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軍教授團隊可視化納米基因轉染幹細胞修復血管內皮損傷成果在 Advanced Science 雜誌發表

2020-11-11 瀟湘名醫

近日,我院高血壓血管病科陶軍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Bimodal Imaging-visible Nanomedicine Integrating CXCR4 and VEGFa Genes Directs Synergistic Reendothelializ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以論著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Advanced Scienc 雜誌正式發表。我院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通訊作者為夏文豪副教授、陶軍教授、帥心濤教授,第一作者為餘冰波博士、董兵碩士和何江博士。

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血管內皮損傷是其始動環節和共病基礎,維護血管穩態成為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關鍵措施。基於幹細胞的血管再生療法是國內外研究的持續熱點,然而傳統的幹細胞移植治療存在歸巢能力弱、增殖及分化能力弱等缺陷,且缺乏移植後在體修復的活體證據,嚴重影響其治療策略制定和臨床推廣應用。

陶軍教授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針對幹細胞再生療法修復血管損傷中遇到的兩大挑戰,交叉融合納米醫學和醫學影像學等多種先進技術,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多功能納米載體,提高幹細胞靶向歸巢及定向分化能力,並實現動態監測體內移植後血管損傷修復的生物學過程,國內外首次探討獨具特色的細胞療法和維護血管穩態的新模式與新策略,為推進幹細胞再生療法防治心腦血管病的臨床轉化研究提供創新技術和應用基礎。

近年來,醫院深入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政策,對青年人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在資金支持、團隊建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此研究工作得到我院「三個三」工程項目、國自然重點項目(陶軍教授)和中山附一優秀青年基金、國自然面上項目(夏文豪副教授)的資助,以國家發改委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中山大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輔助循環重點實驗室為工作平臺完成。(高血壓血管病科)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目前,用於該疾病治療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心肌注射藥物,由於其局限於針劑注射且藥物在心肌的滯留量較小,因此心肌修復效果甚微且存在給藥錯位的風險。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心臟外科的Xiaofeng Ye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Microneedle-mediated gene deliv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作用清華新聞網4月25日電 日前,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吳耀炯教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巨噬細胞通過AKT/β-catenin
  • Science Advances: 間充質幹細胞心臟補片,可加強心梗後心臟修復
    正文   最新研究表明,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   心臟修復補片,可作為一種加強心梗心臟修復的有效手段。  撰文:小明月來源:幹細胞者說常用的提高間充質幹細胞(MSCs)對心梗的治療效果的途徑有兩種:第一條途徑:通過對 MSCs 進行基因修飾,使其改善心梗誘導心臟中的心臟功能和心肌血管生成;第二條途徑
  • Science:從幹細胞到功能性心臟,揭示Mesp1基因發揮的關鍵作用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由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幹細胞與癌症實驗室的Cédric Blanpain教授和劍橋大學的Berthold Göttgens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分子譜(single cell molecular profiling)和譜系追蹤(lineage tracking)技術鑑定出Mesp1在心血管細胞譜系分離的最早階段發揮的作用。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基於此,範先群教授帶領的眼眶骨修復研究團隊和楊大鵬教授帶領的納米材料研發團隊提出蛋殼顆粒或可作為一種生物填料,將其改性後摻入羧甲基殼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交聯製備仿生型的骨修復材料。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由於缺血、缺氧導致的血管內皮細胞、膠質細胞的損傷,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種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經幹細胞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高濃度的聚集在損傷部位;(ii)神經幹細胞可以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損傷細胞的修復;(iii)神經幹細胞可以增強神經突觸之間的聯繫,建立新的神經環路。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揭示人類衰老之謎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2-25  瀏覽:
  • 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具有修復脊髓損傷的潛力
    一直以來,科學界認為甲基CpG結合蛋白2 並不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甲基CpG結合蛋白2缺失動物體內提取的神經幹細胞也可以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和星型膠質細胞。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李少華團隊選取了小鼠胚胎時期(E14d)脊髓來源的神經幹細胞,發現甲基CpG結合蛋白2可以降低星形膠質細胞標記物的表達,抑制神經幹細胞向膠質細胞分化。
  • ...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
    左為團隊與陳香美、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療法帶來希望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1-01-12  瀏覽:
  • 微型晶片可實現細胞「變種」,皮膚細胞有望成為人體損傷的救命稻草
    James Lee 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只有指甲大小的可攜式晶片,它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之內對皮膚細胞完成轉染,並將之轉換成人體內任何其他類型的細胞。而這一技術也被發表在 8 月 7 日的《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 胚胎幹細胞轉染
    如何將一段螢光標記的寡核苷酸轉染入小鼠胚胎幹細胞中?實驗中該寡核苷酸有24個鹼基,沒有編碼蛋白質的功能,僅僅是起到誘導基因甲基化的作用。幹細胞纏繞方法有有三種,電穿孔法、脂質體轉染辦法、核轉染辦法,其中電穿孔法和脂質體轉染率僅為20%左右,核轉染法轉染率達到80%左右。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脫鈣骨基質與慢病毒介導沉默P75神經營養因子受體轉染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構建組織工程骨
    P75NTR可抑制纖維蛋白的降解和骨折周圍新生血管的生成導致骨折不癒合,其抑制骨組織修復與其介導凋亡通道有關。方法:慢病毒介導沉默P75NTR轉染大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螢光倒置相差顯微鏡和Western blot檢測螢光蛋白表達和P75NTR蛋白表達;轉染兩三天後CCK-8實驗檢測細胞活性,成骨誘導分化培養7 d和14 d,酶標法檢測鹼性磷酸酶活性;慢病毒介導沉默P75NTR轉染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複合脫鈣骨基質培養
  • 南開大學新突破:低毒小分子聚陽離子解決幹細胞轉染難題
    最近,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郭天瑛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將廉價小分子聚乙烯亞胺成功轉化為高效、安全核酸載體的新方法,該方法對其它聚陽離子的修飾同樣適用,為其它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意義。相關成果發表於業界龍頭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7, 139, 5102-5109)。郭天瑛為該文章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劉帥為第一作者。
  • 11篇Science子刊同期上線,俞書宏、羅忠、陳曉等學者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然而,如何針對腫瘤細胞實施特異性靶向鐵死亡誘導仍然是一項需迫切解決的關鍵科學難題。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和重慶大學羅忠教授課題組發現原位礦化組裝的碳酸鈣基Fe2+-阿黴素複合配合物可協同誘導腫瘤細胞鐵死亡和凋亡的現象。
  • 淺談胚胎幹細胞轉染方法
    #胚胎幹細胞#幹細胞#科普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轉染方法:核酸轉染儀是將傳統的電穿孔技術和專用的轉染試劑結合起來的產物 ,針對不同的細胞類型,採用一套最理想的轉染試劑和轉染程序,以達到最理想的轉染效率。核酸轉染儀特別適用於轉染原代細胞和難以轉染的細胞系,如T細胞及PC-12細胞系等。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09-25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在Science連發兩篇重要成果
    相關成果以「WUSCHEL trigger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 in plant stem cells」為題,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於《Science》雜誌。發現在莖頂端分生組織中CMV病毒恰好分布在幹細胞重要調節子WUSCHEL(WUS)基因表達的下沿,不能感染植物幹細胞所在中央區以及分化細胞所在的周邊區和幼嫩花原基(圖1)。進一步的發現表明,幹細胞中WUS蛋白受病毒誘導積累,且異位移動到周邊區,保護幹細胞及其分化的子細胞不受病毒的侵染(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