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載耕耘,催開「手性」之花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

這種催化劑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獲得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高等級獎項?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

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佘惠敏攝

神奇的手性分子

「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這9個字裡,最讓普羅大眾迷惑的是「手性」這個詞。

「手性是一種比喻。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看起來一樣,實際上不一樣,它們互成鏡像,但相互不能重疊。不管微觀還是宏觀,如果一個物體與其鏡像不能重疊,我們就說它是『手性的』。」

周其林院士告訴記者,「手性」這個詞聽起來陌生,卻是自然界的常見現象。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甚至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自然界的很多物質都是單一手性的,即要麼都「向左」,要麼都「向右」。比如,蝸牛的殼、牽牛花的藤,都是右手螺旋;天然胺基酸分子都是左手性的,糖分子都是右手性的。

對於周其林這樣的化學家來說,最感興趣的是「手性分子」。

為什麼要研究「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是有機分子中的一大類,尤其在藥物中佔比更高。目前市售藥物中超過一半都是手性分子,包括中國人合成的胰島素和發現的青蒿素;在新藥研究領域,在研的1200種新藥中有820種是手性藥,佔比近7成。

而對手性的認識不足,則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左手天才,右手瘋子」,在手性分子研究領域並不是誇張的詩句,而是現實的警示。

對手性分子來說,左右手的區別看似微小,卻常常會帶來香與臭、甜與苦、藥與毒的截然相反特性。

「香芹酮」分子的左手和右手,一個是薄荷味、一個是臭蒿味。

咖啡和冷飲裡用到的「健康糖」是由兩個胺基酸組成的二肽分子,比糖甜200倍,如果將其中的一個胺基酸換成相反手性,就會變成苦的。

上世紀50年代末,用於治療妊娠噁心、嘔吐的藥物「反應停」被廣泛使用。但在短短幾年裡,全球發生了以往極其罕見的過萬例海豹肢畸形兒。科學家們後來研究發現,原來「反應停」的右手分子具有鎮靜效果,左手分子卻有致畸作用,而當時市售的「反應停」是兩種手性分子的混合物。

那麼,我們可以只要有用的左手分子或右手分子,不要其無效甚至有害的異構體嗎?

用傳統方法來合成手性化合物,總是得到兩種手性分子的混合物,需要再通過複雜的手性拆分(把左右手分子分開)辦法,得到單一手性分子。這樣做的缺點顯而易見:成本高,浪費巨大。

農藥中有很多也是手性農藥,這些農藥只有一半有效,另一半無效甚至對環境有害。

如何才能合成單一手性的化合物?科學家們將目光瞄向了催化劑。

「不對稱催化是目前合成手性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周其林介紹,在化學反應中,催化劑就像分子機器,用原料(反應物)造出產品(生成物)。普通催化劑沒有手性識別功能,會生成兩種手性的混合物。而手性催化劑能識別手性,讓反應只向一個路徑發生,只生成特定手性的分子。

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實驗室,學生們正在工作。周其林團隊也經常在這些平臺上分析產物結構。佘惠敏 攝

高效的周氏催化劑

讓周其林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工作,就是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

「螺環」指的是一種配體結構。這種手性螺環配體,是周其林團隊首次提出和發現的,被稱為「周氏螺環配體」。

將「周氏螺環配體」跟不同的金屬原子結合,可形成一系列的手性催化劑。催化劑分子中,金屬原子提供反應位點、活性中心,讓反應得以發生;配體給催化劑提供了識別功能,讓反應有選擇性地進行。

這項工作開始於20年前。

出生於1957年的周其林,1982年從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1987年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此後曾在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又於1996年回國,到華東理工大學任教。

1999年,周其林轉任南開大學教授,並被教育部聘為第一批「長江學者」。也正是在這一年,他選定了一類螺環結構,來做「周氏配體」。

「我們做催化劑的,都想發現一個適用於很多反應的全新骨架結構,而不是簡單的只用於一個反應的單個催化劑。」回憶起20年前的選擇,周其林笑稱,之所以從成千上萬的化學結構中,選定這種螺環結構,原因就在於「看它好看,看它順眼」。

周其林給「周氏配體」定下了遠大目標:

一是選擇性要好,讓它合成右手分子,它就合成右手分子;

二是效率要高,要用最少的催化劑分子合成出最多的生成物分子;

