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院士:生活裡看化學,你沒發現的化學之美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手性是宇宙間的普遍特徵,體現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自然界生物體本身具有手性環境,因此對手性藥物的不同對映異構體,會顯示出不同的療效。手性藥物必須對它的兩個異構體進行分別考察,都要經過嚴格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試驗,以避免其中所含的另一種手性分子對人體的危害,慎重對待一些藥物的另一對映異構體。所以手性拆分技術越來越多用於手性藥物開發和生產。那麼手性藥物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看看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周其林教授怎麼說。

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訪談——周其林

一半有效,一半有毒,

我研究的「手性」是什麼?

我叫周其林,南開大學有機化學的教授。我做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合成的方法,具體講就是怎麼創造分子,那麼創造分子呢,它是我們化學的一個中心任務,只有有了這樣一些分子,你才能夠再發展出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說藥物、農藥這些東西。

具體來說,我做的一些創造分子的方法,是做創造手性分子的方法。講到手性分子呢,它就是一類分子,它有一些異構體,那麼有了異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像人的左右手了,所以它就叫手性分子,是這麼來的。因為它一個異構體就相當於你的左手,一個異構體相當於你的右手,它相互之間是呈鏡像關係,雖然看起來一樣,但是實際上不一樣。

你只要戴個手套你就知道了,左手手套戴到右手上它就不合適。那為什麼要研究這類分子呢?因為這類分子,它這兩個異構體的性質不一樣,尤其是對生命的生物性質不一樣,比如說一些藥物,像我們現在吃的藥物裡面有一半的就是手性的藥物,那手性藥物它一個異構體常常有效,另外一個異構體它有時候無效,甚至還有毒。

你如果要不把它分別做出來,那讓病人來吃這兩個異構體的混合物的話,那不是帶來了災難嗎?所以我們就發展了方法,就是要選擇性地合成我們要的那個異構體,要左手的那咱就合成左手的異構體,要右手的那就合成右手的異構體,這就是我工作的性質。

那麼再具體講呢,我怎麼才能做到這樣一些手性分子選擇性地合成它所需要的這個手性異構體呢?那就是催化劑。那我的工作呢,過去的二十年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這個手性催化劑的發展上。通過這個努力,我們發展了一類手性螺環催化劑,這個螺環催化劑,目前是保持了在手性的合成裡面的最高的效率。所以,獲得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有幸能得到這個獎,也是因為這個催化劑的發現,它確實把手性分子的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我們用一個催化劑,常常用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呀這些,或者千分之一了不得了,那我們現在的催化劑最高可以用到百萬分之一催化劑就夠了,那效率就非常的高了,而且選擇性呢,也非常的好。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性現象

這個自然界裡面很多東西,其實都有手性現象,我們只不過沒有注意它。我們生活的這樣一個宇宙的星雲,實際上它旋轉的方向是確定的,這個是宏觀的。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現象,你去看看比如說一個藤條吧,那一個牽牛花吧,它順著那個樹呀往上爬的時候,它不是說亂的,今天左手螺旋,明天右手螺旋,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有確定的攀爬方向的,這些都是手性現象。還有那個螺螄殼,那螺螄殼它是不是一個螺旋形的?那麼它基本上都是右手螺旋的,左手螺旋的是很少的。

這些呢,就是我們能看到的宏觀的。那微觀的呢,到分子層次上,組成我們生命體的一些基本物質,比如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它就是單一手性了,它就是L構型的。組成我們的這樣一些糖的一些分子,它裡面都是右旋的,它都是D型的,它不是說哪種構型都有的,它有確定的構型。也就說客觀世界裡面,從微觀的到宏觀的很多的重要的物質,它都是手性的,而且是單一手性的。那么正因為這樣,我們才研究手性分子,因為它確實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研究要與環保節約結合

經濟性,這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最節省的方法來做事情,那就叫這個事情做的比較經濟,成本不高,對吧。那麼在合成裡面,在我們發展合成方法裡面,也同樣有這個道理。你用到的原料,這個原料我們講是分子,做有機合成的話它講的是分子,這個分子裡面呢,它是原子組成的。你這分子裡面在做反應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利用上了,利用了多少,這就有個效率問題,這個就是原子經濟性。

如果你要做一個反應,你的原料的分子裡面的原子全部用上了,全部進入到了分子裡面了,100%的用上了,這個原子經濟性就叫100%。那如果是用了一半,那原子量是一百,你進去的原子量加在一起呢,只用了50,所以呢,你就是50%,這個原子經濟性是這樣的。這個原子經濟性現在是在有機合成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它是我們現在更加強調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所要求的。你如果說能夠做到一個反應,原子經濟性100%,也就是說原料的分子裡面的原子都用上的話,那你自然就沒有產生廢料了,那這樣的話對環境保護不就是更好了。

