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2021-01-11 東方林語
最速降線

今天講一講「最速降線」 ,簡單來說,就是只在重力作用下,從最上方的一點A走到它斜下方的B的那條時間最短路徑。

眾所周知,連接AB的直線舉例,是最短距離。

但從時間維度看,卻不一定是時間最短。

伽利略曾說,這應當是一條曲線,這固然對,但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曲線,這直到伯努利時代才徹底解決,這條曲線就被從此命名為最速降線。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

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

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太極的平衡之道

教育孩子,創業打磨產品,個人知識的積累,工作中的「匠人精神」,其實,都是「最速降線」原理的很好的體現。

所以,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各種美,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

相關焦點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丘成桐:享受數學之美
    「充沛的精力來源於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丘成桐說,「搞學問如果沒有激情,就永遠達不到做大學問的地步。」雖經長途跋涉,丘先生依然精神飽滿,毫無倦意,侃侃而談。丘先生說:「數學是一門很有意義、很美麗、同時也很重要的科學。從實用角度講,數學遍及到物理、工程、生物、化學和經濟,甚至與社會科學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 【科技日報】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   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   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STEAM教育創造科學和藝術之美
    提起科學,大家自然會想起理工科男生,提起藝術,大家自然會想到藝術館裡束之高閣的藏品,對理工科的刻板印象是理性、嚴謹、不苟言笑,沒有藝術細胞,還不懂浪漫。顯然很難把這兩者聯想到一起,格物斯坦小坦克覺得或許是我們不懂理工科男生的藝術和浪漫呢?
  • 姜伯駒:讓數學之美走入生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1998年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現任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數學之美,思維之美、理性之美。30餘年前,描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引發了無數人對探索數學未知的嚮往;20餘年前,陳省身登高一呼,讓國人燃起中國數學走向國際數學前沿的無限期望;今天,以姜伯駒為代表的一代數學家致力於數學的推廣與普及,執著於數學人才的引領和培養,讓數學之美為人所知,引人入勝。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科學家們大談數學之美,美在哪來?
    數學是美麗的,這是數學家們常掛在嘴邊的。楊振寧這樣說: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哪一個領域裡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更大的喜愛。英國哲學、數學家羅素也說,數學正確地來說,不僅擁有真,還擁有極度的美。這裡就不多舉例子了。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與你分享讀書、跑步以及一些生活原則,歡迎關注。第27篇,全文約1814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 顧沛:數學之美,我講給你聽
    數學文化之核心:數學之美顧沛認為,數學的魅力是需要感悟的。學習數學,將幫助一個人提高思維品質。「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更要體會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文化。要掌握數學觀點,理解數學思維,學會數學方法,了解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逐步學會感悟數學之美。」「數學文化課是一門文理交融的課程。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適中」,放之於我們的當今社會生活中,便是要人們適可而止,要把握尺度,不得越界。用於管理中,便是提醒管理者,既不可走極端也不可對手下人過於寬鬆,這兒其實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已經很接近了,可「適中」所追求的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多不少、不屈不伸、不虛不實、不歪不斜,正中而立,正中而行。
  • 數學也動聽,邏輯與藝術融合之舞,超級美的享受
    《命運交響曲》的宏大、《月光》的靈動、《梁祝》的深情,當在聆聽和享受這些美妙的音樂時大多數人都無法將其與嚴肅的數學聯繫起來。感性的音樂與理性的數學可謂是兩個極端,音樂是作為我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的一種感性藝術,數學則是一種通過抽象的思辨、嚴謹的邏輯論證等思維方式構建起的「思維體操」,從表面看二者並沒有明顯的聯繫,其實音樂中到處都是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