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2020-09-04 蝌蚪五線譜

用柯南講化學科普,這位老師挺牛~~,

2015年11月,某化妝品一段15秒的廣告在科學界,尤其是化學界引發了震動,這段廣告不斷重複著「我們恨化學」這句話,甚至直接用這五個大字佔滿屏幕,該事件後來被稱為「我們恨化學」風波。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而今天這個訪談的主角就是致力於用各種途徑還化學以本來面目的科普達人,他就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徐海。


(本照片由徐海老師本人提供)


用柯南講化學科普

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處處皆美,也皆學問。其實科普也是一樣,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和事物都可以作為科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便捷,甚至會習以為常地把這些便捷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並不會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這些科學和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知識與哲理,並以此為基礎去闡釋其中的科學,讓科學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靠近科學。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本《空想科學「理科」讀本》,作者是日本的一位學者,他藉助動畫中的各種場景講述了其中涉及的科學,這實際上做到了科學與日常文化的融合。

而徐海老師近年來也在從事這方面的探索。據他介紹,「在美國的留學期間,我一有空便會在網上看《名偵探柯南》的動漫,著看著就成了『柯南迷』。後來,我就琢磨,是不是應該把柯南裡的一些元素融進教學中來,甚至加入一些現場有趣的小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各種場景都可以用來做科普,而且很多科普圖書和媒介也在開展這方面的嘗試,但是原創性的內容仍然匱乏,這有待於更多的科研人員開展科普。


徐海的「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課程」獲得了學生的喜愛(圖源:湘聲報-湖南政協新聞網)


科普要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科普的關鍵要在於激發出受眾的興趣,畢竟「能讓廣大受眾更容易接受的才是好科普,」但是我們也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那就是不能有科沒普,更不能有普沒科。因為只有把「科」和「普」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科普」,否則就喪失了科普本來應該具有的科學性,普及性和趣味性。而且目前科普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展,有效地提升其影響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從這個方面來說,「一定要以科普的對象為中心,激發科普受眾的興趣。」

同時,做好科普需要藉助於各種渠道和途徑,包括當前發展態勢強勁的新媒體。在徐海看來,當前的媒體環境較好,但是不同媒體的影響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總體來說,傳統的官方權威紙媒的影響力較大。」當然,徐海老師所提及的官方權威紙媒也包括他們各自拓展的新媒體平臺。

當然,在科研人員看來,在做科普的過程中,媒體需要與科研人員建立起順暢的合作關係,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現脫離情境引用和斷章取義的問題,因為「紙媒或者電視媒體一定要把採訪後整理的文字初稿發過來審定,否則一發出去如果是錯的,那麼很難挽回。」實際上,這既是對科普負責,也是對傳播負責,更是對雙方彼此負責的要求。


徐海編著的《名偵探之化學探秘》入選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圖源:中南大學官網)


科普的生態需要完善

科普生態的建設十分重要,完善的生態系統能夠讓已經從事科普的人投入更多的經歷去做好科普,並且吸引意欲從事科普的人進入到這個體系之中。但是就目前來說,科普的生態系統建設還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徐海看來,科普職稱評定是完善科普生態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能夠讓從事科普的人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認可和歸屬感。目前只有北京市和天津市開展了科普職稱的評定工作,他希望看到更多的組織、機構和地方能夠開展類似的試點,給從事科普的人員提供體制性保障和支撐。

同時,科普生態的建設也需要有跨界思維,或者說「出圈」,實際上這需要有刺破「同溫層」的毅力和勇氣。畢竟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融合其他的元素,都需要有一定的膽識,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科普與其他元素的融合,擴大科普的影響範圍。

而徐海老師近期也開始這方面的嘗試與探索。比如他一些講座和科普文章就聚焦於從科普的角度解決歌詞中提到的科學,他稱之為「流行歌曲的科學密碼」,他認為,利用流行歌曲來開展科普需要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首先這首歌是「流行」的,已經驗證了生活之美的,對這些歌曲進行科普,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科普的效果。例如,周杰倫《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煙雨」為什麼要選擇天青色?這與古代的陶瓷除鐵工藝相關;再如,鄧紫棋《泡沫》中的開篇第一句,「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這與光的折射可以密切結合。

據徐海老師介紹,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大力支持下,徐海老師目前正牽頭籌辦2020年「流行歌曲的科學密碼」科普徵文活動,活動的主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科普作家」。應該來說,人人都有喜愛的流行歌曲,通過舉辦這樣的大賽有可能讓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創作之中來。

名偵探柯南的經典POSE: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圖源:湘聲報-湖南政協新聞網)


生活處處皆科學

網絡的便捷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讓科學變得無所不在,所以「隨時網絡資源的廣泛化,科學知識並不是稀缺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上的科學家做科普的時代,因為很多人也會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形成自己的作品,實際上,就像伽利略說的那樣,「你無法教會別人如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所以,科普更多的還是要側重在方法的傳播上,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那麼讓更多的人具備科學素養,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則會逐漸地蔚然成風。

回到徐海老師近期投入眾多經歷的流行歌曲,他一直主張,這是一個流量巨大的科普資源寶庫,因為很多歌曲都是普通公眾耳熟能詳的,如果藉助科普對流行音樂中提到的科學進行解讀,這技能滿足公眾消遣的需求,也能讓科學潛移默化地轉變成公眾意識中的某種信念,實現「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初衷,進而推動科學文化的形成。


徐海教授入選「典贊 · 2019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圖源:中南大學官網)