三是適用範圍要廣,對多種合成反應都有效;

四是讓「周氏配體」成為平臺分子,與不同金屬結合,就能發展出種類繁多的手性催化劑。

目標遠大,探索之路卻崎嶇難行。

在長江學者聘期中期考核時,周其林團隊還沒有發過一篇關於手性螺環催化劑的論文。

「國際上研發出的手性催化劑很多,但真正有效並且被廣泛採用的不多。在科學領域,絕大部分研究是失敗的,成功的總是少數。做科研的人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我認為克服這些困難,主要靠堅持。」談及最初幾年的實驗失利,周其林很淡然,「有些人沒能堅持,中途放棄或者換了研究方向,但我們堅持了下來。」

2000年,朱守非成為周其林的研究生。現在已成為南開大學教授的他,回憶起當年的導師,非常感慨:「他讓我們放鬆地憑興趣探索,從來沒批評我們。其實他當時壓力很大,來了幾年,沒發什麼文章,卻從未將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

一直到2002年,周其林團隊終於做出了初步成果,發出了第一篇關於手性螺環催化劑的論文。

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最初的目標一點點變成現實:

在手性螺環配體骨架上,已經設計合成了100餘種手性螺環催化劑;

手性螺環催化劑已經被國際上40多個小組跟進研究,目前已被應用於200餘種不對稱合成反應,並被用於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

周其林團隊在2011年合成了一種新型的手性螺環銥催化劑,一個催化劑分子可以將455萬個原料分子轉化成目標分子,這一催化效率的世界記錄保持至今。在那之前,文獻報導的最高活性手性催化劑的轉化數為240萬。

手性螺環銥催化劑的成果被《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封面論文。周其林說:「當時雜誌讓我做個封面,我選了長城的照片。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終於爬到了長城頂上。」

周其林院士在工作中。佘惠敏 攝

快樂的科研工作

周其林團隊在手性螺環催化劑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很大程度來源於其原創性。沒人走過的路,總是要更難走一些。

南開大學教授謝建華也是團隊成員之一,曾經是周其林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回憶起當初導師的教誨,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總是告訴我,要原創,還要超越。」

這份成果的原創性和超越性,是國際同行公認的。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在許多反應中都表現優異,成為「優勢手性催化劑」。在此基礎上,周其林還系統地發展了相關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方法。這些成果極大地拓展了人們設計手性配體的想像空間,顯著推動了不對稱合成學科的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是此次提名該項目參與評獎的三位專家之一。

他告訴記者,有三大提名理由:「這項成果在科學上有突破,帶來了對螺環結構的新認知;在原創方面是引領性的,帶來了全世界在手性催化劑領域的跟進研究;在應用方面,帶來了催化劑的卓越性能,對藥物的生產帶來變革性影響,使其更加綠色、環保。」

目前,手性螺環催化劑已經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讓很多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更加便利,並且也用於降壓藥、心臟病、糖尿病、抗病毒等多種藥物的生產。

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指導學生。佘惠敏 攝

催化劑這麼好用,可以發財了嗎?

「想發財可不能做這麼高效的催化劑。」周其林笑著調侃,「生產1噸藥品,買我們1克催化劑就夠了,這賺不來大錢。」

對潛心於基礎研究的周其林來說,「有什麼用」固然重要,「能解決什麼科學問題」更重要;「好發論文」不是目標,「發好論文」才是方向。

他選擇研究手性是出於好奇。「手性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它是合成化學選擇性裡最難的一種,因為看上去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一模一樣,怎麼就能區別出來呢?」

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他滿足了好奇心,也收穫了大快樂。「天天探討未知,這樣的研究工作是一種享受,二十年下來,我覺得非常愉快。」周其林最想對科技工作者說的話就是:「找到你真正喜歡的方向,然後堅持下去。」

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後,他接下來還會選擇什麼研究方向?

