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也動聽,邏輯與藝術融合之舞,超級美的享受

2021-01-09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我們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愛因斯坦

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研究音樂和數學的關係在一直是交叉學科的熱門課題。現在我們聽到的是江南小調《茉莉花》。中國古曲也有數學知識在其中。我國古代音樂「宮、商、角、徵、羽」的五音階就起源於數學算法。春秋時期的思想家管仲所寫的雜論名著《管子》當中,就記錄了這個我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我們知道孔子說的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樂」指音樂,「數」指數學。即從孔子時代,就已經把音樂與數學並列在一起研究了。

中國的七弦琴(即古琴)取弦長1,7/8,5/6,4/5,3/4,2/3,3/5,1/2,2/5,1/3,1/4.1/5,1/6,1/8得所謂的13個徽位,含純率的1度至22度,非常自然,是很理想的弦樂器。中國著名古琴家查阜西早就指出,要學好古琴,必須有一定的數學素養。

《命運交響曲》的宏大、《月光》的靈動、《梁祝》的深情,當在聆聽和享受這些美妙的音樂時大多數人都無法將其與嚴肅的數學聯繫起來。

感性的音樂與理性的數學可謂是兩個極端,音樂是作為我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的一種感性藝術,數學則是一種通過抽象的思辨、嚴謹的邏輯論證等思維方式構建起的「思維體操」,從表面看二者並沒有明顯的聯繫,其實音樂中到處都是數學。

畢達哥拉斯的琴弦實驗

最早揭開音樂與數學的關聯這一神秘面紗的,當數2500年前古希臘的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傳說中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79-520 B.C.)) 路過一家鐵匠店發現四個鐵匠打鐵的

聲音異常悅耳而開始研究聲音。他用以下的兩個規則試圖建立起西洋音樂的音階。

1. 由v → 2v: 高八度。

2. 由v → 3/2v: 完全五度。

現行的西方音樂是12 音階, 即一個八度共有12 個半音。我們按照畢達哥拉斯的兩個規則可幫樂器調音: 以中央C 為基準。設這個音的頻率是v, 則高八度的C 頻率是2v, 高八度G 的頻率是3v。因此G 的頻率是3/2v。因此我們得到G 的頻率了。經過多次地觀察與反覆地比較,他終於發現三弦琴發聲的協調性與琴上三根弦的長度有著密切聯繫,三根弦的長度比例為 3: 4: 6 時最為適合。

他發現每根振動著的弦只要按音樂數的比例劃分,就可以產生不同的音程。這和鐵匠鋪裡的打鐵的聲音高低是隨著鐵錘的大小和敲擊力度的輕重變化而變化的原理一樣。

後來,他繼而發現聲音在質上的差別,如聲音的長短、高低、強弱等等是由發音體數量的差別而產生差別的。

被撥動琴弦的每一組和諧組合都可以記為整數的比例,按照比例增加弦的長度就能產生音階。如從產生音高C的弦開始,C的16 /15 長度給出B,C的6 /5長度給出A,C的4 / 3長度給出G,C的3 / 2長度給出F,C的8 / 5 長度給出E,C的16 /9長度給出D,C的2 /1長度給出低音C。由此他得出結論:音樂能夠反映出的作為宇宙本質的數理關係,能夠體現作為宇宙根本規律的「和諧」。

這是第一次,將一種自然現象——聲音——能夠通過數字進行解釋,而這之前從來沒有過。畢達哥拉斯相信,音樂的和諧在一體的宇宙裡也可以反映出來,數字及其之間的關係可以解釋萬物。

鋼琴鍵盤上的裴波那契數列

當畢達哥拉斯首次揭開了音樂和數學關聯之謎後,數學與音樂的交響詩就此唱響。

菲波那契數列結構是1、1、2、3、5、8、13、21、34、 55、89……其規律是每一項(從第三項起)都是前兩項之和。而「黃金分割」在數學中的比例關係為較大部分與整體之比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0.618。它們都與音樂的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繫。

菲波那契數列在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暫時的不平衡與局部的不對稱,使音樂更具有的某種感召力和表現力。

