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

2020-11-25 央廣網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

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

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

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年來,初心不改,在化學領域裡躬耕不輟,如今,更是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愛上化學,進而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

為 學

「在大學裡主要學什麼?學習知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學精神。」9月4日,南開大學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周其林寄語全體新生。

這樣要求學生,周其林也這樣要求自己。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當時的周其林是南京農村的一名普通回鄉知青,耕田、除草、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他重新拾起荒廢已久的學業,第二年,21歲的他成為蘭州大學化學系的一名學生。

從農田到課桌,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周其林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臨近畢業,便已明確未來的人生方向——從事有機化學的基礎研究。

此後的十幾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並先後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一職,周其林到南開大學任教。自此,這所高等學府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為周其林提供了最佳的科研環境。

周其林所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創造和發展精準、高效的合成方法與技術是當前合成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因具有高效、原子經濟性的特點,不對稱催化已成為合成化學關注的焦點,並為社會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手性物質。手性催化劑是不對稱催化的關鍵,它決定了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在過去的研究中,雖然已出現許多手性催化劑,但真正對多種反應都有效的所謂「優勢手性催化劑」仍然是鳳毛麟角。

周其林潛心十餘年,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共計數百個。手性螺環催化劑對多種合成反應都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勢手性催化劑」。

這些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稱為「周氏催化劑」,已經成為南開化學的標誌性成果。同時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鑑使用,還被多家製藥公司用於手性藥物的生產。

瑞典化學家舍勒曾說,「世間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發現世人從未見過的新物質。」對周其林而言,最快樂的事,就是帶領學生們暢遊在化學世界裡,盡情享受化學創造之美,盡情暢想未知世界的無限可能。

為 師

「我首先是一名教師,也永遠是一名教師。」

周其林熱愛自己的教師職業,儘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委員和兼職教授等諸多角色,周其林始終珍惜和堅守自己的教師身份。

從教多年,周其林曾不止一次對同事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在高校裡做基礎研究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周其林的答案是,教育和培養學生。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材,才是高校之根、為師之本。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周其林發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到南開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講授,這些課程是前沿課程,也是基礎課程,學習效果的好壞事關學生能否打好科研基礎,能否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否建立起科學的學習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只有動手實踐,方能接近真理。」課堂上,周其林先是通過大班教學讓學生了解前沿課題,再要求學生從能源、環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確定興趣點,查找資料後在小班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儘可能在課堂增加互動和學生自主提問環節,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給學生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周其林的課題組還有一個特點,在學生中已傳為佳話,那就是它的開放性。

周其林的課題組對全校學生開放,無論本科、碩士或博士,只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裡體驗一番。

幾十載春風化雨,幾十載桃李滿園。

在周其林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紛紛投身化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如今,周其林已為國家培養了70餘名優秀博士和碩士,他們大多在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製藥公司任職,其中有多人獲得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在周其林的辦公室裡,有許多檔案袋擺放整齊,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學生的名字,裡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學生的實驗報告,在周其林看來,這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為 人

人生有很多東西,就像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失去以後核還在。但只要守住自己的「核」,就不會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迷失自我。

周其林的為人,也是如此。為人、治學、做事,踏實而嚴謹。

「周老師科研選題的標準,從來不是『好發論文』,而是『學科前沿』和『國家需要』」,南開大學2014級直博生李茂霖告訴記者。

「直到我自己成為一名教師,才真正理解其中的不易和堅守。」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朱守非從2000年讀研開始進入周其林的課題組,一直師從周其林,直到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從進入課題組之初,他就發現導師的文章數量並不多, 「不為發文章而發文章,而是要真正解決科學問題和滿足國家需要。這份定力,值得後輩學習!」

周其林的嚴格與極重規則還表現在對於學生的要求。2017級碩士研究生王宸進課題組之初,半年時間都在做單調的實驗操作訓練,只是因為周其林的一個要求,「遵循規則,練好手藝」。「周老師做人做事都非常遵守規則。」王宸介紹,比如課題組或者研究所的儀器出現故障,周其林會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所的流程報送相關部門檢修,而不是「打個招呼」「說句話」,尋求便利。

周其林,一名人民教師,質樸從容,大道至簡。

引領更多年輕人走入化學大門,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幾十載耕耘,周其林,矢志不渝,躬耕前行。

(馬超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9日 04 版)

