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於渤海之濱的南開大學,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17年9月,入選國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且為36所A類高校之一。在綜合競爭力、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南開大學始終不忘初心,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精神,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先後開創了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多個"全國第一"。本期推送,讓我們回溯南開大學百年歷史中的那些光輝傳奇——
一
全國第一所12個學科門類齊全的大學
自2007年起,南開大學開始招收軍事學軍事思想專業碩士研究生,這是我國第一個非軍事院校軍事學碩士點。南開大學也因此成為當時全國唯一一所12個學科門類都齊全的大學。
目前南開大學是國內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一。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並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有專業學院26個,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
設立中國高校第一個博物館專業
1982 年,80 級博物館專業學生在西安碑林實習。對面一排最右者是傅同欽,旁邊是張錫瑛,第三位是主講老師陳嘉祥
1980年南開大學設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博物館專業,四十年來,南開文博專業的畢業生為中國文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很多人在文博領域擔當重任。
改革開放後,百廢待興。為培養博物館急需的管理和研究人才,在國家文物局的建議下,在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的倡導下,1979 年 11 月,南開大學歷史系籌備博物館學專業。追溯歷史,1959年至 1961年,歷史系曾開設過博物館學專門組,培養了 30 名畢業生,為大學培養文博人才開創了先河。1980年2月6日,南開大學歷史系向教育部提出申請,2月25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新設博物館學專業——這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博物館學專業。涓涓細流匯聚成河,南開文博,桃李滿天下,成為中國文物博物館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開創全國第一個保險和精算專業、第一個國際金融碩士博士點
南開大學金融學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1919年南開大學建校之初即設商科,並設銀行財政學門(即學系),至今已有百年歷史。1982年,南開大學恢復重建金融學系,1996年成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南開大學金融學科開創了國內第一個國際金融碩士博士點、在國內最早開設保險和精算專業,培養了大批金融保險人才,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均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迄今為止,南開的國際金融學科方向依然是我國最好的國際金融專業之一。
1988年,南開大學與北美精算師學會聯合培養精算方向碩士研究生,開創了中國精算教育的先河,並培養出了我國最早的一批精算師,對中國保險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使保險學科獲得更大發展,1996年,南開大學決定將保險學專業從金融學系劃出,設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開辦全國第一個社會學專業班
南開大學於1981年開辦全國第一個社會學專業班,並於1982年正式成立社會學系,是我國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後第一批建立的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學系。目前,南開大學社會學一級學科包括了3個博士點、4個學術型碩士點、2個應用型碩士點,以及3個本科專業。
30年來,南開社會學為社會培養了兩千多名優秀人才,其中許多人正活躍在國內外社會學界。今天在座的各位校友就是南開社會學畢業生中的優秀代表,是南開社會學的榮譽。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母校的發展,為南開大學及其社會學學科的發展建言獻策,共同為發展我國的社會學事業和社會建設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
最早開始中國離子交換樹脂研究,首次製備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
何炳林(1918-2007),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何炳林在南開大學開始了中國最早的離子交換樹脂研究。他利用從美國帶回的那批原料進行了認真鑽研,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成功合成出當時世界上所有主要的離子交換樹脂品種,並在世界上首次製備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為新型吸附分離材料——吸附樹脂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1958年,何炳林創立了南開大學高分子教研室,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南開大學化工廠,其主要產品專供提取國家急需的鈾。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何炳林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和原子彈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貢獻。
研獲世界首條柔性人造觸覺神經
2018年6月1日,史丹福大學鮑哲楠、首爾大學Tae-Woo Lee、南開大學徐文濤團隊聯合在Science雜誌發文,公布了他們研獲的一種基於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的高靈敏度仿生觸覺神經系統。這種人工神經觸覺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柔性和高靈敏度,在機器人手術、義肢感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作為重要合作方,徐文濤在提出設想到項目完成期間承擔了重要工作。他首次提出了"製造一種人造感知神經"的設想並制定了核心設計和實驗方案。實驗過程中,他完成了人造神經突觸器件部分的材料選擇、設計與製造,並與合作者共同完成整體系統的連接與調試,最終實現這套系統的功能。
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
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陳悅教授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陳悅團隊以文獻中報導的絕對立體構型的防風草內酯作為目標分子。團隊獲得的足夠量的化合物為後續的抗腫瘤活性研究和構效關係的建立提供了基礎。通過防風草內酯衍生物的合成,陳悅教授團隊初步揭示了防風草內酯骨架的構效關係,並通過實驗確證了防風草內酯能夠殺滅肝癌幹細胞。
首次獲得新型人工材料"鈮酸鋰超構表面"
許京軍教授、任夢昕副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特殊的鈮酸鋰製備與處理工藝,並利用一束聚焦的高能鎵離子束,實現了選擇性地轟擊與去除鈮酸鋰分子,在僅百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厚度的鈮酸鋰薄膜表面加工出了有序周期排列的納米線陣列,首次獲得了一種名為"鈮酸鋰超構表面"的新型人工材料,實現了對入射光顏色的選擇性透過,並獲得了與蝴蝶翅膀類似的結構性顏色效果,這意味著人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可有效調控並賦予鈮酸鋰全新光學性質的手段。
這一結果標誌著人們已經具備了基於鈮酸鋰實現納米尺度下對光行為進行精細操控的能力,該加工技術為鈮酸鋰這一獨特的光電材料在微納光子學、集成光子學等領域的應用開啟了大門。
三
創建全國第一個高校化學研究機構
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始建於1985年,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是國家首批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聶榮臻元帥和我國著名化學家楊石先教授的親切關懷下,由著名有機化學家陳茹玉院士和農藥化學家李正名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創建。
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大批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對我國有機化學和農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和農藥學科研基地,實現了國家對重點實驗室成為"科研基地,人才基地,學術交流基地"的要求。在2001和2007年國務院對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兩次評估中,重點實驗室的兩個支撐學科——有機化學和農藥學均名列全國第一。
全國唯一一個以大學校區入選的省部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年3月31日,南開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授牌。同年1月15日,在紀念天津市解放70周年之際,南開大學八裡臺校區入選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錄,並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大學校區入選的省部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學校努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愛國主義精神案例,結合現代科技增強體驗和互動,成為南開師生和社會各界幹部群眾聆聽南開故事、體味公能日新、升華愛國情懷、激發奮鬥熱情,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打造國內第一個"未來教室"
繼日本東京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相繼開發"未來教室"後,我國首個"未來教室"——"TEAL教室"在南開大學誕生。南開大學物理學院的未來教室,整間教室沒有前後而言,教師位於教室中間,講桌是一臺中央控制器,周圍環繞著5張大圓桌,每張桌子兼具簡單實驗臺的功能,並配有2臺電腦,可供6名學生分為兩組使用,教室四周的牆面上分布著6臺投影儀、10塊白板以及10個攝像頭。上課時,學生圍繞教師而坐,教師的"板書"可以同步顯示在所有投影儀中,360度旋轉坐椅方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談論,教師也可以用攝像頭將任一小組的白板討論"投射"到投影儀上,方便討論、分析。
巍巍南開允公能,百年風華日新異。2020年,南開大學將繼續以新面貌、新氣象、新作為,光大公能日新之品格,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貢獻南開力量,在建設南開品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砥礪奮進。
來源: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