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駒:讓數學之美走入生活

2021-01-11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

北大有著「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兩彈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聯合研製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引領時代進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當前北大正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北大新聞網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北大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人物簡介:姜伯駒,男,1937年9月生,漢族,祖籍浙江蒼南。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留校任教至今。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美國伯克利數學科學研究所等處作研究訪問,在美國加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1998年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現任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數學之美,思維之美、理性之美。

30餘年前,描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引發了無數人對探索數學未知的嚮往;

20餘年前,陳省身登高一呼,讓國人燃起中國數學走向國際數學前沿的無限期望;

今天,以姜伯駒為代表的一代數學家致力於數學的推廣與普及,執著於數學人才的引領和培養,讓數學之美為人所知,引人入勝。

姜伯駒,讓數學從殿堂走入生活,躬耕三尺臺、執教五十載,寧靜致遠、為霞滿天。

矢志不渝——

「做研究,90%的失敗,10%的成功。成功很快就過去了,經常要面對的是失敗。」

「困擾是習以為常的,這是常態。」已邁入古稀之年的姜伯駒,如此談及在數學領域潛心鑽研近60年的感觸。

姜伯駒生於數學世家,其父姜立夫是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師,姜伯駒16歲考入北京大學,自此,一生與數學結下不解之緣。

之所以考入北京大學數學方向,是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不管你念什麼,要找有最好的老師的地方。」

談及對數學的興趣,兩件往事讓姜伯駒記憶猶新。第一件是姜伯駒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結束後,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函數是可以積分的話,是不是至少在一個點上要連續?」這個問題對於三年級以上的數學系學生來說是常識,但對於一年級的姜伯駒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思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幸福的,夙興夜寐,整整一個星期,想通了。這件事讓姜伯駒進一步萌發了對數學的興趣,也初步樹立了鑽研數學的自信。

第二件事,是三年級,系裡對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指派教師指導其學年論文。指導姜伯駒的是江澤涵,江澤涵給姜伯駒看了一篇剛發表於一本匈牙利期刊的數學論文,姜伯駒看後發現文章的論證是不對的,告訴老師,老師起初不相信,後來認可並鼓勵他重新論證或推翻其結論,遺憾的是,姜伯駒未能做到,「這件事情告訴我,首先,搞研究不能迷信於前人,哪怕是大家;其次,數學之研究往往是留有遺憾的。」

「問題解決不了,就先放下,但不要放棄。」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姜伯駒在一本雜誌上發現當年他質疑的結論終被人推翻。就這樣,一個問題被姜伯駒惦記了整整30年。

北大讀書期間優異的成績讓姜伯駒畢業後留校任教,他成為了江澤涵先生的助手,開始從事不動點理論的研究。

上個世紀60年代,剛滿25歲的姜伯駒通過研究基本群的一個子群,有效地計算了一類較為廣泛的空間的Nielsen數。這一工作迅速引起國際拓撲學界的關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動點理論。從此學界將這一子群稱為「姜群」,把姜群與基本群重合的空間稱為「姜空間」,成為了不動點理論中的常用術語。

「我做數學,是因為這個領域的問題吸引著我。我很少去想,做成了如何,做不成了又如何,我是憑著興趣在做,同時關注的幾個問題中,可能只有一個有了心得,其他的都無進展,這是常態。做成了,高興是主要的,同行的認可是最好的激勵,榮譽是副產品。」姜伯駒說。

春風化雨——

「直接告訴答案不是最盡責的,讓學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給他一個臺階。」

「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姜伯駒熱愛自己的教師職業,儘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省身數學獎獲得者、華羅庚數學獎獲得者等諸多角色,姜伯駒始終珍惜和堅守自己的教師身份。

北大畢業後,姜伯駒可以選擇去中科院數學所等專業研究機構。「如果留在高校,即使學術上時有挫折,起碼我能將自己的所學對學生們有所貢獻。」姜伯駒最終選擇留在北大任教,並從此開始了五十載的執教生涯。

五十載春風化雨,半世紀桃李滿園。

「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最簡單,卻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讓學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給一點啟發,再多給一個臺階,這樣才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自己走上去並在思考中獲得成就感。」姜伯駒始終在教學中秉持著這樣的理念。