所以說,在現代有機合成,尤其是現在當下對環境、對資源特別強調的情況下,原子經濟性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因為資源是越來越少了,你不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的話,那以後就不可持續發展了。所以倒不是說以前呢,不知道這回事兒,而是以前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那現在呢,隨著資源慢慢慢慢地越來越少,隨著環境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環境呀、對資源的要求也高了,所以大家就更加重視了。

現在呢,我們做基礎研究的人就是非常的重視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從源頭上發展出一些方法來,它就是綠色的,它就是高效的,它就是原子經濟性高了,這樣才能使得真正生產的過程當中呢,從源頭上就減少了。

科研就是要享受創造之美

因為我主要是做科研的,那我所從事的教育主要是研究生階段。對我來講,教育跟科研就是一回事兒了,因為是我這個特殊的教育,從事的這個教育的特殊的階段決定的。研究生教育的話,那一定是要帶著學生進入到科研,讓他享受到創造之美,它是個快樂,享受到創造的快樂。

成功的喜悅它能彌補、補償他所有的付出,所以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話,他能夠帶領學生做真正的創新性的研究,那就是最好的教育,對研究生來講就是最好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你是不是在從事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本身做的研究就不是前沿的,那學生到這兒來就沒有創造出什麼新東西,他就享受不到這種創造的快樂了,所以他當然就不會熱愛這個東西,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提高,自身是不是在從事最前沿的研究,這是我的體會。

困難總是多的,成功相對來說,這個時間上是少的,但是正因為你創造出來新東西,那個快樂能彌補你前面所有的不快樂的時候,所以他還接著幹,我就有這樣的體會。

雖然平時做這個研究,有很多時候都失敗了,在失敗的時候,你要有個正確的心態,探索未知就是這樣的,它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就是一種享受。我今天探索了一個新的方法,看看行不行,滿懷希望,那最後不行,不行沒關係,我再來想一個辦法。每天嘗試新的挑戰,總有成功的時候吧,那一個成功就能彌補前面好長時間的失敗。這個化學確實是一個實驗學科,但是它也要豐富的想像力,因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複雜的分子,我今天講的是很簡單的分子,它因為涉及到最基礎的非常本質的化學鍵成鍵,碳碳鍵成鍵,所以說有人講有機合成也是一門藝術,它又有實際的一面,也有想像力的一面,只有想像力豐富的人呢,才能做好化學,你能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出來的方法,想像力要豐富。