「手性螺環肯定還有發展,但已經不是我目前最主要的方向了。我的重心轉移到更基礎、更難的方向。」周其林把目光轉向了新的「周氏催化劑」,希望能用二氧化碳和生物質替代現有化石原料來做有機合成。

「支撐我們現代生活的很多產品,都是從化石資源生產的。化石資源終將耗竭,這在能源上還不是大問題,畢竟有各種清潔能源,配合新型的儲能技術,可以替代汽油、天然氣等產品;但從石油等化石資源生產的塑料、合成纖維、化肥、化學建材等,等石油用完了,拿什麼來生產它們?能不能用二氧化碳和生物質原料做替代原料?」周其林說,這個研究才剛剛開始,是為幾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做準備。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來自南開大學的周其林、謝建華、朱守非以及王立新團隊,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今年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周其林介紹,在自然界中,小到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星雲都存在手性現象。  「化學家關注分子層面的手性現象,在著名的《改變世界的分子》一書中,涉及300多個有機分子,其中70%以上是手性分子。在製藥領域,其應用更是廣泛,比如目前市售藥物中一半是手性藥,新研發的藥物中,手性藥更是高達70%。『左手』和『右手』看似只有方向不同,但表現出來的性質可能千差萬別。」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和團隊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半個多...
    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被視為「原創性最強、科學價值最高」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給了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周其林帶領的課題組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並在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選擇性好、轉化效率高、適應性強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自然科學一等獎,憑什麼?
    2020年1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領銜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本年度唯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對普通人來說,不就一個反應嘛,憑什麼獲得這個獎。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6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日前獲得南開大學首屆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在頒獎典禮上,憶及二十年多前選擇南開的原因時,周其林用八個字概括——學風紮實、學生勤奮。周其林院士 在旁人看來,這八個字與周其林的「氣質」頗為相符。
  • 周其林:堅持原創的「催化」大師
    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於該獎項的評選嚴格性,在歷史上曾多次空缺。  「手性螺環催化劑帶動了手性催化劑的發展,在科學上是有引領性的。」作為該項目參評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推薦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不吝於對這一科研成果的讚賞,他在談及推薦原因時說,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和創造,不僅在科學上帶來突破,同時帶來了催化劑的卓越性能,繼而產生了推動藥物生產等一系列價值,具有「變革性」。
  • 周其林:冷板凳上的「化學之歌」
    協同催化卡賓高對映選擇性插入脂肪胺N-H鍵合成手性胺基酸。南開大學供圖戴著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 周其林院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致以誠摯的問候。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周其林院士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取得累累碩果。
  • 周其林: 勤奮催化學術人生
    他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裡,像個貪婪的孩子享受著化學之美。問及何以能在從20來歲到如今的這30年,在人才濟濟的化學領域取得如此成績,周其林院士只說了兩個字:勤奮。  談到在南開的十年,周其林充滿了感恩之情:「化學是門基礎學科,南開的良好學術基礎讓我一開始就站在了學術的高原之上,這裡高素質的學生也讓我頗感欣慰。十年中,學校非常『保護』我,讓我得以安靜地做學問。」  周其林所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他設計合成的高選擇性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目前已在手性藥物合成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 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所百年名校的2019年突破連連!
    ,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迎來了新得主。1月1月10日,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大會將本年度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團隊,以表彰其原創性成果「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多牛?據統計,近10年來,包括南開在內,僅有4所高校牽頭斬獲這一獎項。2019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訪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周其林 新華網 趙秋玥手性螺環催化劑是新世紀不對稱催化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對稱合成反應,成為合成手性分子的重要工具。
  • 來看看這些年獲得的自然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的獎項,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之一,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在1956年設立之初,有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就是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
  • 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
    手性催化劑是不對稱催化的關鍵,它決定了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在過去的研究中,雖然已出現許多手性催化劑,但真正對多種反應都有效的所謂「優勢手性催化劑」仍然是鳳毛麟角。周其林潛心十餘年,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共計數百個。
  • 各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情況!清華、復旦、南開獲一等獎
    各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各獲1項一等獎】 眾所周知,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代表著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那麼在十三五期間,國內各個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的表現情況怎麼樣?
  • 2020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50人 之卓越學者
    2019年,馮曉明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0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以及陳嘉庚科學獎之化學科學獎。馮小明院士課題組針對不對稱合成中發展新型優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在這個完全是對於自然科學中全新事物的探索的課題上,馮院士率領團隊紮下根來,腳踏實地,20年來如一日地泡在實驗室中幸勤耕耘。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主持大會。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就有兩位是蘭大校友!
    該研究成果「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也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對稱催化,包括設計合成新型手性配體和手性催化劑,開發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藥物合成等。周其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金屬有機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應用、不對稱合成、生物活性的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和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