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新突破:低毒小分子聚陽離子解決幹細胞轉染難題

2021-01-16 生物谷

基因治療在攻克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如癌症、帕金森症等方面已經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構成基因的核酸分子在遞送過程中非常容易被對應酶降解,缺乏高效的基因

載體

材料已成為

基因治療

的最大障礙。

最近,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郭天瑛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將廉價小分子聚乙烯亞胺成功轉化為高效、安全核酸

載體

的新方法,該方法對其它聚陽離子的修飾同樣適用,為其它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意義。相關成果發表於業界龍頭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7, 139, 5102-5109)。郭天瑛為該文章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劉帥為第一作者。

基因是具有

遺傳

效應的 DNA 片段,

基因治療

是通過糾正患病細胞基因缺陷或者調控細胞內特定蛋白因子的表達而發揮作用。但是人體內含有 DNA 酶,單獨的 DNA 很容易被相應的酶降解,因此需要基因

載體

將需要治療的基因包裹起來,防止酶的降解;被包裹的基因到達細胞質之後,這一基因載體需要將核酸分子釋放出來,讓其表達。

高分子量聚陽離子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基因載體之一,但其高細胞毒性限制了臨床應用,且其本身帶有大量正電荷,在人體血清中容易吸附帶負電的血清蛋白發生聚集,從而被排出體外。醫學臨床應用呼喚開發基於低毒小分子聚陽離子的基因載體材料,但一直以來這項研究進展緩慢。

小分子聚乙烯亞胺,由於其細胞毒性低,非常廉價易得,在核酸載體應用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其在

幹細胞

和原代細胞方面,展現出極低的轉染效率,不能達到

基因治療

的效果。因此,亟待開發一種新型聚陽離子基因載體材料,應用在這些功能細胞中。

通過研究,郭天瑛課題組發現,小分子聚陽離子的轉染效率明顯低於其對應的高分子量聚陽離子,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對 DNA 的作用力不夠強,壓縮 DNA 不夠緊密。郭天瑛課題組嘗試在小分子聚乙烯亞胺上修飾一種生物體內可還原的鋅配位二甲基吡啶胺 (Zn-DPA) 衍生物,得到高效安全的聚合物 Zn-PD。

「人體 DNA 中含有大量磷酸酯組分,與 Zn-DPA 衍生物具有非常強的相互作用,用 Zn-DPA 衍生物修飾小分子聚乙烯亞胺,得到的 Zn-PD 作為基因載體可以有效增強 DNA 壓縮能力;另一方面,細胞膜包含大量的磷脂雙分子層,與 Zn-DPA 衍生物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可以促進複合物的細胞內吞,這大大提升了 Zn-PD 轉染率。」

郭天瑛介紹,實驗發現,Zn-PD 不僅在常規細胞系,還在

幹細胞

和原代細胞中展現出高於商業化轉染試劑 Xfect 和 PEI25k 1- 2 個數量級的轉染效率。該方法成功將廉價的小分子聚乙烯亞胺轉化為低毒高效的核酸載體材料,並且對其它類別的聚陽離子載體材料修飾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出處:

Shuai Liu et al.Bioreducible Zinc(II)-Coordinative Polyethylenimine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for Robust Gene Delivery of Primary and Stem Cells,J. Am. Chem. Soc.(2017).DOI: 10.1021/jacs.6b13337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原標題: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教授陳悅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 細胞轉染技術原理及應用
    ,DNA通過膜上形成的小孔導入 穩定轉染 瞬時性轉染所有細胞 適用性廣但細胞致死率高,DNA和細胞用量大, 需根據不同細胞類型優化電穿孔實驗條件 病毒介導法通過侵染宿主細胞將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體中 穩定轉染 可用於難轉染的細胞、原代細胞,體內細胞等 逆轉錄病毒
  • 知識分享:細胞轉染
    理想細胞轉染方法,應該具有轉染效率高、細胞毒性小等優點。病毒介導的轉染技術,是目前轉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時具有細胞毒性很低的優勢。但是,病毒轉染方法的準備程序複雜,常常對細胞類型有很強的選擇性,在一般實驗室中很難普及。其它物理和化學介導的轉染方法,則各有其特點。
  • 細胞&體內轉染新攻略
    轉染實驗方法:                    利用其自身的內吞機制:          轉染會損傷細胞
  • 胚胎幹細胞轉染
    如何將一段螢光標記的寡核苷酸轉染入小鼠胚胎幹細胞中?實驗中該寡核苷酸有24個鹼基,沒有編碼蛋白質的功能,僅僅是起到誘導基因甲基化的作用。幹細胞纏繞方法有有三種,電穿孔法、脂質體轉染辦法、核轉染辦法,其中電穿孔法和脂質體轉染率僅為20%左右,核轉染法轉染率達到80%左右。
  • 淺談胚胎幹細胞轉染方法
    #胚胎幹細胞#幹細胞#科普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轉染方法:核酸轉染儀是將傳統的電穿孔技術和專用的轉染試劑結合起來的產物 ,針對不同的細胞類型,採用一套最理想的轉染試劑和轉染程序,以達到最理想的轉染效率。核酸轉染儀特別適用於轉染原代細胞和難以轉染的細胞系,如T細胞及PC-12細胞系等。
  • CAR-T高效轉染青睞4D-Nucleofector細胞核轉
    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將DNA、RNA或蛋白質引入細胞,以改變其基因型或表型的過程被稱為轉染,在各類研究中十分重要。傳統的電穿孔是一種物理轉染方法,通過對細胞施加電脈衝,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並通過電場將外源分子移動到細胞中。電穿孔技術是細胞系中轉染大型DNA片段的強大工具,但其高細胞毒性、轉染原代細胞和幹細胞的低效率,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 基因篩查新工具:南開大學團隊研獲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
    日前,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帥領研究團隊利用可誘導過表達轉錄因子Cdx2的方式在體外獲得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這種新型單倍體幹細胞可在體外無限增殖並具備分化成為胎盤譜系各種細胞的潛能,並且只有一套基因組,因此該研究為胎盤發育、功能分析及胎盤疾病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的體外模型,也對相關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轉變為卵子並獲健康小鼠
    科技日報 陳曦 通訊員 吳軍輝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林教授團隊通過完全化學小分子的方法,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重編程為具有生殖系轉移能力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而分化為卵子,並通過正常受精獲得健康小鼠。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 細胞轉染的最全知識介紹,收藏這一篇就夠了······
    但是,病毒轉染方法的準備程序複雜,常常對細胞類型有很強的選擇性,在一般實驗室中很難普及。其它物理和化學介導的轉染方法,則各有其特點。需要指出的一點,無論採用哪種轉染技術,要獲得最優的轉染結果,可能都需要對轉染條件進行優化。影響轉染效率的因素很多,從細胞類型、細胞培養條件和細胞生長狀態,到轉染方法的操作細節,都需要考慮。
  • 南開大學發現FACT調控胚胎幹細胞中MERVL的新機制
    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通過卵裂繼續發育到2細胞胚胎,在小鼠2細胞胚胎中基因組開始激活轉錄(合子基因組激活),最早激活的轉錄本就包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MERVL。MERVL,是2細胞胚胎的標記,同時也是胚胎幹細胞中的「2細胞樣幹細胞」的標記。
  • 南開大學發現FACT調控胚胎幹細胞中MERVL的新機制
    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通過卵裂繼續發育到2細胞胚胎,在小鼠2細胞胚胎中基因組開始激活轉錄( 合子基因組激活) ,最早激活的轉錄本就包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MERVL。 MERVL,是2細胞胚胎的標記,同時也是胚胎幹細胞中的「2細胞樣幹細胞」的標記。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近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Cell)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cells from human urine」的論文。
  • 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
    原標題: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南方日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通過小分子化合物的誘導的方法,一個已經長成的普通的體細胞可能會孕育出新的生命,目前這項科研成果已經被美國科學和細胞的多個權威學術雜誌報導,國際權威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究人造器官以及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都提供了新的途徑。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帶領的幹細胞再生醫學研究團隊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把成年鼠身上已經長成的表皮細胞成功逆轉為生命起點的全能幹細胞。
  • 轉染產品知多少(三)——siRNA轉染試劑
    siRNA脫靶效應會導致細胞死亡,並引起分析問題。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尋找更好的siRNA轉染試劑。為了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實驗結果,Thermo Fisher專門開發了2類轉染試劑,用於siRNA轉染。、高效的siRNA輸送解決方案。
  • 這些中國的「第一」與「唯一」,都與南開大學有關!
    二最早開始中國離子交換樹脂研究,首次製備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何炳林(1918-2007),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在南開大學開始了中國最早的離子交換樹脂研究。他利用從美國帶回的那批原料進行了認真鑽研,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成功合成出當時世界上所有主要的離子交換樹脂品種,並在世界上首次製備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為新型吸附分離材料——吸附樹脂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 所見即所得——分享兩款超好用的轉染試劑,拯救你的細胞
    轉染是將外源核酸導入真核細胞的過程,是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大部分的生物和分子生物領域的科研黨們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常常聽到的抱怨是"轉染效率太低""轉染完細胞全漂了""轉染後忘記給細胞換液了",真所謂辛辛苦苦實驗N多回,一夜回到解放前……眾所周知,影響轉染成功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細胞質量、核酸質量、微生物汙染、轉染試劑等。各種細胞使用的轉染條件都可能不同,現實中也並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十全十美難,十全九美卻可以通過選擇一款好的轉染試劑來實現。
  • 南開大學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中化新網訊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發表藥學院焦寧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因此,如何發展溫和、廉價、高效的含氮試劑,從而解決施密特反應中疊氮試劑的弊端,成為困擾合成化學家多年的難題。圖1.該研究不僅使施密特反應擺脫了對疊氮試劑的依賴,解決了醯胺合成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對硝基化合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並有望為進一步新反應的發現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