但同時你也要非常的勤勞,所以化學它的要求高就高在哪兒呢?既要大腦又要雙手,很多的科學要一樣就行了。

來源:未來論壇

相關焦點

  • 【視頻】周其林院士:生活裡看化學 你沒發現的化學之美
    【視頻】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生活裡看化學 你沒發現的化學之美 來源:騰訊視頻、一刻talks
  • 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年來,初心不改,在化學領域裡躬耕不輟,如今,更是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愛上化學,進而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為 學「在大學裡主要學什麼?
  • 周其林:冷板凳上的「化學之歌」
    南開大學供圖戴著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此獎項被認為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空缺。
  • 周其林、江雷、張希、包信和四位院士共論中國化學的轉型之道
    不久前,中國化學會舉辦「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CCS Chemistry網絡學術峰會」,邀請周其林院士、江雷院士、張希院士、包信和院士圍繞「化學-主動轉型贏得未來」主題,分享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創新感悟。那麼如何推進創新項目呢,就是要引導世界科學的評價體系,而不是去看各種排名。周其林:我贊同江雷老師的說法,實際上,排名是給一些不太了解實際情況的學生或者外行來做參考。真正從內行的角度如何去判斷,還是要看解決了什麼問題,是理論上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是實際應用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 周其林: 勤奮催化學術人生
    他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裡,像個貪婪的孩子享受著化學之美。問及何以能在從20來歲到如今的這30年,在人才濟濟的化學領域取得如此成績,周其林院士只說了兩個字:勤奮。在周其林老師的課題組中,他從最簡單的實驗操作練起,如今已成了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每天早晨8點鐘到實驗室,晚上9點左右離開,一周6個工作日,一年兩次帶學生出去旅遊,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學反應一樣準確。與科學研究一樣,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細心,在他的辦公桌裡,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檔案袋,封面寫著學生的名字,每個學生發的每一篇文章和學術資料都他保留下來。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本科畢業後的十幾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並先後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到南開大學任教。自此,在南開大學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之中,周其林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裡,盡情享受著化學之美。 過去20年裡,周其林帶領團隊潛心攻關,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國內外同行稱之為「周氏催化劑」。
  • 周其林:堅持原創的「催化」大師
    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於該獎項的評選嚴格性,在歷史上曾多次空缺。  在外人看來,在「冷板凳」上單調枯燥的生活對於周其林院士來說卻充滿魅力,不斷改進合成新的配體和催化劑,螺環結構在周其林院士的手中宛如一隻奇妙變幻的萬花筒。  然而,整個研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失敗的:課題組做出來的催化劑,「對這個反應也沒效,對那個反應也沒效」是常有的事。但周其林院士始終堅持:「只要我們做出來,就一定是原來沒有的」。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載耕耘,催開「手性」之花
    來源:經濟日報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這種催化劑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獲得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高等級獎項?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
  • 化學之美第5期 | 化學,讓生活更美好
    才懂平常 有多麼不平常多簡單《化學之美》欄目希望通過化學的視角帶給了大家一場視覺盛宴,也希望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啟示。當我們擁有了審美的眼光,增強了對美的感受,無論是春天的萬物復甦還是夏天的繁花絢爛;無論是秋天的肅殺悲涼還是冬天的草木凋零,你都會欣賞到不一樣的風光。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無處不在,如鋼鐵生鏽,食物腐敗,純鹼可以去油汙等。生活也因為化學而變得美麗多彩。讓膠體帶著我們共同體驗下生活之美。膠體指的是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nm之間的分散系。
  • 發現化學之美
    微觀世界的化學,美的超乎你我的想像。於萬千化學物質中你可以偶遇氧化鈷,它在比心微笑。這顆心一定是有溫度的,從離子到粒子,從納米到微米,一定走了很長的路。這顆心也一定是有愛的,它帶有一絲浪漫,也傳出一份真情,一定擁有很多的故事。願看到這顆化學心的所有人都能和愛的人跨過天和地,穿過悲與喜。化學之美,在於發現。遇見,就是美好。
  • 周其林院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周其林院士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取得累累碩果。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周其林院士實驗室,鼓勵在場師生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
  • 李鴻忠張國清看望慰問周其林院士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南新宣)1月21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清親切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向在津兩院院士和專家學者,向全市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致以新春問候。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毅,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校長曹雪濤,天津市政府秘書長孟慶松參加。
  • 周其林-中國教育新聞網
    男,漢族,1957年2月生,無黨派人士,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始終秉承寓教育於科研、寓教育於日常的育人理念,教書育人取得累累碩果。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才,才是高校科研的根本。從到南開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任務,他講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即使沒有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生也能聽得懂。
  • 看· 專業的精彩!化學化工學院:與世界共享化學之美!
    2020,南京大學與你不!見!不!散!王 鵬 一直感激南大化學化工學院對我的培養!一進南大,便發現進入了發明創新的沃土,從一線教學老師到科研導師都非常鼓勵創新,他們在倡導紮實打基礎、做科研的同時,特別支持挑戰權威、激發奇思妙想。程宇豪 除了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化院對於學生的課外發展支持力度也相當大。
  • 九洲藥業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
    9月8日下午,「中國版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周其林院士系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全面負責工作站的新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發展決策諮詢。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於2013年,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
  • 這位院士受到國務院表彰,成果可用於治療心臟病、糖尿病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自1999年到南開大學任教,在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之中,周其林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裡,盡情享受著化學之美。過去20年裡,周其林帶領團隊潛心攻關,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國內外同行稱之為"周氏催化劑",被用於200多種不對稱合成反應,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鑑使用,還被用於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
  • 一篇《科學》論文背後的南開百年化學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帶領課題組,在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上潛心多年。近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團隊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講述了研究團隊用一種新穎的雙催化劑協同催化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和團隊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半個多...
    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被視為「原創性最強、科學價值最高」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給了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周其林帶領的課題組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並在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選擇性好、轉化效率高、適應性強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近期,新華網走進南開校園,近距離感受周其林研究團隊,如何用嚴謹、勤奮催化出化學之美。高效且應用廣泛的「周氏催化劑」手性是指物體與其鏡像不能重疊的現象,如同人的左右手。從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到宏觀物質世界,手性現象普遍存在。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而今天這個訪談的主角就是致力於用各種途徑還化學以本來面目的科普達人,他就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