仔細觀察一下,在鋼琴的鍵盤上,從一個C鍵到下一個C鍵就是音樂中的一個八度音程,其中共包括13個鍵,有8個白鍵和5個黑鍵,而5個黑鍵又分成2組,一組有2個黑鍵,一組有3個黑鍵,而2、3、5、8、13這一列數,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比如5=2+3、8=5+3……以此類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斐波那契數列中的前面幾個數。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完全是自然數的數列,通項公式居然是用無理數來表示的。

比如,匈牙利作曲家巴託克作品《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音樂》的第一樂章,全曲共89小節,從高潮點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55和34小節,按照作曲家對音色和強度的布局,我們將開始到高潮的部分(55小節)劃分為34+21小節,將高潮到結尾的部分(34小節)劃分為13+21小節。我們會發現這些小節數與菲波那契數字驚人的一致,並且小節的劃分正是遵循了菲波那契數列結構的規律。

「黃金分割」在音樂結構中的運用更為廣泛。

大部分被大眾認可為名曲、優美的音樂其主題旋律的高潮部分大都被安排在了黃金分割點上。

1970年,我國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決心運用「優選法」,尋找在琵琶沒根弦上能發出最佳音色的點,不久,華羅庚教授用數學方法幫助他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弦長的1/12處,彈出的聲音格外優美動聽。1980年5月在全國琵琶演奏會上,幾十位演奏家聽了「最佳點」的演奏後,一致認為數學與音樂之間有著深奧的內在聯繫。

比如,莫扎特《D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全長160小節,再現部位於第99小節,不偏不依恰恰落在黃金分割點上(160×0.618=98.88)。

D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Franz Joseph Haydn - 歌曲合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Op.13第二樂章是如歌的慢板,迴旋曲式,全曲共73小節。理論計算黃金分割點應在45小節,在43小節處形成全曲激越的高潮,並伴隨著調式、調性的轉換,高潮與黃金分割區基本吻合。

雖然這並不能代表全部的音樂,但是也足以說明在創作音樂時對於音樂結構的設置以及安排已經具備了科學、理性的數學認知。這些音樂結構所體現出的比例、平衡感、有序感都讓人們感受到了數學公式、定理的抽象、嚴謹、以及邏輯性很強的形式美感。

大自然音樂中的數學奧妙

大自然中的音樂與數學的聯繫更加神奇,通常不為大家所知。一年四季,昆蟲的鳴叫此起彼伏。其中,蟋蟀的鳴叫尤為起勁,鳴聲也多種多樣。我國自古就有「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等諺語,以此作為人們識別天氣、安排農耕的有利依據。

難道在蟋蟀歌聲的背後還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數學秘密嗎?其實,蟋蟀唱歌的頻率可以用來計算溫度。我們可以用一次函數來表示:C = 4 t – 160。其中 C代表蟋蟀每分鐘叫的次數, t 代表溫度。按照這一公式,我們只要知道蟋蟀每分鐘叫的次數,不用溫度計就可以知道天氣的溫度了!

這一現象最早是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Amos Dolbear於1897年發現的,他總結出溫度和蟋蟀鳴叫次數之間關係的Dolbear定律。計算這一溫度計算公式,只在華氏45度(攝氏7.22度)以上時才起作用。低於這個溫度,蟋蟀就開始變得行動遲緩。如果溫度過高,超過華氏90度(攝氏32.22度),蟋蟀就會大幅度地減少鳴叫的次數以節省能量。

德國作曲家巴赫於1722年發表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有可能就是為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所著。

再後來,日本的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從中學時代開始就從圓周率的無限不循環小數中感覺到一種音樂韻律。他根據曲子的抑揚頓挫來確定相對音符節拍的長短,然後將這一樂譜輸入電腦並對曲調進行加工,從而創作出一些優美的樂曲。

音樂之美就是數學之美

著名數學家笛卡爾,在《談談方法》中曾寫道:「我們可以在任何事物中獲得與算術和幾何示範相等同的確信」,他認為音樂的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科學術語來解釋,而音樂之美其實就是數學之美。