這樣的方法得益於姜伯駒的老師江澤涵先生的啟發,在上個世紀60年代,姜伯駒剛剛開始科研工作時,江澤涵先生給他出的問題,他往往很快就能算出來,可是江澤涵先生總是說看不懂,讓姜伯駒回去再論證得透徹一點。如此七八個反覆思考的過程,姜伯駒對問題的理解已和當初大大不同,包括「姜群「等很多成果也在反覆思考的過程中逐漸獲得。

姜伯駒講課嚴謹認真、循循善誘是有口皆碑的,有學生形容:「姜老師的課堪稱完美。」

姜伯駒的表達敘述非常講究,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易於理解,並且經常提出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姜伯駒一向反對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萬能的教材或教學軟體,他認為教師應該要對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還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將自己的體會傳達給他們。

「以前有媒體報導我身為院士還親自為本科生授課、批改作業。這沒有什麼特殊的,本來就是教師的分內之事。」姜伯駒喜愛善於提出問題的學生,因為提問就代表了思考,他也把解決學生的疑問當作重要的問題來對待。

在姜伯駒不大的辦公室內,最醒目的是牆壁上懸掛的兩塊大大的黑板,一塊被姜伯駒當作備忘錄和記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近期姜伯駒要看的書、要修改的論文、要參加的學術會議等;另外一塊,就是姜伯駒專門用來和學生討論問題的。擦了又寫滿,寫滿又擦去,那塊黑板見證了姜伯駒和學生探討問題的熱烈。

「始終和年輕人在一起,啟發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成長。」姜伯駒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數學家對年輕人的熱愛和期望。

躬耕不輟——

「數學不但能夠訓練出清晰思維,而且能夠培養一種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品格。」

「最簡單的東西,往往也是最本質、最基本的東西,通過對簡單的把握,建立思維體系,通過推理,得出的結果往往是驚人的。這就是數學思維,是科學精神。」姜伯駒說。

「一個郵遞員每次送信,要走遍他負責投遞的街道,完成任務後回到郵局。問他按怎樣的路線走,所有的路程最短?」「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哥尼斯堡城,那裡有7座橋,當時那裡的居民熱衷於一個難題:一個散步者怎樣能一次走遍7座橋,每座橋只走過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

這是姜伯駒上世紀60年代利用業餘時間寫的數學科普小讀物《一筆畫和郵遞路線問題》中的兩道題目,有趣且引人思考。

姜伯駒始終強調數學教育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基本的一步,數學教育是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環節。他認為,世事紛繁,常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非難斷。只有在數學單純的境域裡,一個孩子才敢於理直氣壯地對大人說「我是對的,是您錯了」,才能做到既不迷信家長也不迷信老師,而是相信邏輯的力量。他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現代國家都把數學教育列為基礎教育的基石的原因。數學,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根基,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數學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解決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一個是解決現實中其他學科的需求。

姜伯駒一直強調數學在其他學科及技術領域的應用,他曾在多個場合呼籲,從事數學教育的人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發展,還要考慮到國家建設對數學教育的需求。「數學系不應該只培養數學家」,「數學系要培養一大批懂數學的人,懂數學就是要有數學修養,然後到各行各業中去發揮作用。」

1995年,姜伯駒牽頭14個院校參加「面向21世紀數學類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國家項目,並親自主持了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的教改工作。通過這個項目,在全國範圍內對數學類專業的教學規範進行了調整,增加彈性,使我國數學課程設置也能適應如統計、金融、軟體等社會各新興行業對數學人才的全方位要求。

姜伯駒有這樣一個心願,他希望中國的數學發展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自然科學界、工程技術界、生物醫學界,以至社會科學界的人都能比較多地了解數學,同時,很多在數學系受過很好數學訓練的人也可以廣泛地進入到其他領域去工作。為了這個心願,今年已73歲的姜伯駒並不「服老」。