作者:王大鵬

相關焦點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徐海老師的《<泡沫>中隱藏的科學密碼...
    中南大學的徐海老師刊登 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的 《中隱藏的科學密碼》文章 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 【徐海教授科普時間之四】徐海教授做客央廣中國之聲:家裝之外,揪出衣食中的甲醛
    近日,卡頌技術發明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空氣淨化科普基地的負責人徐海教授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泡沫>中隱藏的科學密碼》文章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優秀科普...
    中南大學的徐海老師刊登 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的 《中隱藏的科學密碼》文章 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 「曳尾菌」: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之美
    如果把羅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稍微加以轉化並且嫁接到科學之上,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學,而是缺少發現科學之美的眼睛。」因為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誠如薩根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
  • 徐海老師在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作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主題講座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是徐海老師2000年至2005年碩博連讀求學期間所在的地方,2016年中科院化學所建所60周年時徐海老師曾受邀作為所友代表參加慶祝大會;就在前不久,由於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數據採集的需要,經相關部門推薦,徐海老師作為2005年畢業的博士生,列入了中國化學研究所的代表性畢業生候選名錄。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題目: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相信獨具慧眼的你一定能發現生活中的美.請以"看見 才知道什麼叫美麗"為題,寫一篇文章.只是那些豔羨只浮於想像中,從不曾見過美麗的真面目。 雕塑欣賞家住在矮矮的二樓,灰突突的房子前種著幾排扁豆。
  • 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藝術,生活富有藝術;藝術高於生活,藝術為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所以,我們既要熱愛生活,又要愛好藝術;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且在生活與藝術中增強審美情趣。今天,我就借平臺談談我們如何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但願讀者朋友們喜歡。
  • 生活中的科學|10種科普好書推薦
    但科學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天,小編就帶來10種科普好書帶你發現生活中的科學1.《花間閒事》馬小薔 著30篇清新小文,70幅手繪,帶你放慢生活的腳步,在都市喧囂中找到一方屬於自己的寧靜。《醉酒的植物學家:創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珍藏本)[美]艾米·斯圖爾特 著劉夙 譯這本書是一篇在植物學與酒的婚禮之上朗誦的充滿激情的祝酒詞。
  • 發現化學之美
    微觀世界的化學,美的超乎你我的想像。於萬千化學物質中你可以偶遇氧化鈷,它在比心微笑。這顆心一定是有溫度的,從離子到粒子,從納米到微米,一定走了很長的路。這顆心也一定是有愛的,它帶有一絲浪漫,也傳出一份真情,一定擁有很多的故事。願看到這顆化學心的所有人都能和愛的人跨過天和地,穿過悲與喜。化學之美,在於發現。遇見,就是美好。
  • 以基德之名來一場科學魔法狂歡show!
    就讓我們步入奇幻夢境,一起感受化學的魅力~02生活中的化學劉可馨 吳宇實驗名稱:彩虹流星雨,茶水變色,乾冰與下課鈴平時喝的茶水,加入特定物質會變色;間諜電影中常見的在火上燒一下才會顯形的且待我們去找一找能變黃金的「賈」半仙,「賈」半仙能檢測出家中邪氣,能將手點燃,究竟是仙術還是科學,自會有人揭曉 ,請欣賞節目《科學衝破迷信天空》,帶你一起用科學的陽光碟機散封建的迷霧。09姜子牙穿越記神通廣大的姜子牙穿越到了現代科學實驗室,會與科學家發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 生活美學、科學手工、奇趣課堂 國慶來植物園感受自然藝術之美
    有生活美學展覽、夜遊植物園、奇趣自然課堂……來體驗科學、自然和藝術的交融之美吧。1、「植物與家居」—生活美學展覽「詩意的棲居」,是多少人對生活終極的理想追求。這個國慶,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紅星美凱龍漢陽商場、超凡家居共同攜手,推出「植物與家居」生活美學展覽,以生態環保的生活美學,還原詩意棲居之美。
  • 順其自然,在生活中發現美
    我喜歡農村生活,除了喜歡農民的質樸,還喜歡農村到處都是寶的植物。我發現城市裡面對美有一點變成花瓶供養起來,而農村裡不是,農村裡的美就是生活的東西。阿婆用樹枝燒飯燒水,那飯很好吃。阿婆還說這樣能燻走家裡的蚊子,家裡瀰漫著淡淡的樹枝香味,很好聞。一月二月都是油菜花,慢慢地它就做了肥料,把它的身體供養了下一季的稻作,我覺得這是大自然的一個循環。
  • 萬瑞府 | 建築之眼,發現美的生活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萬瑞府最新資訊 > 正文 萬瑞府 | 建築之眼,發現美的生活
  • 在自然中,遇見生活的完整之美
    日本著名美學家柳宗悅說過:「皈依自然才能企盼完整之美」。同樣在中國,人們對自然山水獨有鍾愛,水月之境、山林之音,在自然之中回歸純粹。中國文化中,山水是自然,也是人心境界,它超越了單純物質形態,關乎志趣與審美。而回歸當下時代,山水資源匯聚處,往往成就高居住價值。
  • 姜伯駒:讓數學之美走入生活
    1995-1998年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現任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數學之美,思維之美、理性之美。30餘年前,描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引發了無數人對探索數學未知的嚮往;20餘年前,陳省身登高一呼,讓國人燃起中國數學走向國際數學前沿的無限期望;今天,以姜伯駒為代表的一代數學家致力於數學的推廣與普及,執著於數學人才的引領和培養,讓數學之美為人所知,引人入勝。
  • 於真實的學習中發現數學之美
    他將分享格魯伯的數學教學理念,和廣大師生共同探討數學之美。格魯伯的數學教育遵從兒童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形象感知,到經驗,再到抽象。數學思維的發展先後表現為三個階段:數學感知→數學經驗→數學抽象。格魯伯的數學之美1.數學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