十二平均律—— 人們注意到五度律十二聲音階中的兩種半音相差不大,如果消除這種差別對於鍵盤樂器的轉調將是十分方便的,因為鍵盤樂器的每個鍵的音高是固定的,而不象撥弦或拉弦樂器的音高由手指位置決定。消除兩種半音差別的辦法是使相鄰各音頻率之比相等,這是一道中學生的數學題——在 1 與 2 之間插入 11 個數使它們組成等比數列,顯然其公比就是,並且有如下的不等式

1.05350 = 256 / 243 < = 1.05946 < 2187 / 2048 = 1.06787

這樣獲得的是十二平均律,它的任何相鄰兩音頻率之比都是,沒有自然半音與變化半音之分。

歷史資料記載中的十二平均律發明者在歐洲是荷蘭人斯特芬(Stevin約1548 - 約1620),他於1600年前後用兩音頻率比 嚴格地確立了十二平均律;在中國是明代科學家、音樂家朱載堉(1536 - 1612),他表述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將及各次冪均計算到小數點後24位(約完成於1581年前)。十二平均律的確立是人類藝術稟賦的貫通性在音樂文化方面的又一驚人表現。

在音樂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最初的音樂創作更多的是處於一種隨意、混沌、散漫的狀態,而在發現數學理性與音樂感性之間的聯繫之後,理性的音樂作曲意識被喚醒。愛因斯坦也曾形象地稱這個世界可以由樂譜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當音樂遇見數學,兩者相結合所揭示的自然和諧的統一規律,是音樂理論所追求的美學價值,也是數學理論所追求的美學價值。

事實上,隨著對數學與音樂關係之認識的不斷加深,以數學計算代替作曲,已成為現代作曲家的一種創作方式。創作樂曲乃是將作曲的過程公式化,把音程、節奏、音色等素材都編成數碼,然後按照需求發出指令,以計算器的功能進行選擇,再將其結果編寫成樂曲並演奏出來。在音樂理論、音樂作曲、音樂合成、電子音樂製作等等方面,都需要數學。在音樂界,有一些數學素養很好的音樂家為音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對音樂表演和創造有愛好或特長的學生如果能學好數學,必然能更好地為從事音樂事業作知識預備。

正如萊布尼茨的名言所說:「音樂是數學在靈魂中無意識的運算。」音樂正如有情緒的數學,而數學則像最純粹的音樂,樂音激蕩,而數字翩躚,音樂與數學恰似人類心智開出的兩朵玫瑰。就讓我們沉醉其中,縱情感受它們的魅力吧!

參考文獻:

1、常沁怡《音樂中的數學—淺談音樂與數學的關係》

相關焦點

  • 丘成桐:享受數學之美
    文學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數學也具有詩歌和散文的內在氣質,達到一定的境界後,也能體會和享受到數學之美。數學既有文學性的方面,也有應用性的方面,我對這些都感興趣,探討它們之間妙趣橫生的關係,讓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數學的樂趣。」下午1:55,到達中科院。由於車上沒有備水,丘先生一連喝了5杯水。隨後走進演講報告廳。
  • 吳國平:人人都說數學不美,它只是「美」那麼簡單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很多人都知道數學對於我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現代數學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享受數學之美 華工數學文化節開幕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 通訊員/鄭璐)一年一度的「雙11」就要到了,商家們推出的各種折扣、優惠方案,讓愛好網購的網友們算來算去、頗為「燒腦,直呼「我恨數學」。然而,近期在華南理工大學,卻有數千位數學愛好者,正在參加由數學學院舉辦的第五屆「數紛」數學文化節,「數理大賽」「數學文化展」「華工腦力王」「三行情詩」等活動,讓師生盡情享受著數學之美。在10月26日數學文化節的開幕式上,華東師範大學談勝利教授受邀給全校師生作題為「參數曲線與幾何之美」的講座,解讀參數曲線的歷史演變與未來,以及其中呈現的幾何之美。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科技日報】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   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   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名畫中的數學之美
    可以說,數學和美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數學和藝術其實能夠在哲學層面產生交集。藝術是形象思維的高度抽象,數學是邏輯思維的高度抽象。但數學的研究對象是「數」和「形」,所以數學中包含「形象邏輯」;藝術講究邏輯,所以也包含「邏輯形象」——在哲學的層面上,二者殊途同歸、「高維連通」,這是一種非直觀關聯,是更高層面的浸潤。實際上,一些數學家在發現重大定理時,偶爾也會通過「藝術」的直覺來發現。
  • 顧沛:數學之美,我講給你聽
    數學文化之核心:數學之美顧沛認為,數學的魅力是需要感悟的。學習數學,將幫助一個人提高思維品質。「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更要體會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文化。要掌握數學觀點,理解數學思維,學會數學方法,了解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逐步學會感悟數學之美。」「數學文化課是一門文理交融的課程。
  • 數學是否有「美感」大腦如何才能感受出數學之美
    但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塞米爾澤克(semil ZEK)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數學之美,至少對數學家來說,與文學藝術之美是一致的。當數學家看到一個有美感的數學公式時,腹側眶額葉皮質(位於人腦前部)的激活水平相當于欣賞美麗的藝術品或優美的音樂的人。眼眶前額葉皮層是快樂體驗和獎賞迴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公式美感越強,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越高。
  • 審視幾種數學解題方法,挖掘美的元素,令人回味無窮
    的確,數學是一門獨特的科學,數學中包括著許許多多美的因素,教師要使數學課堂教學得到預期的良好效果,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那麼,充分挖掘數學中的美育因素,用春風化雨般的藝術美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甚至使學生熱愛數學達到如痴如醉、廢寢忘食的程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美之中獲取知識,在精湛藝術般的課堂布局中得到美的藝術享受,所有這些蘊含於數學中的美學因素,就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 《王者之舞》將臨廣州 揭開舞神真面目
    5月16日~18日,「拉斯維加斯第一爆款燃秀」《王者之舞》將在中山紀念堂連演3場,這是「世界舞王」麥可·弗萊利超越《大河之舞》的「巔峰之作」。此前,《王者之舞》已於五一小長假期間在北京連演6場,場場座無虛席,燃爆的演出帶給觀眾們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 數學教育意義探求之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教育特徵,數學的教育意義
    然而現在,數學給予了我們關於世界巨大領域知識的控制權,從日心說到量子理論,從哈雷慧星到電磁波的發現,從天文知識到物理世界,從地質勘探到文學藝術,無一不閃現出數學的身影。「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數學無處不在刀(華羅庚語)。
  • 世界「舞王」領銜 《王者之舞》深圳將上演
    《王者之舞》劇照。 深圳特區報訊(首席記者 楊媚)與「麥可·傑克遜」齊名的舞蹈高手親自上陣,每秒35下全球最快花式跳法,裸眼3D電影般的舞美特效——5月19日、20日,風靡世界的《王者之舞》將登陸深圳南山文體中心。此前,《王者之舞》已於五一小長假期間在北京、上海演出多場,觀眾口碑爆棚。
  •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藝術是美的體現,但美是什麼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乃人之天性!但正像英國近代美學家卡裡特所說:「人類很少長期滿足於僅僅創造或領悟關,而不試圖也去理解它的所作所為。」於是,關於美是什麼等等問題便成了理論研究的對象。在認識美之前,我們需要認識一個很簡而易懂的問題。「什麼是美」與「什麼是美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數學之美
    結果這份職業卻激發了青年對圖形和設計的愛好與天賦,他的作品不是一般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精準的絕對理性,儘管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數學訓練,但是數學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他鑽研於規則、結構,創作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這位青年在中年時終於成名,他的畫裡充滿著黎曼曲面、彭羅斯三角、拓撲幾何等數學命題,他被譽為數學的「譯者」,他的名字叫埃舍爾。
  • 成都引力▏潮流生活,融合建築藝術之美
    三千年未改的名字,既保存了那些漸行漸遠的復古、精緻與厚重,又不斷生長、融合、突破,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而九方亦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加入這座時尚之都。 ▲濱江翡翠城/九方平板瓦項目 屋面的坡度設計直接決定了瓦片的鋪貼方式,建築藝術的不斷創新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