桑榆非晚,為霞滿天。姜伯駒,皓首之心,躬耕前行。

採訪手記

數學有一種「魔力」,那種「魔力」可以讓人在紛繁中寧靜下來。

數學是永恆的,不論何時何地,它都是獨立的,它的邏輯力量給人追求真理的勇氣。

數學家與哲學家有共通之處,他們都可以在混沌中尋找到「確定性」,而這種確定性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這是記者在採訪姜伯駒先生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觸。

「我從不去爭取什麼,既來之則安之。我也從不與人刻意爭辯什麼,因為在數學中,是與非,其實很清楚。」這是記者聽姜伯駒先生談得最多的話。

和姜伯駒先生一席談,你會體味到「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境界,也會感悟到「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風範。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幾年前,記者有幸採訪陳省身先生,如今,記者有幸採訪到姜伯駒先生,兩位數學家給人的感受是有共同之處的。

原文標題:讓數學之美走入生活(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風採)——訪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科院院士、北大數學學院教授姜伯駒(《人民日報》2010年9月9日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著名溫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姜伯駒回溫考察
    頭髮花白,滿臉笑容,精神抖擻,略帶厚度的邊框眼鏡,已是耄耋之年的溫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先生昨日攜夫人徐川榮女士首次回到家鄉溫州。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的陪同下,姜伯駒參觀溫州數學館。當天下午還造訪溫州大學,舉行「讓數學之美走人生活」院士論壇,與溫大師生、溫州市數學會的數學教師們交流座談。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姜伯駒院士:我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一刀切
    對於目前的基礎教育,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姜伯駒院士有些「痛心疾首」,他建議:取消高三的浪費青春的備考制度,中學數學課程改用彈性的體系,以快慢班或者選修課的方式,使畢業生學過初等微積分的比例達到15%左右;高考試題不含微積分,但是這門課的經歷與成績記入招生檔案,給高校的專業錄取與選課指導做參考
  • 「現代數學奠基人」 姜立夫的傳奇人生
    姜立夫長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攜夫人回到了家鄉。「數學家之鄉」溫州,近百年來,先後走出了200多位數學家。姜立夫先生便是他們中的傑出先驅。在姜立夫故居,宏大的歷史被濃縮在展廳空間裡,讓我們重溫這位「現代數學奠基人」的傳奇人生,緬懷他為中國現代數學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發現數學之美——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留學生活
    還是……」在種種疑問中,李楠開始了留學生活,開始了她對自己、對數學的重新認識——  從「第一名」到「不敢問」坐落於查爾斯河畔的麻省理工學院,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能被其錄取,李楠當時也覺「沒想到」。「我現在的導師理察·斯坦利(Richard Stanley)教授的推薦信很關鍵。」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趣味數學之以華人命名的數學成果
    數學領域中有些研究成果是以華人命名的,其中著名的有:   華氏定理   數學家華羅庚關於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另外他與數學家王元提出多重積分近似計算的方法被國際上譽為「華—王方法」。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丘成桐:享受數學之美
    文學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數學也具有詩歌和散文的內在氣質,達到一定的境界後,也能體會和享受到數學之美。數學既有文學性的方面,也有應用性的方面,我對這些都感興趣,探討它們之間妙趣橫生的關係,讓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數學的樂趣。」下午1:55,到達中科院。由於車上沒有備水,丘先生一連喝了5杯水。隨後走進演講報告廳。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大學生學數學不容錯過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帶你領略以上算法的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數學之美》,29章,用具體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化繁為簡,普渡眾生!如果你聽說過吳軍這個人,知道他曾經寫過一本大作,叫做《浪潮之巔》,那你一定是一位有情懷的程式設計師,一位有著創業改變世界夢想的偉大程式設計師。對程序編寫有一定基礎的人,很容易理解程序到最終都是數學這句話。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數學之美》。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數學背後的價值——讀《數學之美》
    數學可能是大多數學生最頭疼的科目,因為其要求抽象思維能力較高,也就是從枯燥的表達方式背後思考邏輯所在,並且這種邏輯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也導致了離開校園之後,多數人忽略了數學這門學科,韓寒說的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能算帳就行了,當然對於一般日常用是足夠的,但是對於想要與眾不同的人來說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
  • 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845期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王庚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羅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秘,火箭之速,地球之變和化工之巧,無處不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