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建校於1919年,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組成西南聯大。近年來網上關於南開大學沒落的聲音不絕於耳,今天我們一起回顧南開大學曾經獲得的科學大獎,看看南開大學是否真的沒落了。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的獎項,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之一,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在1956年設立之初,有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就是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此獎項分別設立一等獎和二等獎。
2015年1月,南開大學卜顯和教授負責的項目「配位聚合物構築與結構性能調控」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配位聚合物是一類新型的無機有機雜化材料,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可控合成、結構性能調控及功能化是該領域主要的研究難點與核心科學問題。十幾年來,卜顯和教授課題組圍繞這些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闡明了多個配位聚合物體系的結構-性能關係,建立了相應的結構-性能調控方法,發展了功能導向的合成方法學,為配位聚合物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019年1月,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有機太陽能電池是解決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被認為是具有重大產業前景的新一代綠色能源技術。十幾年來,陳永勝研究團隊圍繞高性能能源轉化和儲存有機與碳納米功能材料開展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多種高效新材料,構築了多個系列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及能量存儲與轉化器件,並多次刷新了有機光伏領域的光電轉換效率記錄,率先實現了石墨烯在能源存儲和轉化器件中的應用。
2020年1月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主持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該項目由南開大學4位科學家獨立完成,項目經過20年的持續努力,發展出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骨架,基於這類骨架的催化劑在多種不對稱反應中表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對映選擇性,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改變了人們對人工催化劑極限的認知。
除了上述的三位科學家以外,南開大學廖代正、陳瑞陽、龍以明、張偉平、許京軍、劉育、陳軍教授課題組也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南開大學的氣質始終是低調、踏實,在科學技術領域積極探索,為我國基礎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歷年來所獲得的自然科學獎則是對南開實力最好的肯定。
南開排名的下降綜合分析有多重因素,如歷史遺留問題、地域發展、經費支持等,但這並不代表南開沒落了,在現有條件下南開依舊砥礪前行,用「允公允能」的校訓激勵著莘莘學子,這依舊是一所實力強勁的好大學。畢業季在南開中可以看見這樣一句話——熱烈祝賀本屆畢業生奔赴祖國各地建功立業,南開始終把建設祖國作為第一要務,而實力強大的基礎學科就是南開為祖國貢獻力量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