相關焦點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文學院教授羅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獲得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該獎授予為學校科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重大學術貢獻或社會經濟效益。
  • 周其林: 勤奮催化學術人生
    南開新聞網記者 張劍  韓誠  1973年,17歲的周其林從南京一所中學畢業後到農村下鄉,每天與農田和牧牛打交道。36年後,他作為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單、隨和,是周其林院士給人的第一感覺。
  • 周其林:冷板凳上的「化學之歌」
    協同催化卡賓高對映選擇性插入脂肪胺N-H鍵合成手性胺基酸。南開大學供圖戴著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 一篇《科學》論文背後的南開百年化學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帶領課題組,在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上潛心多年。近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團隊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講述了研究團隊用一種新穎的雙催化劑協同催化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 周其林:堅持原創的「催化」大師
    南開新聞網記者 馬超  一身深灰色西裝,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以這樣的裝束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周其林院士這樣描述團隊此次的獲獎項目。  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20年潛心攻關,發展出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骨架,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國內外同行稱之為「周氏催化劑」。這不僅是南開化學的標誌性成果,更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鑑,被用於200多種不對稱合成反應,還被用於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
  •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Nature Catalysis:雙烷基酮不對稱催化氫化
    通訊單位:南開大學 論文DOI:10.1038/s41929-020-0474-5 手性醇是一類重要的化合物,在手性藥物、農藥、香料、液晶材料合成中被廣泛應用。酮不對稱催化氫化是合成手性醇分子單一對映體的最直接方法,然而雙烷基酮的不對稱催化氫化一直缺少高效手性催化劑,成為一個長期的難題。周其林課題組通過設計新型手性螺環催化劑,攻克了這一難題。在不對稱催化中,獲得優異對映選擇性的關鍵在於手性催化劑。對於芳基烷基酮的不對稱氫化,很多手性催化劑都表現出高活性和高對映選擇性。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和團隊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半個多...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帶領課題組,在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上潛心多年。近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團隊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講述了研究團隊用一種新穎的雙催化劑協同催化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 周其林-中國教育新聞網
    男,漢族,1957年2月生,無黨派人士,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始終秉承寓教育於科研、寓教育於日常的育人理念,教書育人取得累累碩果。他突出科研育人,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每年輸送數十名本科生到國際頂尖實驗室學習。他身體力行,為中學生作化學科普報告,錄製視頻公開課,引起熱烈反響。他設計研發的全新手性螺環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譽稱「周氏催化劑」,產生重要國際影響。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勞動模範等榮譽。周其林始終認為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教師。
  • CCS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課題組使用本組發展的手性螺環胺基膦配體SpiroAP成功實現了鎳催化芳基硼酸對芳基烯烴和1,3-共軛二烯的不對稱氫芳化反應,為手性1,1-二芳基烷烴和手性烯丙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氫...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課題組使用本組發展的手性螺環胺基膦配體SpiroAP成功實現了鎳催化芳基硼酸對芳基烯烴和1,3-共軛二烯的不對稱氫芳化反應,為手性1,1-二芳基烷烴和手性烯丙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自然科學一等獎,憑什麼?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領銜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本年度唯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對普通人來說,不就一個反應嘛,憑什麼獲得這個獎。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來自南開大學的周其林、謝建華、朱守非以及王立新團隊,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今年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的提名專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馮小明對這個項目的評價是,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帶來全世界在手性催化合成領域的變革,不僅實現了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其卓越性能也引領了產業界的發展,特別是對藥物生產具有巨大價值。  手性螺環催化劑,聽起來有些「高冷」。「手性是一種現象,就像左右手,互為鏡像,可以重合但是不能重疊,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手性現象。」
  • 九洲藥業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
    9月8日下午,「中國版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周其林院士系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全面負責工作站的新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發展決策諮詢。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於2013年,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載耕耘,催開「手性」之花
    來源:經濟日報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這種催化劑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獲得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高等級獎項?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
  • 廣東省催化化學重點實驗室啟動儀式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27 14:07:50 來源: 雯廷軍事資訊 舉報   2020年11月20日,廣東省催化化學重點實驗室
  • 周其林院士:生活裡看化學,你沒發現的化學之美
    我們看看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周其林教授怎麼說。 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訪談——周其林一半有效,一半有毒,我研究的「手性」是什麼?我叫周其林,南開大學有機化學的教授。我做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合成的方法,具體講就是怎麼創造分子,那麼創造分子呢,它是我們化學的一個中心任務,只有有了這樣一些分子,你才能夠再發展出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說藥物、農藥這些東西。具體來說,我做的一些創造分子的方法,是做創造手性分子的方法。
  • 南開大學真的沒落了嗎?來看看這些年獲得的自然科學獎
    在1956年設立之初,有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就是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此獎項分別設立一等獎和二等獎。2015年1月,南開大學卜顯和教授負責的項目「配位聚合物構築與結構性能調控」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