屬性。接著我們進一步預測了net-C18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相關性能:Li原子在net-C18上的擴散具有較低的能壘(0.32 eV),net-C18具有較低的開路電壓(0.024 V)和較高的理論比容量(403 mAh/g)。因此,net-C18可以作為耐高溫的柔性電極用於電子器件中,並具有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潛能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em2.12127

2. 新型二維類石墨材料g-C3N5的理論研究

一種新型類石墨烯g-C3N5材料剛剛在實驗上成功合成,但人們對該材料了解依然較少。首先系統地研究了這種二維材料的幾何形狀和電子特性,相關研究成果《The effects of strain and charge doping on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graphitic C3N5》發表在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上,西南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和唯一完成單位,碩士生楊強為該成果的第一作者,汪敏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通過上述的工作發現g-C3N5是一種帶隙為0.53 eV的直接帶隙半導體。並且應變對電子性能有較大影響。比如當施加壓縮雙軸應變時,帶隙可以減小到零,從而導致半導體到金屬的轉變。還發現電荷摻雜對電子性能也具有很大影響。隨著負電荷摻雜的增加,帶隙變窄直到為零,這也表明發生了半導體到金屬的轉變。另外,可以同時施加應變和電荷摻雜共同來調節g-C3N5的電子性質,實現半導體到金屬的轉變,從而擴展了g-C3N5的電子用途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qua.26378

3. 氣體小分子在g-C3N5表面吸附的理論研究

接著,進一步研究了氣體小分子(包括CO2、CO、NH3、NO2和NO)在g-C3N5表面的吸附情況。相關研究成果《Adsorption of CO2, CO, NH3, NO2 and NO on g-C3N5 surface by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發表在SCI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西南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和唯一完成單位,碩士生蔡興紅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汪敏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在理論研究氣體小分子(包括CO2、CO、NH3、NO2和NO)在g-C3N5表面的吸附中,發現g-C3N5與NO之間的吸附能低於其他氣體分子。能帶結構表明,與g-C3N5(0.53 eV)相比,NH3、CO、CO2和NO2吸附系統的帶隙分別為0.63、0.58、0.52和0.11 eV。當NO被吸附時,能帶結構表明價帶穿過了費米能級,但由於費米能級附近仍存在小帶隙,表明存在空穴摻雜,所以NO吸附系統具有p型導電性。差分電荷密度圖表明,吸附過程有助於NO失去電子,而g-C3N5則獲得電子。因此,與其它氣體分子相比,NO吸附系統中最低的吸附能和p型導電性表明g-C3N5可提供良好的吸附表面來檢測NO分子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20.147884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潔淨能源材料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來源:西南大學

相關焦點

  • 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哈工大報訊(威海/供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泰山學者項目支持下,我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幾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但是,目前二維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化學氣相沉積法成本高、產量低,液相法很難獲得大尺寸的二維納米片,且後續需要繁瑣的純化處理。此外,上述方法大多局限於層狀二維材料的合成。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X₂,M=過渡金屬,X=硫族元素)因其獨特和豐富的物理性質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材料家族之一在這類層狀材料中,層間相互作用是決定其物性的其中一個重要參數。例如,具有強相互作用的PtSe₂電子結構強烈地依賴於層數的變化,當從體塊減薄為少層時呈現出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但是,對於具有弱層間相互作用的ReS₂,其物性幾乎不隨著層數減小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金陽副教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凱博士和郎嘉良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和史丹福大學材料學院崔屹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理論首次實現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納米條帶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長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校內外同行合作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張忠、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多層範德華材料的彎曲》(Bending of Multilayer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為題,於9月9日作為封面論文、主編推薦論文,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nbsp&nbsp&nbsp&nbsp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中國學者「吹」出二維材料製備新方法
    圖為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哈工大提供)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記者 史軼夫)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藝術「吹糖人」,如今在科研領域得到「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18日發布消息,該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玉奇研究員、李剛研究員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霆教授和復旦大學叢春曉教授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以低溶解度氯化銀膠體作為前驅體,利用Ti3C2Tx(碳化鈦)還原特性,原位合成Ag/Ti3C2Tx除氯電極材料。銀顆粒的電池轉化效應實現高脫氯容量,Ti3C2Tx二維片層的贗電容特性可以提高離子傳輸速率。
  • 重慶研究院單晶二維材料GeSe大面積單原子層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量子信息技術中心團隊在以GeSe為代表的IVAVIB大面積單原子層材料製備和能帶結構確定,及其器件測試分析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  在MX中,GeSe理論上被認為是唯一具有直接帶隙的材料,且該材料的光譜範圍預測幾乎覆蓋了整個太陽光光譜,這使它在量子光學、光電探測、光伏、電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據此,重慶研究院量子信息技術中心團隊研究發現,利用單晶矽表面二氧化矽的隔熱效果和雷射減薄方法,可以在一定雷射功率密度下不斷地減薄GeSe的層厚,直至單原子層。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通常,隨著二維鐵磁體厚度的降低,其鐵磁有序居裡溫度TC也會降低,鮮有材料會隨著厚度的降低TC反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