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和學生楊振寧
姜伯駒(中)和夫人徐川榮(右一)在父親姜立夫故居留影
溫州網訊 今年是數學家姜立夫130周年誕辰。上周,中國數學教育研討會在姜立夫的故裡龍港召開。這一天,龍港雙靈社區的姜立夫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姜立夫長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攜夫人回到了家鄉。
「數學家之鄉」溫州,近百年來,先後走出了200多位數學家。姜立夫先生便是他們中的傑出先驅。在姜立夫故居,宏大的歷史被濃縮在展廳空間裡,讓我們重溫這位「現代數學奠基人」的傳奇人生,緬懷他為中國現代數學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洋狀元」以族產充「學田」,創辦愛敬小學
姜立夫(1890~1978),原名姜蔣佐,他的故居原建於1895年(清末光緒年間),其中,有5間二層的走馬樓建於1947年。故居總佔地面積4200平方,共有房屋25間,建築面積1320平方米。2015年得以重建,2018年12月竣工。
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姜植熊是前清的優貢生,父親姜炳誾是國學生,哥哥是舉人。姜立夫早先在家館(姜誾蒙館)讀書時,就天資過人,深受祖父喜愛。不幸的是,姜立夫6歲喪父,10歲喪母,14歲時,祖父去世。他由哥嫂撫養長大。少年姜立夫在家鄉,因受親戚的影響,對算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1907年,姜立夫從平陽縣學堂考入杭州府中學堂,這是浙江省最早創辦的中等學校(1988年改稱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是當年浙江、江蘇、上海等一帶「江南四大名校」之一。120年來,這所名校培養了享有盛譽的傑出校友:徐志摩、鬱達夫、潘天壽、豐子愷、金庸等。後來成為院士的校友,更多達52位。1910年,姜立夫考取了庚子賠款的留美預備生,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學習;1915年,他考上了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同年5月,姜立夫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姜立夫是繼胡明復之後我國的第二個數學博士。1936年10月,姜立夫和胡明復的妹妹胡芷華在上海結婚,證婚人是北京大學原校長、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
1919年,因哥哥去世,姜立夫首次回到了家鄉。父老鄉親前來爭睹這位「洋狀元」風採。姜立夫發揮自己所長,為家鄉父老辦實事,倡議以姜氏族產充作「學田」,創辦愛敬小學,受到了家鄉父老的一致稱讚。此後,他還多次寄錢、寄書給愛敬小學,直到病逝。
開創南開數學系,培育了一批數學名家
在姜立夫故居,南開大學前校長侯自新代表南開大學為姜立夫故居授「百年南開愛國教育實踐基地」之牌時,深情致辭:「姜立夫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數學主要播種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也是南開大學數學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培育了陳省身、江澤涵等一批國際數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頂尖數學名家。」蘇步青、華羅庚、楊振寧都受過他的照顧和提攜。數學界比較一致的評價是:姜立夫先生是中國現代數學事業最卓有成效的播種者、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數學家,更是數學教育家。
侯自新介紹:100年前,姜立夫受聘南開大學,創辦了算學系,任教授兼系主任。作為南開數學學科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姜立夫先生曾以一人之力獨立承擔起全部數學教學工作,以至於被人稱為「一人系」,這絕非誇張,而是當年創業艱難的真實寫照。他逐年根據學生的情況,需要什麼課程就開什麼課。姜立夫的教學非常具有吸引力,江澤涵、吳大任正是聽了姜立夫的課程,才決定選擇數學的。那時學生人數很少,理學院一年級不分系,鼓勵高年級學生跨系選課。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當年在南開讀書期間就選了不少數學課。
由於姜立夫先生在教學上的超人付出和卓越的教學水平,早期南開數學系的成才率非常高,湧現出陳省身、江澤涵、申又棖、吳大任、劉晉年、孫本旺等著名數學家。江澤涵、申又棖在上世紀30年代初先後去北京大學任教,江澤涵於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晉年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南開任教曾任南開數學系系主任;吳大任去歐洲留學回國後先後在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任教,抗戰勝利後回南開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教務長、副校長等職。
姜立夫還十分關注中國數學發展的基礎建設,先後主持編纂了《算學名詞彙編》《數學名詞》和《數學名詞補編》等,為現代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姜立夫重視數學文獻的搜集工作,力主購置有國際學術水平的刊物和圖書資料。抗日戰爭以前的南開大學數學系,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數學期刊16種,世界著名數學家的專集35種,同時擁有大量珍貴的絕版圖書,其藏書質量可與歐美各大學圖書館相媲美。包括陳省身在內的許多學生都受益於此。到今天為主,南開的數學圖書館仍然是國內高校最好的數學圖書館之一。
南徵北戰,為中國數學事業嘔心瀝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在姜立夫故居開放儀式上這樣說道:「130年放在歷史長河中去看,似乎不是很長。但是如果回看姜立夫先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把他放在現代中國歷史和現代中國數學的歷史中去看,大家肯定會感到,這真是一段漫長曲折、異常豐富的歷史。」
一生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姜立夫,除服務於南開大學外,1926年,姜立夫還應廈門大學邀請赴廈大數學系任教一年,為廈大數學系的後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他還積極協助北京大學數學系開展教學改革。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隨南開大學南遷,姜立夫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當時他健康情況不好,但仍克服病痛,投身於籌建工作,做了很多貢獻。1948年9月,姜立夫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積極投身「新中國數學會」活動。他先後服務於嶺南大學、中山大學,開創數學系,使我國華南地區的數學教育水平上了一個臺階。直至1978年在廣東病逝。
「今天,姜立夫先生故居對外開放,對於弘揚數學文化,傳承中國數學精神,以及吸引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關注數學、愛好數學、投入數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田剛院士如是說。故居同時被北京大學授予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
言傳身教,子承父業一門雙院士
在姜立夫先生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女們接過了接力棒,都走上了數學家之路。長子姜伯駒,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數學與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是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姜伯駒主要研究領域在拓撲學及不動點理論領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次子姜仲騄,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系,畢業後在國家軍工企業從事技術工作,曾多次獲得發明創新獎項。
還有在姜立夫夫婦身邊長大的侄女姜淑雁,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赴美入哈佛大學拉迪克來夫女校研究院學習,1936年獲數學碩士學位。姜淑雁在紀念叔父文章中說:「叔父慈愛之情,無微不至,勝過親生父親。」1989年,南開大學建校70周年校慶,姜淑雁和國際著名數學大師、南開數學研究所所長陳省身教授一起為教學樓捐獻姜立夫半身銅像。
來源:溫州晚報
江泓 文/攝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